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真實的鴻門宴是什麼樣的?是真實發生的嗎

歷史上真實的鴻門宴是什麼樣的?是真實發生的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鴻門宴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講的是是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6年)兩支抗秦軍隊的領袖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次宴會。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作爲一個婦孺皆知的精彩歷史故事,在司馬遷的筆下,劉邦圓滑奸詐,張良深謀遠慮,樊噲有勇有謀,項羽高傲自大,范增足智多謀,一一躍然紙上,可謂精彩紛呈,讓人回味無窮。然而,再細讀鴻門宴全文,卻又可以發現司馬遷的多處描述不合情理,讓人不免惡意的猜測,鴻門宴是否如虛構的趙氏孤兒篇章一樣。

歷史上真實的鴻門宴是什麼樣的?是真實發生的嗎

問題之一:殺劉邦,何須一定要在鴻門宴上?

范增忠心輔佐項羽,想爲項羽除掉劉邦,但殺劉邦的時機與方式讓人質疑。

《項羽本紀》記載,“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范增三次示意項羽動手,但項羽默然不應,於是范增找到項莊,讓項莊刺殺劉邦。

固然,這段描述精彩紛呈、驚心動魄,但在項羽組織的飯局上殺掉剛立下反秦大功的客人劉邦,怎麼看都陷項羽於不義,且在兄友弟恭的飯局上演血腥廝殺,怎麼看都不太吉利。如果范增計劃得逞,可想而知的是,還有何人敢信項羽?更何況,“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描述,在翩翩舞姿之中暗藏殺機,從文學角度上看的確美不勝收,但從現實邏輯上看卻不合常理,范增直接讓刀斧手下場殺劉邦,豈非乾脆直接,畢竟完成任務的方法纔是最好的方法!

尤爲重要的是,殺劉邦根本無需在鴻門宴上殺,劉邦赴宴路上,宴後回去路上,范增預先派兵僞裝秦兵殘餘截殺劉邦,事後將劉邦之死推給秦兵。如果覺得這樣不保險,劉邦可能逃過一劫,可以在劉邦進入鴻門之後,范增派刀斧手暴起殺之,劉邦肯定沒有幸存之理。

可見,司馬遷描述范增一心要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看似驚心動魄引人入勝,卻是最大的一個漏洞。

問題之二:劉邦逃,范增沒有發現一絲反常?

鴻門宴的參與者有五個,即“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項莊舞劍之後,張良外出尋來樊噲,“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劉邦等人進入項羽大營,自然要交出武器,樊噲之所以有盾(配劍是身份象徵,秦時風俗,可以不交),《後漢書》記載是樊噲將盾藏在衣服裏了,但問題在於項羽守衛之士衆多且精銳,身上攜帶武器,爲何能被樊噲輕易撞開?姑且認爲樊噲勇不可當吧。

樊噲進入一會,劉邦外出如廁,樊噲與他同出。在樊噲勸說下,劉邦準備不告而別,讓張良留下致歉,最後劉邦對張良說:“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這一段記載挺魔幻的,鴻門宴之初是五個人,之後加了樊噲,但至此劉邦、張良、樊噲三位客人全部出來了,室內只剩下項羽、范增、項莊三人枯等,司馬遷只記載了一句“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范增等人沒有發現一絲反常嗎?

歷史上真實的鴻門宴是什麼樣的?是真實發生的嗎 第2張

尤爲重要的是,項軍在鴻門下,劉邦軍在霸上,兩地相距四十里;如果從酈山下,取道芷陽小路,兩地相距二十里,但路不好走。秦漢一里等於415.8米,與今天相差不太大,二十里約等於今天的8.3公里。因此,劉邦從鴻門到霸上,一路快速奔走的話,估計也要40分鐘。劉邦對張良說“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意思是等我差不多到了軍營,你再進去致歉,那麼范增枯坐大約40分鐘而無所發現異常,還要等到張良致歉後才發現獵物跑了?

換成正常謀士,劉邦、樊噲、張良在10分鐘內一個都不出現,必然發現不對,然後立即追查劉邦下落才合情合理。如果范增在10分鐘內反應過來,此時劉邦可能才走出項羽軍營,范增若要追殺劉邦,應該還是來得及的,史載劉邦不過是“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這裏也是疑點,樊噲藏盾於衣服之內,夏侯嬰、靳強、紀信盾牌從何而來,必然不會從項羽那邊取盾,總不至於全都藏於衣內吧?又,這些人如何奔走在項羽軍營,而無人阻攔?

