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夷陵之戰後孫權爲什麼會拒絕稱帝 因爲孫權不敢這麼做

夷陵之戰後孫權爲什麼會拒絕稱帝 因爲孫權不敢這麼做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孫權稱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三國(220年-280年)是漢朝與晉朝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爲曹魏、蜀漢、東吳三個國家。公元220年,在曹操去世後,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漢朝正式結束。一年後,也即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曹丕和劉備稱帝,是一前一後,中間間隔的時間最多隻有一年。但是,就東吳的孫權來說,卻等到公元229年才稱帝。

夷陵之戰後孫權爲什麼會拒絕稱帝 因爲孫權不敢這麼做

衆所周知,在三國之中,東吳並不是實力最弱小的一方。特別是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東吳的整體實力是要超過蜀漢的。但是,孫權卻成爲三國中最後稱帝的一方諸侯。對此,實際上,在夷陵之戰後的公元223年,陸遜等東吳大臣已經勸孫權登基稱帝了。彼時,東吳不僅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蜀漢,還成功防禦了曹丕的伐吳之戰,可以說是一個稱帝的最佳時機了。那麼,問題來了,夷陵之戰後,陸遜等人勸孫權稱帝,爲何被孫權拒絕呢?換而言之,孫權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首先,《建康實錄》中記載:夏四月,丞相孫劭、大將軍陸遜率羣臣上表,稱天命符瑞,勸王即帝位,王再讓未許,謂羣臣曰:“漢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競焉?”

黃武二年(223)四月,陸遜和丞相孫邵率領羣臣上表,勸吳王即帝位,孫權謙讓沒有答應。對此,在筆者看來,陸遜等人勸孫權在公元223年稱帝,其實是有充分理由的。

夷陵之戰後孫權爲什麼會拒絕稱帝 因爲孫權不敢這麼做 第2張

一方面,這是因爲曹丕、劉備已經先後稱帝了,對於孫權來說,如果還繼續使用吳王這一稱號的話,顯然就是屈居人下了。另一方面,在公元223年四月,東吳不僅打贏了夷陵之戰,還成功抵擋了曹丕三路伐吳之戰。就夷陵之戰來說,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一面向曹魏稱臣,一面任命陸遜爲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至於曹丕三路伐吳之戰,則是在夷陵之戰後進行的,雖然這場戰役給東吳帶來了比較大的壓力,不過,從結果上來看,曹丕還是最終撤軍了。

夷陵之戰後孫權爲什麼會拒絕稱帝 因爲孫權不敢這麼做 第3張

但是,對於陸遜等人的稱帝建議,孫權還是拒絕了。對此,在筆者看來,孫權之所以選擇拒絕,原因主要分爲以下幾點。一方面,在公元223年四月,劉備還沒有去世,而蜀吳聯盟,更沒有成功修復。因此,孫權如果在公元223四月稱帝的話,很可能遭到蜀漢一方的反對乃至於進攻。章武三年(223年)三月,劉備託孤於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劉備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對於志在匡扶漢室的劉備,自然是不能接受孫權登基稱帝的結果,特別是孫權選擇在夷陵之戰剛結束後稱帝,這就更容易激怒劉備了。

夷陵之戰後孫權爲什麼會拒絕稱帝 因爲孫權不敢這麼做 第4張

雖然蜀漢一方在夷陵之戰中損失慘重,不過,劉備一直停留在永安白帝城,沒有選擇回到成都,已經暗示了他可能捲土重來的態度了。如果劉備再次興兵的話,孫權自然是比較緊張的,因爲孫權一旦稱帝,還會激怒魏文帝曹丕,這會讓孫權陷入到兩線作戰的危險境地中。在三國鼎立的格局徹底形成後,東吳和蜀漢因爲實力相對弱小,從客觀上來看,這兩個國家必須聯合抗衡曹魏。換而言之,在筆者看來,不管是蜀漢還是東吳,都不具備兩線作戰的實力。

在劉備去世後,後主劉禪即位。對於蜀漢丞相諸葛亮,選擇派鄧芝及陳震赴東吳修好關係,也即重新恢復了蜀吳聯盟。對此,在筆者看來,蜀吳聯盟的恢復,無疑爲孫權稱帝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然,蜀吳聯盟的恢復,是在陸遜等人勸孫權稱帝之後的事情了。另一方面,陸遜等人勸孫權稱帝時,後者之所以拒絕,也是擔心魏文帝曹丕的報復。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孫權選擇向曹操稱臣,以此聯合攻打關羽。

夷陵之戰後孫權爲什麼會拒絕稱帝 因爲孫權不敢這麼做 第5張

在此基礎上,曹操上表漢獻帝劉協,任命孫權爲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樑寓向朝廷進貢,又將原先俘虜的朱光等人送歸北方,作出示好舉動。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後,曹丕稱帝,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爲魏國的藩屬,並將降將於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爲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督荊、揚、交三州。因此,在夷陵之戰後,孫權的吳王,名義上還是曹魏的附庸。

最後,因此,對於孫權來說,一旦正式稱帝的話,這意味着東吳不再名義上臣服於曹魏了。這對於魏文帝曹丕來說,自然是不能忍受的行爲了。雖然上一次征討東吳沒有成功,但是,曹魏實力強大,完全有能力再一次調集數十萬大軍征討東吳。對此,在筆者看來,儘管吳國有長江之險,不過,曹魏的強大兵力,還是讓孫權頗爲忌憚,從而拒絕了陸遜等人的稱帝建議。黃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陽的宮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

夷陵之戰後孫權爲什麼會拒絕稱帝 因爲孫權不敢這麼做 第6張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吳鄱陽太守周魴派人送親筆信給揚州牧曹休,謊稱受到吳王責難,打算棄吳降魏,請求派兵接應。曹休未辨真僞,即率步、騎兵十萬人,去皖城(今安徽潛山)接應。不久之後,東吳和曹魏爆發了石亭之戰。此戰,魏軍敗走,陸遜等督軍追擊,直抵夾石(今安徽桐城北),斬擒魏軍一萬餘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物資器械無數。曹休殘部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但不久便因氣憤發病而死。

由此,魏文帝曹丕的去世,石亭之戰的勝利,乃至於曹魏大司馬曹休的病逝,給了孫權稱帝的勇氣。一年後,也即公元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爲帝,建國號爲吳,孫吳王朝正式建立。在孫權稱帝時,曹魏剛剛受到重創,蜀吳聯盟也非常穩固,這顯然是一個稱帝的最佳時機,也即孫權的耐心,最終沒有被辜負。對此,你怎麼看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