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房謀杜斷”是一段美談,然而兩人的結局卻沒那麼好

“房謀杜斷”是一段美談,然而兩人的結局卻沒那麼好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房謀杜斷”說的是唐太宗時期的兩個著名宰相的事。房玄齡經常能夠提出若干個精闢的治國安邦方案,而杜如晦雖然不善籌劃,卻善於決斷。房玄齡不僅在軍國大事方面需要杜如晦爲他決斷,他在自己家事的決斷上也常常請教杜如晦,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房玄齡自隋末就入了李世民秦王府任記室,掌管文書,參預軍旅之事。唐高祖李淵草創唐代後,杜如晦經房玄齡引薦也加入秦王幕府。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兄弟倆的皇位繼承權之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李建成下令清查秦王府中協助秦王試圖顛覆東宮的奸賊,房玄齡與杜如晦被一起逐出秦王府,放到地方任職。次年,秦王李世民祕密招房玄齡、長孫無忌、尉遲恭、高士廉、秦瓊等文武到秦王府,密謀發動政變,以剷除李建成,房玄齡設計了玄武門事變的幾套周密計劃。由於玄武門事變屬犯上作亂,且目標不僅指向太子李建成,還直指皇帝李淵,房玄齡端出了自己的計劃,卻不能做出最有效的選擇,更不敢要求秦王下決心執行,衆人爭論了半宿竟一籌莫展。應招來遲了的杜如晦聽了房玄齡的玄武門事變的計劃,略加思索便選中其中一套方案,併力勸秦王李世民照辦。不久,玄武門事變爆發,李建成被殺,李淵宣佈做太上皇,李世民奪取帝位。元奔認爲,玄武門事變是“房謀杜斷”促成的代表性政治事件。

“房謀杜斷”是一段美談,然而兩人的結局卻沒那麼好

在杜如晦病逝之前,房玄齡只有長子房遺直娶了親。在房玄齡給房遺直張羅婚事的時候,李世民還是秦王,爲了攏住善於謀劃大事和善於發現人才的房玄齡的心,李世民想把自己的一個女兒許配給房遺直。能夠跟秦王李世民做兒女親家,那可是達官顯貴們夢寐以求的事,房玄齡自然也非常激動。但是房玄齡聽說公主飛揚跋扈,擔心兒子將來會受公主的罪,他遂對是否答應李世民躊躇不決。由於李世民不斷催促,房玄齡只好請教杜如晦,杜如晦堅決反對房玄齡與李世民結爲親家。杜如晦認爲,房遺直是否受公主的罪是小事,李世民終究會取代李建成繼承帝位,官員伴君已如伴虎,如果再讓兒子做了駙馬,房玄齡勢必捲入皇帝的家事,仕途必然會充滿兇險。杜如晦建議房玄齡娶一個門當戶對的官宦人家的女兒爲兒媳婦,可以強化自己的政治地位,比娶皇室女子更好。於是,房玄齡謝絕了李世民的好意。這是“房謀杜斷”影響房玄齡家務的代表性事件。

惋惜的是,房玄齡與杜如晦共同輔佐唐太宗(含秦王時期)的時間很短,只有十年左右,杜如晦死後,房玄齡繼續做了十八年宰相,在這十八年中,房玄齡無論在家事還是國事的決策方面都是遲疑的,延宕的,唐太宗固然依舊尊重他,但是由於房玄齡自己都不能堅持自己的謀略,唐太宗只得在許多大事上更多的仰仗長孫無忌、高士廉、蕭瑀等其他大臣。

