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爲何定都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爲何定都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在應天府稱帝,建立明朝,他爲什麼沒有定都西安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元璋其實考慮過定都西安,不過後來因爲太子朱標身死,朱元璋年邁,再加上西安當時有好幾個強有力的競爭者。所以最終,這個構想被放棄了。

要想說清楚這事兒,還得從西安的歷史說起。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西安作爲國家首都的歷史,曾超過千年。從秦朝開始,後來的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周、隋、唐,都是以西安爲首都。尤其是到了隋唐時期,隨着大運河的徹底貫通,江南的貨物可以通過水運,直接運到長安。而長安則同時作爲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向中亞乃至歐洲輸出大量的商品和文化。

而從地理位置來看,長安處於關中地區的核心。東出可至河北、河南,南下可直接入蜀,西進則可以通過河西走廊勾連西域,北上則可連通草原。這樣的地理位置,天生就適合大一統王朝建都。定都西安,更方便一個政權對於全國各地的掌控。

但是,從唐朝中後期開始,這種情況開始出現了變化。

首先是氣候的變化。從唐朝中後期開始,關中地區的氣候開始整體變冷。在唐朝以前,西安的溫度和環境,大致和今天的成都差不多。在唐朝的時候,長安周圍甚至還有大熊貓生活。然而到了唐朝中後期之後,隨着氣候的變化,西安地區的降水量開始減少,氣溫整體降低。原本西安周圍茂密的竹林越來越少,熊貓也開始在西安附近漸漸消失。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爲何定都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降水量的減少,讓西安地區的天時越來越差,關中地區原本是古代中國最大的產糧地區之一,但是到了唐朝之後,關中地區因爲降水量和溫度的變化,糧食產量越來越少。氣候的變化,讓西安不再是國家首都的最佳選擇。

其次,則是青藏高原地區,吐蕃政權的崛起。

在隋唐以前,青藏高原上並沒有任何強大的政權,無法對中原王朝造成任何威脅。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吐蕃開始逐漸崛起。吐蕃一旦從青藏高原上攻殺下來,就可以迅速攻擊長安,這一路上幾乎沒有任何天險可以阻擋。

隨着吐蕃的崛起,長安作爲國家首都的弱點,開始暴露了出來。到了唐朝中後期,長安作爲唐朝的首都,曾數次被吐蕃攻破。

因爲吐蕃的崛起,長安在地利方面,又輸了一籌。

而在唐朝滅亡之後,作爲繼任者的宋朝,向來以軍力孱弱而聞名。宋朝已經無力在控制西域,而且主要的敵人是北方的遼國和金國。如此一來,宋朝自然不可能定都西安。至於到了南宋事情,長安根本就不屬於南宋,而是屬於金國,自然也就談不上定都於此了。

再之後,蒙古帝國崛起,元朝建立。

元朝是由草原民族建立起來的,在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帝國的重心,一直都在北方。忽必烈繼承汗位之後,因爲蒙古帝國內部的矛盾,幾大汗國紛紛走向獨立的道路,而作爲大汗的忽必烈,則是在中原地區建立了元朝。

在元朝開國的時候,忽必烈也曾考慮過要在哪裏定都。深受漢文化薰陶的忽必烈,其實還真想過定都西安。不過,當時元朝地域極爲廣袤,除了傳統的中原地區之外,還轄有北方的廣袤草原。如果定都西安,很難對北方形成有效的控制。所以最終,忽必烈選擇了地理位置更加便捷的北京作爲首都。北京北上可連接草原,南下可連接中原,相對於西安來說,地理位置明顯更好。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爲何定都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第2張

忽必烈去世後,元朝又過了幾十年,就到了元朝末年。

元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軍紛紛蜂擁而起,反抗元朝暴政。最終,在衆多農民起義軍當中,朱元璋脫穎而出,打敗了衆多農民起義軍勢力,統一了南方。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自此開國。

明朝剛剛開國的時候,還僅僅只擁有江南之地,北方依然掌握在元朝朝廷手中。在這段時間,南京作爲明朝的首都,一點問題都沒有。南京不但可以轄制江南,還能直接指揮北方戰場,坐鎮明朝和元軍戰鬥的第一線,可謂佔盡了優勢。

然而,接下來的幾年裏,隨着明朝開始進行北方,勢力範圍逐漸擴展到了北方,最終將元朝朝廷趕出北京,逃往草原。到了這個階段,南京作爲明朝的首都,就開始出現問題了。南京距離北方邊境實在太遠,一旦北元朝廷再次南下,南京這邊便有些鞭長莫及的感覺

所以,等到明朝逐漸拿下整個中原,並且收復北京、山西、陝西等地之後,朱元璋就開始想到了遷都。

但問題是,遷到哪裏?