追根溯源:鴻門宴,最早始於漢初《楚漢春秋》

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鴻門宴固然精彩紛呈,不過部分細節上的確不合情理,很難讓人信服,但如果就此認爲鴻門宴是司馬遷編造的歷史,這肯定是冤枉了司馬遷,因爲鴻門宴的最早記載始於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

陸賈是漢初名士,早年追隨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諸侯,他留下的《楚漢春秋》一書,大約在南宋時期失傳,後人在書中零星記載了《楚漢春秋》部分文字,清朝書籍記載的陸賈版鴻門宴主要有以下三條逸文:

第一,“(劉邦)遣將軍閉函谷關,無內項王。項王大將亞父至關不得入,怒曰:‘沛公欲反耶?’即令家發薪一束,欲燒關門,關門乃開。”司馬遷版本中,項羽命令英布(當陽君)武力破關,也沒有范增說“沛公欲反耶”這一句話。

第二,“項王在鴻門,亞父曰:‘吾使人望沛公,其氣沖天,五采色相繆,或似龍,或似雲,非人臣之氣,可誅之。’高祖會項羽,范增目羽,羽不應。樊噲杖盾撞人入,食豕肩於此,羽壯之。”這一段與司馬遷版記載差不多,不過沒有范增對劉邦入關之後的評述,也沒有項莊舞劍等,不知道是項莊舞劍的記載丟失,還是原本就沒有這一段。

第三,“沛公脫身鴻門,從間道至軍。張良、韓信乃謁項王軍門曰:‘沛公使臣奉白璧一雙,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隻,獻大將軍足下。’亞父受玉斗,置地,戟撞破之。”與司馬遷版相比,沒有“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范增破玉之後也沒有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爲之虜矣!”

歷史上真實的鴻門宴是什麼樣的?是真實發生的嗎 第3張

《楚漢春秋》中的這三條逸文都與劉邦直接相關:封閉函谷關,反映出他想獨佔關中的貪婪;打開函谷關,表現出他對項羽的害怕;鴻門宴上,中途及時脫身及周詳安排,表現出他臨危不亂的果敢和機智。對比之下,司馬遷的鴻門宴明顯脫胎於陸賈的記載。

兩版比較:陸賈版比司馬遷版更合邏輯

陸賈是楚漢爭霸的親歷者,但當時鴻門宴涉及人員很少,陸賈是從樊噲、張良、劉邦他們口中聽說,還是從其他人口中獲知,這就不太清楚了。不過,陸賈對鴻門宴的描述未必是真相,可能也會因爲劉邦稱帝、項羽失敗而給予一定的藝術加工。

但與司馬遷版相比,陸賈版儘管不全,但這三條逸文卻明顯更符合邏輯一些,以上述二個問題爲例。

一,范增何須鴻門宴上殺劉邦?司馬遷版是先有項羽大怒“旦日饗士卒,爲擊破沛公軍!”表達了項羽準備攻打劉邦的心情,後有范增望劉邦有天子之氣“急擊勿失”,好像是項羽早有攻打劉邦準備。但陸賈版項王在鴻門,沒有說項羽要攻打劉邦,范增說劉邦身上是非人臣之氣“可誅之”,從頭到尾都是范增存在一定的殺劉邦思想,但並未得到項羽響應。

如果陸賈版是真相的話,那麼當時應該是項羽並未生出殺劉邦的想法,恰好第二天劉邦主動前來拜訪,於是范增可能臨時勸說項羽鴻門宴上殺劉邦。至於劉邦離開之後,范增沒有追殺的原因,應該還是與項羽態度有關。

二,范增爲何沒有發現劉邦如廁反常?陸賈版有所缺少,但從傳承下來的記載來看,並沒有極度不合邏輯的“度我至軍中,公乃入”的記載,也沒有劉邦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回軍營,張良獻玉璧致歉後,項羽也沒有問劉邦去哪了的話,接下來自然也就沒有張良說劉邦已經回到軍營等了。項羽不問劉邦何去的態度,說明項羽應該本來沒有殺劉邦的打算,所以不在意劉邦去哪了。司馬遷版有項羽問,張良回答劉邦已至軍中,其實是爲了表達劉邦足智多謀逃出生天,項羽錯失良機之意。

歷史上真實的鴻門宴是什麼樣的?是真實發生的嗎 第4張

因此,當時真實情況應該是劉邦的確中途離場,從小道回到軍營,但從項羽態度來看,宴會中途之後,劉邦已經表態不會阻撓他進入關中,項羽已經達成目標,可能對劉邦已經沒什麼意見了,自然不會過於關心劉邦如廁稍微長一些時間的異常。當然,即便再不關心劉邦如廁時間,項羽與范增也不會麻木到枯等40分鐘左右,估計不到20分鐘張良就進去致歉了。

可見,司馬遷在描述鴻門宴時,應該有進一步的藝術昇華,塑造了劉邦、項羽、范增等人鮮活形象,讓其具有更高文學性之餘,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歷史性。

不過,要說司馬遷有意編造可能未必,司馬遷編著歷史時,行萬里路,腳踏實地走訪很多地區,採訪很多相關人員,獲取了不少“第一手資料”。在這一過程中,或許由於誇張先人光輝事蹟的緣故,當年鴻門宴參與者的後人添油加醋一番,讓司馬遷對部分內容信以爲真,並將之納入陸賈版鴻門宴裏面,形成了如今我們眼裏的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