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夷陵之戰到底是什麼真相?兵力上有何差距?

歷史上夷陵之戰到底是什麼真相?兵力上有何差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3.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了一次大規模戰徵,史稱夷陵之戰。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在夷陵之戰前,三國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在官渡之戰中,袁紹一方的兵力在11萬人左右,而曹操一方的兵力則只有2萬人左右,結果曹操擊敗了袁紹。

到了赤壁之戰時,曹操成爲兵力較多的一方,擁有20多萬人,至於孫劉聯軍,則只有5萬人。不過,曹操卻吃到了敗仗。至於本文所要說的夷陵之戰,受到《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的影響,很多人依然認爲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也即在夷陵之戰中,陸遜用較少的兵力擊敗了兵力更多的劉備。不過,實際上,夷陵之戰根本不是以少勝多,在這場戰役中,其實陸遜的兵力不比劉備少!

首先,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誇大了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兵力。按照介紹,關羽被殺後,劉備興兵討伐東吳,總共調集了70多萬大軍。與此相對應的是,東吳前後累計投入20萬大軍。因此,對於《三國演義》中的夷陵之戰,可謂一場總兵力接近百萬人規模的大戰。並且,在結果上,是陸遜以少勝多,擊敗了擁兵70多萬的劉備。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夷陵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相提並論,也即一起歸納爲三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是,在《三國志》等正史中,夷陵之戰卻不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也即陸遜的兵力並不比劉備少。

對於夷陵之戰,多數持不是“以弱制強”之戰論者,所強調的一條重要依據,是《三國志》裴松之注引《魏書》中的“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的記載。

歷史上夷陵之戰到底是什麼真相?兵力上有何差距?

《三國志》注引《魏書》中記載:“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爲效。”

在夷陵之戰前,孫權爲了不兩線作戰,已經向曹操父子假意歸降了。在此基礎上,等到劉備興兵討伐東吳的時候,孫權上書給魏文帝曹丕,告訴他劉備率領4萬兵馬來進攻我了,言下之意,自然是希望曹丕可以支援東吳。

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既然是向曹魏求援,孫權顯然不會少報蜀漢大軍的數量。換而言之,對於劉備一方來說,兵馬應該不超過4萬人,如果超過的話,孫權一定會如實甚至誇張蜀軍的數量,以此促使曹魏支援東吳。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夷陵之戰中,蜀漢一方除了益州調集的兵馬,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人。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東吳一方來說,《三國志·陸遜傳》中記載:“黃武元年,劉備率大衆來向西界,權命遜爲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爲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由此,在夷陵之戰中,陸遜麾下共有5萬大軍,這在兵力規模上,自然是不輸劉備的。

更爲關鍵的是,陸遜的5萬大軍,幾乎是全數可以調動的,而就劉備來說,因爲需要防備北面的曹魏,所以給黃權分出一定的兵力,這導致其實際能調動的兵力,反而還不如陸遜。夷陵之戰前,黃權曾勸諫劉備應當坐鎮後方,不過,劉備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而任他爲鎮北將軍,督領江北軍隊防禦魏國出兵,劉備自己在江南前線。

歷史上夷陵之戰到底是什麼真相?兵力上有何差距? 第2張

最後,在夷陵之戰中,正是因爲和劉備兵分兩路,所以,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對此,在筆者看來,這說明黃權率領的兵馬,並沒有和陸遜展開正面的較量。換而言之,在夷陵之戰中,陸遜能夠充分調動的兵馬,是超過劉備一方。在此基礎上,夷陵之戰自然不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更不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

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蜀漢總共只有益州全境和荊州三郡,而就東吳來說,不僅在荊州擁有數個郡,還擁有揚州、交州等地。而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漢失去了荊州三郡,只有益州這一州之地(所以諸葛亮強調益州疲弊),東吳則幾乎佔據了荊州的大部分郡縣,從而擁有荊州、交州、揚州這三個州的疆域。從疆域領土和人口兵力上來看,夷陵之戰爆發時,東吳的整體實力是要明顯超過蜀漢的,當然,孫權之所以在一開始求和,主要還是因爲擔心曹魏趁機攻打自己,也即孫權真正害怕的是曹魏,而不是蜀漢。

當然,儘管陸遜的兵力不少於劉備,不過,陸遜在夷陵之戰中的高超指揮才能,還是不容忽視的。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敵方情況,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