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清朝時期的母子分離制度是什麼樣的?爲何要如此設置呢?

清朝時期的母子分離制度是什麼樣的?爲何要如此設置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接下來聽聽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按照清宮的規定,如果後宮嬪妃的位分低於“嬪”,那麼她是沒有撫養皇子權力的,一旦生下皇子,便會交由位分較高的嬪妃進行撫養,甚至交給大臣來撫養。而有些位分較高的妃子生下孩子,也偶爾會因爲特殊情況而將孩子交給她人撫養。

清朝時期的母子分離制度是什麼樣的?爲何要如此設置呢?

在清朝,通常將皇后之下的妃嬪分爲七個等級,分別是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而根據清宮的規矩,嬪以下的妃子是沒有資格撫養皇子的,一旦生下孩子,便必須交給位分較高的妃嬪進行撫養。

胤禛、胤禵一母所生,但關係並不親密

這種制度在清朝後宮中極爲常見,這種制度下,嬪妃的出身高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後宮中的地位,例如德妃烏雅氏,宮女出身的她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四阿哥胤禛之後,由於身份低微,因而胤禛在滿月之後便交給了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而其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生皇十四子時,因已經被封爲了德妃,故而得以親自撫養胤禵。這也是胤禛和胤禵雖爲一母所生,但關係並不親近的重要原因。

又如康熙的長子大阿哥胤褆的生母惠妃,其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才被封爲惠嬪,但卻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便生下了皇長子胤褆。當時惠妃的位分太低,而後宮中其他嬪妃的級別也都很低,因而康熙便將胤褆送到了內務府大臣噶禮家撫養,直到其被封爲惠嬪之後,大阿哥胤褆才重新回到宮中。

清朝後宮的這個規矩可以說極爲奇特,此前歷朝歷代根本沒有出現過,那麼清朝爲何要如此設置呢?

關於設置這種制度的原因,目前並未找到準確說法,結合史料記載進行分析,我認爲大致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外戚擅權是古代一大禍亂根源

1、防止外戚擅權。歷朝歷代中,外戚擅權乃是引起朝政混亂的一個重要因素,尤以兩漢最爲嚴重。而爲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出現,明朝採取的方式是從民間選拔後宮妃嬪,且不允許無功封賞外戚,這就防止了外戚做大。而清朝爲了保證皇嗣的血統,後宮妃嬪大多以滿人或勳貴之女爲主,這些人通常出身較爲高貴,很容易做大。而“母子分離”便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外戚擅權的局面,由於沒有撫養權,因此皇子跟生母的關係並非很親密,自然也就不會傾向於外戚。

清朝時期的母子分離制度是什麼樣的?爲何要如此設置呢? 第2張

2、用來安撫她人。這應該也算是一種人爲關懷吧,後宮中有些妃嬪由於各種原因而未能生子,亦或者皇太后或蘇麻喇姑這樣的特殊存在,由於平日裏無事可做,皇帝便會將其他妃嬪的兒子交給她們來撫養,也算一種慰藉。例如康熙的寵妃宜妃在生皇五子胤祺時,已經是宜嬪的身份了,是完全有資格撫養自己孩子的,但康熙皇帝爲了避免皇太后寂寞,便將五阿哥胤祺送給了孝惠皇太后撫養。又如康熙的皇十二子胤裪,其生母58歲才被封嬪,顯然也是沒有資格撫養孩子的,因而十二阿哥便被康熙送給了蘇麻喇姑撫養,用於撫慰蘇麻喇姑的寂寞。

3、沒有撫養條件。清朝的妃嬪通常居住在紫禁城的東西十二宮之中,而且是嚴格按照後宮等級劃分居住權的,只有被冊封爲妃嬪以上等級的妃子纔可以獨領一宮,這些妃子也被稱爲主位妃嬪。至於貴人、常在、答應則通常只能隨主位妃嬪居住(如各宮的配殿),更慘的則只能睡大通鋪了。而且後宮妃嬪的各方面待遇也是完全按照等級劃分的,爲了使得皇子健康成長,自然要讓那些有能力撫養的妃嬪來撫養了,總不能讓皇子跟着生母去睡大通鋪吧。

總之,清朝後宮這種制度是有其特殊性的,雖然對嬪妃來說有些殘忍,但爲了朝廷的安定和皇子的健康成長,似乎也只能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