貞觀十八年(643),唐太宗親征高麗(高麗轄區爲今朝鮮半島北部及遼東半島)。高麗政權不同於同時期的室韋、契丹和突厥,它的組織性非常嚴密,堪比隋唐,這對中原王朝來說是不能掉以輕心的。但是,數十年前,隋煬帝曾征討高麗,結果不僅無功而返,還引發了國內動亂;唐太宗繼位後,高麗曾策動薛延陀叛唐,太宗也征討過,不過也是勞民傷財。貞觀十八年時候的唐代更加強大,唐太宗放心不下高麗,遂決定趁自己有生之年討平它,但是能否取勝唐太宗也沒有把握,爲此,唐太宗徵求房玄齡的意見。房玄齡從隋煬帝討伐高麗失敗的根源,當時契丹、室韋與高麗的糾紛,唐與契丹合作的可能性,高麗國內不久前的內亂,新羅對高麗的牽制,突厥會不會趁關中空虛而越過長城南下等多方面加以分析,至於唐太宗這次征討高麗能否勝利,房玄齡得到的結論是模棱兩可的。唐太宗不找房玄齡問計倒還罷了,問了計他反而更糾結了,他只能長嘆道:“惋惜杜如晦已死,‘房謀’不得‘杜斷’矣。”後來,唐太宗接受長孫無忌、張亮等大臣的意見,親征高麗,結果大敗而還。唐太宗高麗之敗是“房謀”失去“杜斷”之後的代表性政治事件。

“房謀杜斷”是一段美談,然而兩人的結局卻沒那麼好 第2張

失去杜如晦的決斷,房玄齡的家事也被他弄得一塌糊塗,而房玄齡作爲宰相,其家事出來都跟國事緊密相連的,特別是當房玄齡失去了家事能被“杜斷”的情形下。貞觀二十二年(648)房玄齡的二兒子房遺愛也到了適婚的年齡了,唐太宗李世民再次向房玄齡提出做兒女親家的要求,他要嫁給房遺愛的是他的另一個女兒高陽公主。這時候的房玄齡已被封爲魏國公,不僅仍然做着尚書左僕射,還監修國史,地位更加顯貴。固然宮外都傳言高陽公主心毒手辣,但是房玄齡被自己的地位所迷惑,忘記了杜如晦當年的告誡,不再相信跟皇帝聯姻會有害於自己,遂答應了唐太宗。就在房遺愛迎娶高陽公主不久,房玄齡病逝,唐太宗非常傷心,下詔讓房玄齡陪葬在正在修築的唐太宗自己的昭陵陵區,將來還要配享在唐太宗自己的太廟裏,這些可是封建社會臣子所能享受到的最高待遇了。然而,唐太宗死後,高陽公主討厭繼位的唐太宗九子唐高宗,她強迫房遺愛出去串聯唐高宗的姑父薛萬徹、唐高宗的姐夫柴令武、唐高宗的叔叔李元景等實權派皇宗國戚,圖謀發動宮廷政變,以廢黜唐高宗,改立李元景爲帝。結果,計劃被泄露,唐高宗下詔處死了他們,而房玄齡的墓也被遷出昭陵,牌位也被遷出唐太宗的享廟,繼承房玄齡爵位且已官至禮部尚書的房遺直也被廢爲庶民。這是‘房謀’失去‘杜斷’情形下房玄齡不能正確處理家務所引發的代表性事件。

唐太宗時期的“房謀杜斷”是中國古代臣子協力輔佐帝王的著名美談之一,元奔認爲,它堪與西周時期的“周召分陝”、春秋時期的“管鮑之交”、戰國時期的“將相和”、秦漢之際的“漢初三傑”等相媲美。這些著名臣子在協力輔佐帝王的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各自在性格上形成互補,互補的性格使他們之間不會產生政治矛盾,從而以一加一大於二的方式最大限度的發揮他們對帝王行政的輔佐作用。離開了召公的協助,周公難以放心東征徐淮夷叛亂;離開了鮑叔牙的舉薦和退讓,管仲難以施展他的治國安邦之才;得不到藺相如的諒解,廉頗就會失去趙王的信任,又何談爲國效力呢?而韓信、張良、蕭何各司其職,少了其中任何一人劉邦都不能滅秦除項。“房謀杜斷”也是如此,有了“杜斷”,“房謀”才能夠實施;沒有了“杜斷”,“房謀”只是一塊畫出來的大餅。“房謀杜斷”畢竟涉及到房玄齡和杜如晦兩個人,而人的生命是無常的,“房謀”與“杜斷”總有一存一亡的時候,歷史事實是杜如晦壯年而逝,房玄齡空有滿腹治國安家之策卻難以決斷和落實,最終誤國誤家,也枉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