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清朝時期的八旗制度是什麼樣的?是如何發展的?

清朝時期的八旗制度是什麼樣的?是如何發展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清朝是由滿族人統治的,滿族人又稱滿洲人。在一些影視劇裏,也能看到有人稱呼他們爲“旗人”。那麼,旗人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與清朝的一個根本制度——八旗制有關了。

山海關以北,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東三省,也是滿洲人長久以來生活的地區。在清軍入關以前,他們還叫做女真人,主要以打獵捕魚爲生。

在小說《天龍八部》當中,陷入人生低谷的喬峯在去長白山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獵人打扮的矯健勇士,正在與老虎搏鬥,最後用鐵叉將老虎釘在雪地上。(《天龍八部》第二十六回 赤手屠熊搏虎)二人惺惺相惜,便互通姓名,原來此人是女真族,名叫完顏阿骨打。

書中所說的完顏阿骨打,正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金國開國皇帝。由他建立起的金國在消滅遼國後,又打敗了北宋,遷都北京。然而金國最終沒有一統天下,在1234年,蒙古的鐵騎踏碎了金國的政權。女真人們分散到漢族中間,也有一部分回到關外,繼續過着漁獵的生活。300多年後,建州女真部落,赫圖阿拉城,一個叫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孩子出生了,他的後代將統一天下,建立起新的國家。而作爲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在政權建立早期,就定下了一個貫穿大清200多年曆史的根本制度——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的祖輩,都是明朝任命的地方管理者,也多死在明朝官員手中。直至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在一次勸降中,卻遭建州左衛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所害,冤死於明軍攻城之戰。

努爾哈赤怒而上奏,希望能懲治尼堪外蘭。可明軍將領非但不幫助努爾哈赤伸冤,還與尼堪外蘭沆瀣一氣,對外宣稱要將尼堪外蘭立爲“滿洲國主”,助長尼堪外蘭氣焰,使更多人歸順於圖倫城主。

年輕的努爾哈赤便集結部下,以祖父、父親遺留下的十三副鎧甲起兵,決定統一女真部落,爲父報仇雪恨。努爾哈赤回到家鄉,再次上書給明朝廷,陳述父輩慘死之事以討還公道。明朝廷爲安撫努爾哈赤,將其祖父、父親遺體送還,並“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復給都督敕書。自此歲銀八百兩,蟒緞十五匹。”(《清太祖實錄》)同年五月,努爾哈赤便重整舊部,出兵攻打圖倫城。城池攻破,可惜城主尼堪外蘭逃跑,追殺尼堪外蘭的同時,努爾哈赤率軍先後攻克了甲版城、兆佳城、蘇克蘇滸部、董鄂部、哲陳部,處死尼堪外蘭。最後攻克了完顏部,統一建州女真的各個部落。

努爾哈赤繼續揮兵向東,攻克長白山女真部後,與由9部組成的聯軍——海西女真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戰爭。而在這過程中,建州部攻克及受降的軍隊數量逐漸龐大,努爾哈赤的建州部成爲非常強大的勢力。由最初的十三副甲冑到建立一個政權,不僅僅靠帶兵打仗,努爾哈赤的政治手腕和管理能力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02

清朝時期的八旗制度是什麼樣的?是如何發展的?

八旗制度的確立

年輕的努爾哈赤以一幅黑旗爲軍隊標誌。隨着收編的軍隊數量越來越多,形成了規模。在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將士兵分爲四隊,以黃、白、紅、藍四種顏色的旗幟編組。這就是八旗最初的規格。

爲了便於管理,努爾哈赤又沿用了女真部歷來外出打獵的編隊習慣。在關外生活的女真人,都以打獵、採捕滿足日常生活需求。東北林地、河流衆多,野生動物頻繁出沒,爲了確保安全,也爲了保證打獵的成果,女真人習慣在適合外出打獵的季節,以村寨或者氏族爲單位,進行編隊,外出獲取物資。這種習俗叫做“牛錄製”,“牛錄”在滿語裏是“大箭”的意思。

沿用習俗,努爾哈赤又在此基礎上設定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和固山額真三種統領。每個等級管理不同士兵數量。一牛錄是300人,五牛錄爲一甲喇,五甲喇爲一固山。通過稱呼上的區別,對於士兵人數有了明確簡便的記錄。

