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孫權任命嚴畯爲都督,爲什麼會被拒絕了呢?

孫權任命嚴畯爲都督,爲什麼會被拒絕了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瑜、魯肅在位期間,孫權雖身居東吳之主的位置,實際卻始終聽從兩者的謀略和主張而無法獨攬天下,他想要在魯肅去世之後擁有直屬於自己調配的軍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孫權先任命文官嚴畯爲都督,嚴畯誓死不從後重又任命呂蒙。

當孫權繼任孫策之位時,周瑜已是戰功赫赫,國家大事基本都經由他來操辦,他在去世前向孫權推薦了魯肅,孫權自然也會對這位謀略家敬重有加。魯肅去世時曾向孫權推薦了呂蒙來做自己的接班人,呂蒙戰績顯著,所以這一方案也是衆望所歸的。但孫權卻下令讓不諳軍事的文官嚴畯來繼任都督一職,對於這一決定,無論是百官衆臣還是呂蒙都始料未及,甚至嚴畯本人都是無法接受的。嚴畯深知自己無法勝任都督的職位,便一再向孫權哭訴請求辭去該職務,於是孫權重又下令任命呂蒙爲東吳都督。

背景:東吳的權威所向

孫權任命嚴畯爲都督,爲什麼會被拒絕了呢?

孫權之所以會先任命嚴畯爲都督,並非真心不想任用呂蒙,他這麼做其實是別有用心,真正的想法是要藉此機會打壓呂蒙。在呂蒙之前,東吳的都督分別是周瑜和魯肅。周瑜在孫策時期便任建威中郎將,深得孫策重用,在孫權繼孫策之位時便舉軍回吳郡捍衛孫權的地位,同時也與張昭共同管理軍中大事。當曹操率軍征戰江東時,東吳內軍心騷動,各執己見,周瑜的迴歸致使文武百官均來拜會,也因此能夠穩定軍心,而孫權也聽從周瑜的計策決心抵抗曹軍。周瑜擊敗曹軍後也因此再度名震四方,其卓越的才能和文韜武略增加了他的地位和名聲,但也在孫權眼中形成了不小的威脅。

魯肅與周瑜是結交多年的好友,雖是文人出身,卻因跟隨周瑜多年而熟悉軍中事務,在協助周瑜贏得赤壁之戰上也是功不可沒,雖沒有過多的戰績和威望,卻也深得將心,尤其深受周瑜的認可和讚賞,周瑜在臨終前特意將其推薦給了孫權以接替自己的位置。而事實也證明,在當時的複雜局勢下,孫權選擇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是極具優勢的。魯肅出身於士族家庭,不僅喜歡讀書、仗義疏財,還會與鄉里的青年一同練武,他的老成持重與一身的儒者氣質,使他一開始並不看好不務正業的浪蕩青年呂蒙,而當呂蒙聽從孫權的勸說而勤學兵法後,魯肅對他肅然起敬:“非復吳下阿蒙!”呂蒙也迴應道:“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這便是“士別三日”的典故。此後,魯肅便對呂蒙愈加看好,呂蒙也不負衆望,成爲了當時東吳最優秀、最有雄才大略的軍事家,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以少勝多大敗曹軍。

孫權:想要獨斷乾坤的東吳之主

孫權之所以想要藉機打壓呂蒙,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周瑜、魯肅雖身居都督之位,軍中大事卻大多仰仗他們的威望,自己作爲東吳之主,反倒似傀儡一般受都督的決策牽制。周瑜在世時戰功赫赫,雖一心輔佐孫權,卻讓孫權在後期對他愈加壓制。適時曹操率軍,江東不寧、軍心不穩,謀士大多支持投降曹操。周瑜回來後,文臣武將均希望他能指明當前最正確的道路。後周瑜大敗曹軍,名震天下,在軍中也有極高的威望和事務的決定權,江東甚至傳言“只知周瑜而不知孫權”,雖孫權知道周瑜並非有謀反之心,但處處要仰仗其支持,作爲東吳之主其權威必然被嚴重削弱,如此下去也非長久之計。

魯肅的權威與戰功雖在周瑜之下,但畢竟是周瑜特意寫信推薦的,孫權自然也無法不對其愈加尊敬,而且魯肅在初投奔孫權之時便提出了東吳版三分天下的局面和戰略規劃,顯然爲孫權指明瞭大局上的方向;曹操討伐江東時,他也和周瑜一同力排衆議,是爲數不多的堅定的主戰派,這也符合孫權當時的意願,使他對魯肅也愈加賞識。而孫權不得不任用魯肅的另一重要原因其實恰好在於兩人對於劉、曹問題上的不同見解或是矛盾分歧。孫權作爲實用主義者,在困境時可以聯劉抗曹,一旦局勢對自己有利便也攻打劉備,一切以自己的利益爲重;而魯肅的眼光則更爲長遠,且有不少儒者的氣質,不論是從大戰略上考慮還是受自身性格的影響,他都主張孫劉聯盟、共同抗曹。在當時的複雜局勢中,同時對抗劉、曹兩方的策略對孫權來說是有些鋌而走險的,他也意識到魯肅和諸葛亮一致選擇的孫劉聯盟戰略是當下最適宜的策略。

所以任用周瑜和魯肅爲都督都是當時名正言順的決定,但周瑜的卓越才智以及魯肅的老成持重時刻掣肘着雄心勃勃的孫權,影響着他獨斷天下的意願。所以孫權想要的不僅是有才能、有威望的都督,更是服從自己的將士和只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呂蒙是當時東吳又一優秀的軍事家、謀略家,但在孫權看來他必須對自己足夠忠誠,他做到這一決定實則就是告訴呂蒙和軍中衆人,他可以隨意任免、獨斷乾坤,再有威望的將士都要聽命於他。而呂蒙也確實不負他所望,《三國演義》中寫道,呂蒙在攻荊州時對關羽的使者說:“昔日與關將軍結好,乃一己私見;今日之事,乃上命差遣,不得自主。”由此看來,呂蒙的確有着對孫權絕對的忠誠,在矛盾時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個人情感。

