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真實的玄武門之變,真相到底是什麼?

歷史上真實的玄武門之變,真相到底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他即位後雖然施仁政、用賢臣,但他這段不爲光彩的篡位之舉,總是讓人喜歡在茶餘飯後拿出來“扒一扒”,畢竟像李世民這樣歷史上的“名帝”登基後的一系列舉措表現得過於完美而無可非議,反觀對他的那些“糗事”倒是會引起更多人的興趣,甚至對他的篡位動機表示懷疑。

爲此,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玄武門之變”究竟是誰的錯?難道真的是李世民嗎?

歷史追溯到北朝時期:李氏家族背景回顧

每個戰亂年代都會出現一些名望高、實力強的貴族勢力,政權頻繁更迭的北朝就是最好的一個例子。我們縱觀北朝,是以“關隴貴族集團”爲核心的軍閥勢力貫穿於整個北朝,這個被譽爲“八柱國”的領導集團幾乎左右着北朝五個朝代的政權走勢,聯姻更讓這些“柱國”之間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網。

歷史上真實的玄武門之變,真相到底是什麼?

《資治通鑑》中記載西魏時期:“大統三年,文帝復以丞相泰爲之。其後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亦居此官,凡八人,曰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欣,趙郡公李弼,隴西公李虎,河內公獨孤信,南陽公趙貴,常山公於謹,彭城公侯莫陳崇,謂之八柱國。”

八柱國之一“隴西公李虎”就是李氏家族軍閥勢力的創始人,死後被追封爲唐國公、諡號爲“襄”,足以彰顯其尊貴的身份,而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到了李淵這一輩仍舊得祖蔭庇佑,襲封唐國公,李淵自己也表現出了不凡的功績,否則也不會有以後的稱帝實力。

公元617年,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用現代話來講,是地區最高軍政長官。在隋末時期,內有義軍、外有突厥,李淵在隋煬帝的調遣下,先後拿下幾場戰役的勝利,自己的勢力由此也在不斷擴大。要知道李氏家族本就是軍閥出身,再加上李淵的不斷擴充,早已成了不小的氣候,而他的兩個兒子,長子李建成與次子李世民更被他視爲左膀右臂。

只是李淵的爲人處世遠不像外表看起來那樣精明,雖然當初隋煬帝對他的忠心表示懷疑時,李淵曾以花天酒地、收受賄賂的方式自污以求自保,但他在後期的做人原則上與兒子的安排上出現了嚴重的領導問題,最終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

可以說,“玄武門之變”都是李淵的錯,而李世民不過是成王敗寇的幸運兒罷了。

李淵過錯有二:

錯其一:李淵的做人原則問題,兄弟之間不公平待遇

當李淵成爲太原的“土皇帝”時,他並沒有那麼多的野心,只是想偏安一隅,過着高官厚祿、錦衣玉食的軍閥世族生活,皇帝給派遣工作,圓滿完成任務即可。估計在當時李淵的內心想法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別人犯我、也得想想”,自己與世無爭,但想欺負也沒那麼容易。

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則看出了天下的格局變化,認定隋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向父親李淵提出了建議,要結交豪傑、廣招有識之士、網羅各種人才爲自己效力。“是時,煬帝南遊江都,天下盜起。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見《新唐書》。

對於李世民的建議,李淵感覺很受用,也聽信了李世民的建議,但他卻沒有把此事完全交給李世民去辦,而把這個事情分別交給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大唐創業起居注》:時皇太子在河東,獨有秦王侍側耳,仍命皇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密招豪友。

歷史上真實的玄武門之變,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2張

通過此事我們得知,李世民不但具有野心,而且還有着洞穿格局的頭腦,知道怎樣爲自己謀取更多的勢力。只是不知道是李淵對李世民不信任,還是怕忽視了長子的重要性,他把這件事同時分給了兩個兒子去做。

可以看出長子李建成在李淵心中的份量還是極高的,至於李世民面對與兄長共同分一杯羹時心裏如何想法,我們暫且忽略不計,但李淵對兄弟倆不公平的原則問題已經初露端倪。接下來李淵晉陽起兵前對這兩個兄弟截然相反的待遇,可以說是毫無原則可言。

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被李淵堅決拒絕,於是李世民便與劉文靜、裴寂設計逼李淵造反,乘李淵醉酒選了幾個宮女陪他過夜,這是臣子不能爲之的僭越舉動。結果第二天吃幹抹淨的李淵就要綁了李世民報官,但不一會又反悔說,“吾愛汝,豈忍告汝邪?”。如此的反覆無常,估計當時李世民的心情也是猶如坐過山車吧。

但對李建成,李淵則完全是另一副樣子。《大唐創業起居注》:六月己卯,太子與齊王至自河東,帝歡甚。

從“帝歡甚”三個字可以看出,李淵對李建成是非常喜愛的,看到李建成就非常高興,並且之前李世民勸說起兵無效的情況下,在李建成的勸說下便同意了,完全印證了兄弟二人在李淵心中的不同份量。

同樣是兄弟二人,李世民要比李建成睿智很多,但在李淵心中的地位卻極不相同。雖然在古代長子是父輩的接班人,但對於次子毫無原則性的不公平待遇,難免讓李世民心中留下陰影,至於心裏陰影面積,在李淵稱帝后繼續不斷擴大,父子間感情出現裂痕,大概也是因爲李淵的食言吧!

