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時期的北京保衛戰經過如何?最後是什麼結果?

明朝時期的北京保衛戰經過如何?最後是什麼結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書于謙領導下開始的一場首都保衛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這次土木堡之失敗,是明朝對外戰爭中少見的徹底失敗,尤其當時所處的時代不是明末,而是仁宣之治後。所謂大難興邦,正是土木之變,從新激起了大明的王霸之氣,激起了衆多將士的報國之志,這纔有了之後的北京保衛戰。

明朝時期的北京保衛戰經過如何?最後是什麼結果?

正統十四年,瓦剌在太師也先的統領下,大舉南下,入侵大明邊境。毫無經驗的英宗朱祁鎮,聽信王振的讒言,隨即決定御駕親征。

事實上,當時朱祁鎮所統領的二十萬明軍,都是精銳部隊,戰力並不弱,只不過因爲王振的錯誤指揮,才導致了最後的失敗。由於是皇帝親征,部隊也帶上了大量文官、幕僚,這次失敗讓大量中央高級官員丟了性命,甚至導致官員隊伍的斷層。

史料記載:

“南行未三四里,敵復四面攻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鐵騎蹂陣而入,奮長刀以砍大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衆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賁矢被體如蝟。”

二十萬明軍就在瓦剌的鐵蹄下,土崩瓦解,輜重裝備等損失殆盡,英宗朱祁鎮也成爲瓦剌的“座上賓”。雖說明軍損失慘重,但好在王振也在亂軍中被殺,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二、于謙統籌備戰

正統十三年,于謙就升任兵部侍郎,兵部的二把手,三楊曾經很器重於謙,而於謙也因正直和卓爾不羣的才能,位居高位。在王振利誘朱祁鎮親征之時,于謙和兵部尚書鄺埜曾經極力勸阻,但朱祁鎮根本聽不進去,隨即在土木堡慘敗。

好在鄺埜多了個心眼兒,把于謙留了下來,給明帝國留下了最後的火種,于謙也不負衆望,成爲那個力挽狂瀾的勇士。

國家危亡之際,朱祁鈺臨時攝政,有人就提出南遷,換言之就是逃跑。事實上,當時有不少大臣有此打算,只不過由於于謙的那一句:

“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明朝時期的北京保衛戰經過如何?最後是什麼結果? 第2張

這個提議才偃旗息鼓了,隨即堅守京城被決定下來。

除此之外,另一個重要議題就是新皇帝的任命,國不可一日無君,在羣臣和于謙的強烈要求下,朱祁鈺勉爲其難地答應了,成爲了景泰帝。

這個決定意義重大,它可以直接把朱祁鎮判定爲過期產品,瓦剌也就無法再利用朱祁鎮來威脅大明王朝。於是下面一些措施纔能有效展開,因爲已經迫在眉睫,瓦剌大軍馬上就要兵臨城下,爲了國家存亡,所有人都要飛速運轉起來。

要想取得勝利,一方面是糧草物資,一方面需要調集軍隊,最重要的就是要激起軍隊士氣。于謙首先命各地後備軍隊入京勤王,並要求守衛京城部隊抓緊時間招募、操練部隊。爲了運糧入京,于謙還想到一個好辦法,讓勤王的部隊,在路過通州的時候直接把糧食運到京城,可謂一舉二得。

于謙被任命爲“提督各營軍馬”,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在短時間內,于謙調集了二十二萬各地部隊,武器、裝備、物資一應俱全。只剩最後那一項,也是最重要一項,于謙要想辦法提高作戰的士氣。

很多將領提出在京城內堅壁清野,理論上來講,這並非一個壞主意。而於謙果斷拒絕了這個建議,因爲現在的明軍士氣低落,土木之變已經把敵人傳言成了三頭六臂的怪物,如果一退再退,那必定是有死無生。

史料記載:

“都督陶瑾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硃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宣武門,而謙自與石亨率副總兵範廣、武興陳德勝門外,當也先。”

于謙選擇出城迎戰,在城外直接面對敵人的馬刀,不僅是那些武將,爲了激發士氣,于謙也披掛整齊,親自到城外迎戰。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人在抱定必死的條件下,才能爆發出驚人的戰力,于謙深知此道,於是他發佈下一道命令: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明朝時期的北京保衛戰經過如何?最後是什麼結果? 第3張

這個命令便是有進無退、有死無生,只有殺光眼前的敵人,纔有可能活命,撤回會直接被殺。于謙也發佈了另一條命令,只要迎敵的軍兵出城,城門就馬上關閉,想回去根本不可能。將士們對於謙也是欽佩至極,皆願以死效力。

三、死戰不退

也先終於到了京城腳下,因爲土木堡明軍的不堪一擊,他們認定大明的京城也將一觸即潰,只是當他們看到嚴陣以待、軍容整齊的明軍士兵,他們忐忑了。在僅僅兩個月時間,大明竟然再次集結了二十萬大軍,這實力可不是一般的強。

瓦剌大軍首先在德勝門開始進攻,于謙在此之前就巷子中安排的大量的神機營軍兵,等到敵軍一到,火槍、磚頭、弓箭就招呼上去。瓦剌的先頭部隊遭遇重創,也先的弟弟孛羅也在亂軍中被殺,明軍打了開門紅。

也先當然不可能就此停手,他繼續轉向攻擊西直門,孫膛率兵繼續殊死廝殺,戰況空前激烈,雙方互相拉鋸多次,明軍損傷慘重,有後退趨勢。此時,石亨的援軍趕到,明軍士氣大振,一鼓作氣擊敗了這股敵人。

副總兵武興和都督王敬堅守彰義門,武興戰死,而瓦剌部隊也被擊潰。明軍和瓦剌足足在京城下拉鋸了五天,太師也先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如果繼續下去,他的部隊將損失殆盡,於是也先下令撤退,

于謙繼續派兵追擊,直接把瓦剌人趕出了長城,這纔算是作罷,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明帝國終究還是度過了這場危機,于謙厥功至偉。

此戰中,于謙表現出空前的勇氣、智慧和威信,他率領着這支“二線部隊”,竟然打出了最好成績,大地爲之吶喊、山河爲之震撼,于謙無愧爲一代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