呂蒙:功不可沒的謀略家

呂蒙之所以讓孫權放不下提防之心,主要與其不可磨滅的功績和膽識有關。周瑜佔領江陵後,呂蒙被封爲偏將軍,同時也任尋陽令之職。孫權曾勸說呂蒙多讀書以瞭解歷史、增加見聞,呂蒙由此勤奮學習,博覽羣書。魯肅作爲儒者,起先看不起武夫出身的呂蒙,交談討論時局後對他的才能謀略大加讚賞,認爲他“非復吳下阿蒙”,兩人從此結爲好友,呂蒙也在軍中憑藉其雄才大略樹立了極高的威望,成爲魯肅逝世後呼聲最高的都督繼任人選,也因此成了孫權樹立威望、獨攬軍權的壓制對象。

說孫權並非真心不想任用呂蒙也可以從他對呂蒙的信任和器重得知。奪荊州之戰時,呂蒙向孫權推薦陸遜接替自己陸口之任,陸家與孫家實際上有過不和,而孫權仍然聽從呂蒙的建議任用了陸遜,陸遜亦有遠見,卻尚沒有遠大的名聲,故關羽並未把他放在眼裏,這就爲奪下荊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當孫權與呂蒙商議讓他和孫皎分別爲左右都督率軍攻荊州時,呂蒙以周瑜、程普不相睦爲例勸說孫權僅用一人,孫權再次聽取建議而拜呂蒙爲大都督。當年十一月,呂蒙白衣渡江,與陸遜配合襲取江陵、攻打荊州,最終擊敗關羽。《三國演義》是有擁護劉備的思想存在,認爲關羽是受了呂蒙的計謀才失掉荊州,但這也側面反應出呂蒙卓越超羣的才智與謀略。

再者,江陵戰後,呂蒙身患重病,孫權將其接入內殿,千方百計招募能治好他的醫生。孫權命人鑿透了牆壁,以此暗中觀察呂蒙的狀況;一旦病情有所好轉便興高采烈,病情加重則長吁短嘆、輾轉反側。最後,呂蒙在內殿病逝,孫權悲痛萬分,得知呂蒙將自己的各種賞賜均上交給朝廷後,更是捶胸頓足、愈發悲哀。由此可見,孫權對於呂蒙實則極爲器重,甚至給予“鷙鳥累百,不如一鶚”的讚譽。呂蒙對於孫權和東吳政權也是別無二心、鞠躬盡瘁。

孫權任命嚴畯爲都督,爲什麼會被拒絕了呢? 第2張

嚴畯:淳厚老實的文人書生

孫權既然想要獨斷天下,像嚴畯這樣沒有心眼、沒有企圖的文人自然深得他心。嚴畯從不貪財,所受的賞賜與俸祿等財物都分給親朋好友,他雖不諳軍事,卻頗有才學,且性格敦厚朴實,也有着較好的名聲。嚴畯精通詩書,著有《孝經傳》《潮水論》等,卻被張昭說是個書呆子:那次孫權讓他讀一段所學的文章,他便讀出“仲尼居”,該文出於《孝經》,其中將“事君”置於了中間的過渡地位,張昭隨即唸了一段“君子之事上”以明爲臣之道。這既說明嚴畯淳厚老實的個性,也說明他對孫權的確構不成地位上的威脅,反而更能受到孫權這種愛權之主的重用,或成爲壓制卓越之才的跳板。

劇中孫權屬於“淨行”,臉譜以水白爲主,其實暗指了他某種程度上“奸詐”的屬性。他之所以任命嚴畯爲都督,正是因爲他清楚,像嚴畯這樣質樸真誠的一介書生是不會接受這種不適合自己的職位安排的。不出所料,嚴畯在得知自己繼任都督之位時,深知自己並沒有帶兵的才能,故不僅沒有像身邊的人那樣興奮,甚至一再向孫權哭訴請求辭去職位,衆人也都讚賞他“能以實讓”。而孫權本意也只是想借此打壓呂蒙一番,此目的已經達成,便同意了嚴畯的請求,重新任命呂蒙爲都督。之後呂蒙也屢屢爲孫權立功,言行中都表明他已領會了孫權的意思並清楚了自己的定位,所以嚴畯在這方面也算間接成全了孫權獨攬天下的大業。孫權稱帝后,嚴畯被任命爲衛尉,後又擔任尚書令。

由此看來,孫權之所以會在魯肅去世後任命嚴畯接替都督一職而非呂蒙,並非其不看好呂蒙的才能,反之,他對呂蒙卓越的才能和謀略深切讚賞,纔會因此而壓制他。雖然呂蒙最後仍然繼任了都督之位,但在當時的局勢以及孫權獨斷天下的渴望之下,嚴畯這樣認真執行命令、質樸又沒有心眼的文人自然是最讓他放心的官員。而用這種方式任人的關鍵在於,孫權既要摸清嚴畯的性格,確保他會主動辭去職位,又需要保證呂蒙能理解他在自己身邊的定位並仍能忠誠地爲他效力。不得不說,孫權確實是既善於用人又能審時度勢的一代英雄。結束了周瑜與魯肅的時代,在呂蒙的輔佐之下,孫權終於迎來了屬於他自己的“孫權時代”,也難怪辛棄疾稱:“生子當如孫仲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