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三國時期有哪些雜號將軍呢?他們的地位如何?

三國時期有哪些雜號將軍呢?他們的地位如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雜號將軍,中國古代歷史上武職官銜的一種統稱,始於漢代,唐以後逐漸衰微,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自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爲重號將軍,爲皇帝麾下的最高級武將。此外即衆多的雜號將軍。重號將軍的職位高,輕易不封,爲常設武將官職。而就雜號將軍來說,常在“將軍”前冠以某個名號以作爲他的官職,這種名號並無一定,名號之間也無上下級關係,因此稱爲雜號將軍。

三國時期有哪些雜號將軍呢?他們的地位如何?

在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就設立了不少雜號將軍。比如關羽、張嶷、張遼、張郃、程普等人,曾擔任的“蕩寇將軍”,就屬於雜號將軍的範圍。至於本文所要說的“蕩魏將軍”,則是孫權設立的一個雜號將軍。在寓意上,“蕩魏將軍”包含了蕩平曹魏的意思。在東吳歷史上,共有兩位武將曾擔任“蕩魏將軍”一職。

蕩魏將軍:呂據

呂據(?-256年),字世議,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大司馬呂範次子。由此,就呂據來說,可以說是出自江東的武將世家了。一開始的時候,呂據因父親功勳,授任郎官。呂範臥病時,任副軍校尉,輔助執掌兵馬。黃武七年(228年),呂據的父親呂範去世,呂據襲封南昌侯爵位,拜安軍中郎將。在此基礎上,呂據這位武將多次征討山越,每次皆能取勝。隨潘濬討伐五谿,並立戰功;隨朱然進攻樊城,與朱異攻破樊城外圍。在多次立下戰功之後,呂據回師後任偏將軍,入朝任馬閒右部督、越騎校尉。

《三國志·吳書·呂據傳》中記載:“太元元年,大風,江水溢流,漸淹城門,權使視水,獨見據使人取大船以備害。權嘉之,拜蕩魏將軍。”

太元元年(251年),因大風使長江水漲氾濫,漸漸淹到城門,孫權派人觀察水情,只見惟有呂據派人備置大船防備魏國進犯。孫權對他進行嘉獎,任命他爲蕩魏將軍。由此,對於孫權來說,因爲發現呂據在防備魏國進攻上的功勞,所以特別設立了“蕩魏將軍”一職,以此來嘉獎和授予呂據。在蕩魏將軍之前,呂據曾擔任偏將軍一職,後來晉升爲雜號將軍檔次的蕩魏將軍,這意味着在漢末三國時期,雜號將軍一般是要高於偏將軍的。比如關羽在公元200年被曹操封爲偏將軍,後來被劉備冊封爲蕩寇將軍,也即由偏將軍晉升到雜號將軍。

三國時期有哪些雜號將軍呢?他們的地位如何? 第2張

孫權病重時,以呂據爲太子右部督。孫權死後,太子孫亮即位,以呂據爲右將軍。建興元年(252年),呂據率軍抵禦並擊退魏軍。雖然當時孫權已經去世,但是,呂據沒有辜負孫權的衆望,果然在對抗魏國上發揮了作用。五鳳二年(255年),呂據與孫峻等進攻壽春,回軍途中擊敗魏將曹珍。太平元年(256年),呂據率軍攻打魏國,途中孫峻已死,孫綝掌權。在此背景下,呂據非常生氣,也即不願意看到孫綝這位權臣篡權,於是率軍返回,意圖廢除孫綝。孫綝得知後,命文欽、孫憲率兵迎擊呂據。最終,呂據被逼自盡。孫休即位後,呂據得到平反。

蕩魏將軍:陸凱

陸凱(198年-269年),字敬風。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吳國後期重臣,丞相陸遜之侄、大司馬陸抗族兄。和呂據一樣,陸凱也出自吳國的武將世家。陸凱於黃武(222年-229年)年間曾任永興和諸暨縣令,任內頗有治績。因此,陸凱被孫權轉拜建武都尉,又遷儋耳太守,與聶友率軍討伐朱崖和儋耳,戰後遷建武校尉。到了五鳳二年(255年),陸凱這位武將率軍討斬零陵山賊陳毖,以功拜巴丘督、偏將軍,封都鄉侯。

《三國志·吳書·陸凱傳》中記載:“與諸將共赴壽春,還,累遷蕩魏、綏遠將軍。”

公元255年,陸凱又轉爲武昌右部督。當時壽春正發生毌丘儉、文欽的叛亂,吳國亦派兵前往援助,陸凱隨軍出征。此後,相繼被拜授爲蕩魏將軍、綏遠將軍等職。因此,對於陸凱來說,也曾擔任蕩魏將軍一職,並且和蕩魏將軍呂據一樣,陸凱最終也成爲吳國的朝廷重臣。吳景帝孫休繼位後,陸凱拜徵北將軍、假節、領豫州牧。孫皓這位皇帝后,陸凱遷任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又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三國後期,陸凱的官職不斷晉升,可謂平步青雲。寶鼎元年(266年),陸凱遷左丞相。而這,無疑可以和曾擔任丞相一職的陸遜相提並論,也即在陸遜去世後,陸氏在東吳仍有人才位極人臣。

在東吳的大臣中,陸凱以正直及屢次勸諫孫皓而聞名。建衡元年(269年),陸凱去世,年七十二。對此,《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評價道:“潘濬公清割斷,陸凱忠壯質直,皆節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不過,陸凱的直言勸諫,還是激怒了孫皓這位皇帝。但陸凱始終是重臣,孫皓難以去懲罰他,而其族弟陸抗當時亦是大將,所以惟有容忍。到了鳳凰三年(274年),陸凱的族弟陸抗去世。次年,陸凱一家便都被孫皓遷往建安郡,也即遭到了孫皓這位皇帝的打壓。當然,不過幾年後,西晉大軍進攻東吳,手下沒有良將的孫皓難以抵擋,最終歸降,促使東吳在公元280年正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