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唐朝“房、杜”指的是哪兩個人?房謀杜斷的故事

唐朝“房、杜”指的是哪兩個人?房謀杜斷的故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宰相,一個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僕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並稱爲“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在當時看來,房、杜二人同心輔政,是合作得非常協調的,所以人們稱讚他們“笙磬同音,惟房與杜”。

 故 事

唐朝“房、杜”指的是哪兩個人?房謀杜斷的故事

李世民還是秦王時,杜如晦任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調任陝州長史。當時王府的幕僚很多被調任地方官,李世民十分擔憂。房玄齡說:“其他人沒有什麼可惜的,杜如晦是輔佐帝王的人才,大王想經營四方,一定要有他才行。”於是李世民立刻上奏請求讓杜如晦做自己王府的屬官。杜如晦與房玄齡經常跟隨李世民征伐,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軍隊裏的事務很多,杜如晦拿到手上,即刻分析決斷,非常迅速。李世民常派房玄齡入宮奏事,高祖感嘆說:“玄齡爲我兒奏事,雖然遠隔千里,卻好像與世民面談一樣。”玄武門之變,房玄齡和杜如晦也都參與了謀劃。他們祕密出入秦王府,幫李世民拿定主意,出謀劃策,誅殺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最終讓李世民當上了皇帝。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房玄齡爲尚書左僕射,杜如晦爲右僕射,對他們說:“你們身爲僕射,應當廣泛搜求賢才,按照才能授予官職,這是宰相的職責。最近聽說你們受理辭訟,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還怎麼能幫助朕尋求賢才呢?”於是下令:“尚書省具體事務由尚書左右丞負責,只有需要上奏的大事,才由左右僕射處理。”房玄齡通曉政事,又有文才,日夜操勞,惟恐有一點差錯。他運用律法寬厚公平。他與杜如晦一起選拔士人,不遺餘力,甚至尚書省的制度架構,都是二人商量決定的。太宗每次與房玄齡議事,總是說:“一定要杜如晦決定。”等到杜如晦來了,最後還是採用房玄齡的計策,這都是因爲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決斷的緣故。房玄齡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齊心協力爲國家效力。所以唐朝的賢德宰相,首推房、杜二人。公元630年3月,杜如晦病重,太宗派太子前去問候,隨後又親自去探病。19日,杜如晦去世。太宗每次得到好東西,總是會想起杜如晦,派人賜給他的家人。過了很久,說起杜如晦,總是忍不住流淚。太宗對房玄齡說:“你與如晦一起輔佐我,如今只能看到你,看不到如晦了。”公元648年,房玄齡病重,太宗徵召他去玉華宮,讓他坐着轎子入殿,到皇帝御座旁再下來。君臣二人見了面,相對流淚。太宗將他留在宮中療養,聽說他病情略有好轉,則喜形於色;聽說病情加重,則憂慮憔悴。房玄齡上表,勸太宗停止征討高麗。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娶了太宗的女兒高陽公主爲妻,太宗對公主說:“你公公病得那麼重,還在爲國事操心。”於是,太宗親自前去探望,握着房玄齡的手,與他分別,悲傷得不能自已。7月24日,房玄齡因病去世。唐太宗的“房謀杜斷”用人搭配體系是非常高明的。用人不僅表現在人才的多少,而且還在於人才的合理搭配。在一個人才衆多的羣體中,不僅要有個體的優勢,更需要有最佳的羣體結構。“全才”是極少有的,“偏才”是絕大多數,但“偏才”組合得好,就可以構成更大的“全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