《資治通鑑》寫道: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世民之謀,上謂世民曰:“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爲太子。”世民拜且辭。及爲唐王,將佐亦請以世民爲世子,上將立之,世民固辭而止。

晉陽起兵本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當初曾答應李世民事成爲太子之位,結果李淵卻食言立李建成爲太子,封李世民爲唐王。李淵這次的出爾反爾不但給李世民較大的打擊,同時也在李世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極爲不愉快的“種子”。李淵做人缺少原則性,對兄弟之間的不同待遇是李淵錯其一。

錯其二:李淵的二子安排問題,所謂的帝王馭人制衡之術

李淵稱帝后一直想玩一把帝王的制衡之術,結果不但沒玩明白,反而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最後被李世民攆下了龍椅。接下來我們瞭解下李淵登基後對這兄弟二人是如何“馭人制衡”的。

剛剛建立的唐朝是從隋朝手裏接過來的“爛攤子”,內部建制還不健全,外部還要面對諸多殘餘勢力的起義,李淵充分發揮了長子與次子的作用,同時也表現出了他的所謂的帝王制衡之術。

李建成被立爲太子後一直被留在李淵的身邊學習江山社稷“管理”,得天獨厚的長子身份,讓穩坐太子之位的李建成很滿足現狀,雖然只是輔助李淵管理朝廷內部人員與制度擬定等等,並沒有太多實權,但上面那張龍椅早晚會坐在他的臀下,這個時候的李建成並沒有把其他人放在眼裏,包括他的弟弟李世民。

歷史上真實的玄武門之變,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3張

我們再分析一下,李淵架空李建成的目的。李淵帝王制衡之術主要是防止太子提前搶他的位子,自古以來皇帝對太子的地位就極爲敏感,不給他太多的實權就是自己最好的“保命王牌”,從這一點上看,“最是無情帝王家”不無道理,老子提防兒子是時時刻刻要關注與控制的重要內容,李淵絕對不會給李建成兵權,因此便放手給次子李世民兵權征戰南北。

李家本就是靠軍隊打的天下,再加上李世民常年征戰南北,使自己的勢力不斷擴大,一如當初的李淵,而李淵當初只是太守,李世民卻是實實在在的唐王,有權有勢,即使上面還有一個太子,但以他唐朝開國後的地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完全可與太子比肩,甚至在威望上已經遠超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先後平定隴西、收復並汾失地、殲滅王世充與竇建德兩大軍事集團、重創劉黑闥和徐圓朗,這幾場重大戰役的凱旋讓李世民威望日隆,直逼太子的地位。

面對如此緊張的形勢,李建成不緊張纔怪,就連旁邊觀望的大臣魏徵都看不過眼,建議李建成去請戰立功。李建成聽從魏徵的建議請求去征討被李世民打跑的劉黑闥,不負衆望擒斬劉黑闥,大獲全勝而歸,算是勉強扳回一局。

但從此朝堂上的局勢已經發生了明顯的對峙變化:太子李建成拉攏四弟齊王李元吉成爲一派,各自結交黨羽建立了“太子黨”;秦王李世民雖然單打獨鬥,但架不住多年的征戰立功、出生入死,自然會交下不少的能人義士,成爲天下僅次於皇帝李淵、太子李建成地位的第三方勢力——“秦王黨”。

而對這一切,李淵想必是心知肚明的,大概這也是他最想看到的局面,他的本意是想“制衡”,使二子之間一個主內有名分沒實權,一個主外有實權沒名分。只是這種表面看起來對李淵十分有利的“馭人制衡”之術,加劇了二子之間的皇位之爭,李淵本人卻絲毫沒有看到危機的到來,還在爲自己高明的帝王馭人制衡之術感到竊喜。10

當初李淵在隋煬帝的懷疑下裝糊塗以自污的方式求自保,在二子之間如此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他依舊發揮出沒原則的糊塗本性,二子相爭期間發生的一系列爭鬥,李淵都是懷着“各打二十大板”的心態來處理(第一次抱有此心態),使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關係急劇惡化。

公元621年,李世民殲滅了王世充,沒收王世充庫存的財物,並頒發賞賜給朝廷的官兵,淮安王李神通有功,撥給他幾十頃田地。而李淵的妃嬪到李世民這裏仗勢想討賞,卻自討了沒趣,被李淵的妃嬪記恨於心。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反觀李建成的太子黨爲了壯大自己的勢力,以討好李淵妃嬪的方式爲自己說好話,擡高自己在李淵心中的地位。爲此,太子黨再加上後宮諸多嬪妃的排擠與打壓,使秦王府不得不想對策保存自己的地位與實力。

歷史上真實的玄武門之變,真相到底是什麼? 第4張

公元624年,秦王黨製造出“楊文幹事件”,使人誣告太子勾結邊將謀反,這對於李淵來說是個極其敏感的話題,可見李世民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是刀刀致命。

然而,李淵這個沒原則的糊塗老爹卻以調撥兄弟不睦爲由流放了東宮的王珪、韋挺,和秦王府幕僚杜淹,各打二十大板的做法(第二次抱有此心態),看似緩解兄弟間的爭鬥,但過於溫和的處理態度卻成爲太子黨與秦王黨雙方變本加厲爭鬥的“溫牀”。

太子李建成認爲李世民絕不會成爲屈居於他之下的人物,早晚是個禍患,先建議李淵驅逐秦王府的能人義士,後與齊王李元吉商量以踐行爲由伏殺李世民。卻不想早被李世民安插的“眼線”透露了風聲,爲求自保的李世民在這種情況下發動了史上聞名的“玄武門之變”。

其中的細節不必做過多的贅述,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知曉。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之後,李世民直接告訴皇帝老子那兄弟二人圖謀不軌,心知肚知的李淵面對強勢的兒子李世民又扮起了糊塗,一句“善!此吾之夙心也”,識相地保全了自己的一條老命。

讓兒子被逼造反,之後又被逼退位,李淵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皇帝了,這也是他做人沒原則的態度與模棱兩可的帝王馭人制衡之術所造成的過錯,最終導致了政變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