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祕傳 > 演義趣聞 >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帝位之爭手足相殘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帝位之爭手足相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這場手足相殘的慘劇,牽連人命多達數百人。這一血腥事實的真相卻一直撲朔迷離,學者們也一直爭論不休。今天小編和一起揭開這場手足相殘帝位之爭,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帝位之爭手足相殘

網絡配圖

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和四皇子齊王李元吉正準備從長安城北門玄武門進宮朝見高祖李淵,不料二皇子唐王李世民帶領人馬趕來,射死李建成,殺死李元吉,並誅殺兩家老小,進而帶兵進宮朝見李淵說二人謀反。李淵隨即下詔改李世民爲太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這場兄弟相殘的慘劇,牽連人命多達數百人。但是令人稀奇的是,這一血腥事實的真相卻一直撲朔迷離,學者們也一直爭論不休。總結學者們的觀點,大概有三種說法。

一是自衛之說。秦王李世民是被逼無奈,不得已才後發制人,發動政變。史書記載,李世民在滅隋興唐的大業中功高勞苦,顯露出雄才偉略。作爲太子的李建成不可能感覺不到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威脅,面對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皇位可能有失去。

不可能感覺不到李世民咄咄逼人的威脅,面對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皇位可能有失去的危險,李建成當然不甘心,於是一場你死我活、手足相殘的爭奪皇位的政治鬥爭爆發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直暗中蓄意謀害李世民。就在玄武門之變前不久,李世民到李元吉家喝酒,才喝幾杯酒腹痛不止,回府之後“吐血數升”,差點死去。而李建成和李元吉此次進宮也正是爲了向李淵參劾李世民。故李世民爲了自衛,被迫先發制人,不得已發動政變。

二是預謀的殺兄篡位之說。李世民主動發難是蓄謀已久的,並不像史料中記載的那樣。李淵諸子中,李建成是長子,按照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傳統,當然應該以他爲嗣君。高祖即位之初,也的確是立李建成爲太子。李建成既然被立爲太子,如果不發生意外,便可以順利繼承皇位。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帝位之爭手足相殘 第2張

網絡配圖

然而在太原起兵以後,統一全國的一系列戰爭中,李世民的功業遠遠超過了李建成,且李世民本人又氣度不凡,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必然企圖登上權力的頂峯。而李淵也曾對其許諾,若一朝得天下,必封其爲太子。然事實上卻是將李建成立爲繼位者,因此李世民懷恨在心,想自立爲帝,遂發動玄武門之變。

三是李淵的暗中相助之說。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認爲高祖李淵“處此難矣,非直難也,誠無以處之,智者不能爲之辯,勇者不能爲之決也”。認爲李世民雖有篡位。之心,但是得到了李淵的默許和暗中支持。李建成和李世民雖都才識俱備,但是太子李建成貪圖酒色,性格懦弱寡斷,李淵早有意傳位於李世民。

但是李建成是長子,按照封建觀念,廢長立幼是不合禮制的,又加之李建成早已培植了一批親信勢力,如果改立太子,必定會激起兵變。所以,爲改立太子,李淵策劃了這場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幾次慫恿李淵殺了李世民,都被拒絕。這些都爲李淵的暗中相助提供了佐證。

大唐明君李世民:修改國史引爭議

在後人眼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曆代帝王的表率。但即使是這樣一位英明聖主,他的一生仍有很多瑕疵,“玄武門兵變”的歷史實情一直讓後人迷惑,而他後來的修改國史也讓人議論紛紛。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太宗下令在中書省特別設置祕書內省專門負責修撰前五代史。但是同年閏十二月,太宗又下令將史館移入禁中,設於門下內省北面,由宰相監修。從此之後,史館成爲皇帝直接控制的門下省的一個常設機構,不再具有修史職責而是專門負責修撰當朝國史。唐太宗究竟出於何種動機要重置史館,修改國史呢?這個問題迄今爲止仍未有確定的答案,給歷史留下了一樁疑案。而後人對此也有自己的看法。

玄武門之變的真相:帝位之爭手足相殘 第3張

網絡配圖

一種說法認爲唐太宗修改國史,是爲自己殺兄逼父篡位辯護。這種觀點認爲,李世民的皇位並不是合法繼承而來,是其弒兄逼父的結果。這一行爲不僅不合乎封建法統和封建倫理,而且在李世民自己看來,也是不能貽示子孫,垂爲法誡的。因此,爲掩蓋這種殘暴的行爲,爲自己的登基確立合法性,李世民決定撰修國史,下令創立了宰相監修國史的制度,這就使史官很難做到秉筆直書,只能按統治者的意圖撰寫歷史。

李世民在位期間,曾不止一次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並稱是“使得自修改耳”。其實,作爲帝王原本就是不可以隨便看史官寫的起居注的。在李世民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爲,從而嚴重歪曲了歷史事實。

在撰寫《高祖實錄》和《太宗實錄》時,費盡筆墨鋪陳李世民在武德年間的功勞,竭力抹殺太子李建成的功績,降低高祖李淵的作用,而且把太原起兵的密謀描繪爲太宗的精心策劃,而高祖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這樣,李世民便是開創李唐王業的首功之人,皇位本來就應該是他的,李淵退位後也就理應由他繼承皇位。因此,李世民登上皇位便顯得合理多了。

還有一種說法認爲李世民之所以要修改國史,擡高自己在太原起兵中的地位,貶低李淵的功勞,乃是出於當時的政治需要。他要求貞觀史臣把太原起兵中李淵由主動起兵變爲被動起兵,目的是爲了把李淵描繪成一個忠臣的形象,從而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李世民將李淵描繪成是在李廣要下令逮捕他,李世民和劉文靜等又設下圈套逼得他走投無路的時候纔不得不反的形象,而且在起兵時李淵還曾號稱“欲大舉義兵,遠迎主上”。這樣一來,李淵就成了大忠臣了。很明顯,這種刻畫有利於維護李世民的統治,防止人們以此爲例,起兵謀反。

李世民繼位後修改創業國史是毫無疑問的事實。但是他爲何要修改國史,其真正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我們今天已經很難判斷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