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真實的陳橋兵變到底是什麼樣的?真相是什麼

歷史上真實的陳橋兵變到底是什麼樣的?真相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陳橋兵變是北宋開國第一大案。接下來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衆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曾經是後周朝廷的殿前都點檢,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他在後週週世宗柴榮去世後,在後周恭帝年幼之際,發動了陳橋兵變,通過黃袍加身的方式登上了皇位,建立了宋朝。縱觀中國古代史,我們很容易發現,每當出現改朝換代或者大臣奪權的情況的時候,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反對的聲音,而且時常會出現有人打着維護前朝江山的旗號,反對新建立的王朝。

歷史上真實的陳橋兵變到底是什麼樣的?真相是什麼

但宋朝建立後,卻有些與衆不同。因爲在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的時候,後周大臣中試圖抵抗的重臣,僅僅只有京城巡檢使韓通一人。而除了以宰相範質爲首的幾位文官在趙匡胤進京時責問了一番,朝中幾乎無異議者。而在民間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維護後周朝的起義。這不經讓人好奇,爲什麼宋朝建立後幾乎沒有站出來維護後周朝的江山呢?

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試着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爲什麼歷史上那麼多人會選擇反對新建立的王朝。一方面筆者認爲,新王朝的建立,影響到了前朝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這裏我們最明顯的例子是秦末農民起義。秦朝在秦始皇駕崩後,之所以會迅速的二世而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來自原來的東方六國勢力的反對。

秦始皇在全國大力推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從現在的我們這些後人的角度來看,的確這都是十分偉大的創舉,我我國後來“大一統”的傳統觀念打下基礎。但是在當時對於已經以獨立的國家的姿態存在了幾百年的六國來說,這種政策無異於在毀滅了他們的國家後還要徹底消滅他們的文化。再加上秦國的嚴刑峻法也被推廣到了東方六國,自然使得東方六國原來的既得利益者們處境越發艱難。

於是,當秦始皇去世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時,在賈誼的《過秦論》中是這麼形容當時的場面的:“斬木爲兵,揭竿爲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可見聲勢之浩大。而我們同事可以從最後一句看出,秦朝的滅亡,正是亡於那些東方六國豪傑手上的,他們的目的大多都是爲了維護分封制繼續存在,項羽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那麼根據這一點我們來分析一下北宋爲什麼沒有出現維護自己既得利益的前朝既得利益者呢?筆者認爲原因在於陳橋兵變其實是一場規模較小的“和平兵變”。爲什麼這麼說呢?一方面。規模小的原因在於它的影響範圍僅限於統治階級最高層,它不像各種大規模農民起義,從地方發端,影響範圍大、涉及人數多、影響階層廣。

歷史上真實的陳橋兵變到底是什麼樣的?真相是什麼 第2張

這使得在這場政變在發生時,幾乎對於中下層的廣大羣衆沒有太大的影響。而且爲了防止回京路上可能驚擾百姓生活,趙匡胤還專門約束了軍紀,禁止燒殺搶掠,達到了“入城之日,市不改肆。”的效果。簡單來說,他沒有影響到中下層廣大羣衆的既得利益。

那麼高層呢?很簡單,也沒有。趙匡胤在兵變中唯一處死並滅族的人就是我們在前文中提到的京城巡檢使韓通,因爲只有他試圖抵抗。而對於其他後周的大臣們,我們可以分成兩撥來看,一撥是武官,這不用說,趙匡胤身爲禁衛軍最高的領導人,基本上在武官這一方沒有什麼反對者。而文官呢?趙匡胤對於責問過他的宰相範質和其他幾位文官,以禮優待,更不用說在後來還極度推崇文官,形成了以文治國的局面。可以說,對於上層的重臣們來說,趙匡胤的登基對於他們的既得利益也沒有太大的影響。更不用說趙匡胤還對柴家照顧有加,給予免死之權(除謀反)。

另一方面,人們之所以反對一個新王朝的原因,筆者認爲,是人們更願意認同前一個王朝的名號。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我們拿明末清初的許多反對清王朝統治的勢力來舉個例子。他們之所以反對清王朝,一方面是對大明朝的懷念,就像網絡上很流行的對明王朝的評價一樣“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明朝近300年的統治,使得許多人對於明朝有極強的認同感,堅決不當清朝治下之民,所以後來出現“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這種激烈衝突的出現。另一方面是無法接受少數民族政權的統治以及他們的文化措施,比如著名的《剃頭令》,留髮不留頭的要求和漢族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要求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導致了許多人因此無法對清王朝產生認同感。

而趙匡胤取代後周時,中國正處於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當時被各種割據政權所分裂,在北方的五代時期,政權的更迭就像城頭變幻大王旗一樣,短短半個多世紀裏,就發生了五次朝代更迭。人們很難對於這些存在時間極其短暫的朝代產生所謂的認同感。我們姑且不談五代的其他幾個朝代,我們就談一談被認爲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後周。

歷史上真實的陳橋兵變到底是什麼樣的?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後周雖然很強(在世宗柴榮統治時期,差點北伐成功收復燕雲),但從開國到被北宋取代也只有短短的十年時間。後周最爲強盛的時期是世宗柴榮統治時期,一路南征北討,鞏固勢力的同時還謀求北伐收復燕雲。但他在位也只有短短的五年多的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就算柴榮再聖明也實在無法達到天下歸心的地步,自然也就無法做到爲了維護後周的的統治堅決抵抗趙匡胤的北宋王朝了。因爲對於這些五代十國時期的老官僚來說,政權更迭實在是司空見慣了。

所以,綜上所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時之所以幾乎沒有人站出來維護後周的江山。一方面,是趙匡胤並沒有損害大多數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人們對於政權並沒有太多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所以,他能夠在幾乎沒有反對的情況下建立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