對於當時的朱元璋來說,選擇其實很多。西安、太原、北京、開封,甚至包括朱元璋的老家鳳陽,都在朱元璋的考慮範圍當中。這幾個地方,可以說是各有利弊。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古代人最講究氣數,所以鳳陽在風水氣運方面,深得優勢。不過除此之外,鳳陽就沒有其他任何優勢了,所以可能性最小。

除了鳳陽之外,其他幾個地方,則相對靠譜許多。北京、太原、西安、開封這幾個地方,都相對更靠北方,更容易將來抵禦北元。這其中,長安是秦漢隋唐的都城,意義重大;開封則是北宋的都城,同樣不容小覷。至於北京和太原,則處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關鍵地點,都有些天子守國門的意思。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爲何定都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第3張

到底要選哪裏遷都,朱元璋其實也沒想好。畢竟,這幾個地方各有利弊。不過,朱元璋後來還是做了一些選擇,除太子朱標之外,老朱其他幾個年齡最長的兒子,被分別封到了這幾個地方。老二就藩長安,老三就藩太原,老四就封北京,老五就封開封。

按照朱元璋的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幾個兒子先去建設一下這幾個地方。再過十年二十年之後,等到這幾個地方都被建設得差不多,再進行比較,最終決定遷都哪裏。十幾年之後,這幾個地方的建設逐漸完成之後,朱元璋開始越來越傾向於選擇長安。

朱元璋選擇長安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個:首先,長安是幾朝古都。歷史上由漢族建立的朝代,除宋朝外都是定都長安。其次,長安地處北方,地理位置特殊,既可以有效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又能勾連西域。朱元璋在位期間,明朝的勢力範圍,一直沒能延伸到西域,這也是明朝的一大遺憾。至於青藏高原,此時則已經被明朝納入自己的版圖,不存在唐朝時期的外敵隱患。

但同時,劣勢也是很明顯的。

明朝不同於隋唐,隋唐以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基本上都在北方。北方人口衆多,經濟發達,南方則相對落後。但是到了明朝的時候,經濟中心已經開始南移了。明朝的賦稅來源,主要便是集中在江南地區。所以,一旦定都長安,想要運輸錢糧到首都,會十分麻煩。

另外,明朝時期長安地區的氣候條件,比唐朝中晚期的時候更加惡劣,水土流失嚴重。也就是說,如果明朝真的選擇定都長安的話,長安城的規模將會極爲有限。因爲關中地區的土地,此時已經產不了那麼多的糧食,養活不了那麼多的人。所以,一旦定都長安,明朝就需要從江南大量運輸糧食,而且長安城能夠容納的人口,也會相對有限。

不過,這些劣勢在朱元璋眼裏,或許都不是問題。朱元璋是一個打仗、治國都特別牛,但是在經濟領域有點過於一廂情願的皇帝。在朱元璋看來,這些經濟上的劣勢,或許都是可以用行政手段來解決的。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便正式提出了自己想要遷都的打算,派太子朱標前往長安進行考察。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爲何定都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第4張

如果順利的話,接下來的幾年裏,明朝或許真的會遷都西安。

但問題是,就在這個時候,意外出現了。

太子朱標去長安轉了一圈之後,覺得長安確實還不錯,便開始制定遷都的可行性報告,然後返回了南京。然而在返回南京的路上,朱標卻因爲旅途勞頓,生了一場大病。返回南京之後,朱標的病非但沒有痊癒,反倒更加惡化,最終撒手人寰。

朱標的死,對於明朝的歷史發展而言,無疑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轉折點。

朱標活着的時候,朱元璋對自己的這個大兒子極爲滿意,所以從來都沒想過換太子。朱標的突然離世,讓朱元璋徹底慌了。此後的幾年裏,朱元璋再沒心思考慮什麼遷都的問題,開始一門心思想着如何培養一位合格的繼承人。

最後,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作爲自己的繼承者。而爲了讓朱允炆順利即位,朱元璋開始大肆殺戮功臣,爲朱允炆清理隱患。至於遷都的事情,此時朱元璋已經不怎麼關心了。

又過了幾年之後,朱元璋終於去世,朱允炆即位。

朱允炆即位後,同樣沒心思考慮遷都的問題。因爲在他即位之後,擺在他面前的首要問題,是解決各地的藩王。於是,朱允炆即位後,便開始削藩。結果這場削藩行動,就造成了燕王朱棣開始反叛,靖難之役爆發。

靖難之役持續了四年的時間,四年之後,朱棣取勝,成了明朝新一任皇帝。朱棣即位後,同樣面臨了遷都的問題。然而此時的朱棣,想法則與當年的朱元璋截然不同。因爲朱棣昔日受封在北京,自身根基都在北京那邊,而不在西安。所以,在經過仔細的思考後,朱棣終於決定,遷都北京,而非遷都長安。

公元1420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此後近五百年的時間裏,明清兩代都定都於此,長安也就再沒了機會。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爲何定都應天府而不是西安? 第5張

從整個過程當中,我們不難看出,朱元璋之所以沒有定都西安,其實真的是因爲歷史巧合而已。明朝剛開國的時候,長安不在明朝的勢力範圍內,自然也就談不上定都長安。等到統一中原之後,長安又需要一定的建設時間,不然無法滿足明朝的定都需求。再之後,因爲朱標的突然身死,導致這個計劃被迫停止。等到朱棣即位後,長安已經不再是首選,北京纔是首選。

就這樣,西安最終錯過了成爲明朝首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