至此再過了13年,努爾哈赤擁兵數萬,統一女真部,除葉赫部之外全部歸順於努爾哈赤。於是在原有四色旗的基礎上鑲邊,增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加上原有四旗,共爲八旗。將之前的編隊拆分,收入各旗之中。

對於士兵數量的統計,依舊按照原來的牛錄、甲喇、固山爲單位計算。其中,“固山”就是旗幟的意思,額真是“主”的意思,所以當時的固山額真一般指我們現在所稱呼的“旗主”,即一個旗的大首領,由努爾哈赤的兄弟子侄擔任。在皇太極繼位後,爲了加強中央集權,把親戚和官員區分開,又在每旗中設置了第二個固山額真,一般都是從士兵中選拔,與從前的叔伯兄弟們共同管理各旗。

再到順治十七年,固山額真改名爲“都統”,正式作爲一個官職。而最初的由親戚擔任的固山額真則叫做“旗主”。

在八旗當中,正黃旗和鑲黃旗由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其餘各旗旗主都是努爾哈赤的兄弟子侄。士兵中的主將也多是同族或親信。直至順治年間,攝政王多爾袞去世後,皇帝將多爾袞所領正白旗收入,至此正黃、鑲黃、正白都有皇帝親自帶領,稱爲“上三旗”,其餘稱爲“下五旗”。其中,由於鑲黃旗僅由皇帝一人統領,且旗中沒有其他宗室,完全屬於皇帝,又稱爲“頭旗”。

這數萬精銳部隊戰時皆兵,平時爲民。享有一定優待特權,有着極強的戰鬥力,他們就是最初的滿清貴族,在攻城略地的事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這還只是開始。隨着兵強馬壯,女真人繼續征戰四方,蒙漢軍隊都有收編。公元1635年,八旗兵征服察哈爾蒙古,將衆多蒙古軍收編,同樣按照八旗制度,整隊編制爲蒙軍八旗。

公元1642年,皇太極將歸順和收服的漢軍整頓編制,擴爲漢軍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接近完善,形成滿軍、蒙軍、漢軍八旗盛況。

清朝時期的八旗制度是什麼樣的?是如何發展的? 第2張

03

八旗子弟的生活

在滿洲人收服女真各部的進程中,採用了合縱、聯姻、吞併等政治手段,在山海關外勢如破竹,大獲全勝。而在這期間,明朝爲何沒有大加干預呢?

努爾哈赤雖在關外地區對女真各部大舉興兵,但對山海關內的大明朝廷卻曲意逢迎,俯首稱臣。當時正值明朝內憂外患之際,加之西海女真內部時常不安定,大明焦頭爛額。此時努爾哈赤率建州女真嚮明朝廷表示衷心,在征戰各部中,受封於明朝廷,打消其疑慮,因此獲得了建立強大勢力的機會。

直到1616年,當時正值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他的家鄉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稱爲“後金”,正是追憶當年的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國的輝煌。

在努爾哈赤去世九年之後,他的第八個兒子、繼任大汗的皇太極,將女真這個族名改爲“滿洲”,次年,更國號爲“大清”,建國稱帝,史稱清太宗。

在清朝建國以前,八旗制度便已存在,它貫穿了清朝從建國到滅亡的始終。八旗制度得以建立並穩固發展,成爲滿洲人的中堅力量,與努爾哈赤初期的政治見解有着密切聯繫。

“有臨陣英勇者,用以治軍。有益於國政之忠良者,用以輔理國政”。任用人才不拘一格,發揮各自的優勢。因此八旗子弟兵可以各盡所能,擅長打仗的奮勇殺敵,善於管理的打理政務。各司其職,專心做事。

除此之外,努爾哈赤也禮遇人才,對於曾經一起打天下的將領給予豐厚優待和獎勵,並且惠及親人和下屬,甚至對整個八旗兵都有利可得。對於有功之臣,犯了錯也從輕處罰,不予深究。

這一待遇一直延續至大清建國後,並且對八旗兵有了更詳盡系統的安排,存在着嚴明的等級關係。後金時期的各額真分別改爲都統、參領、佐領,滿蒙漢八旗設置相同,只名額有所差異。到了順治帝一朝,滿洲遷都於北京,爲了維護政權穩定,將八旗中的精銳部隊安排駐守北京,稱爲“駐京八旗”,也就是俗稱的“京旗”,其餘重要地點,如省會、邊關、口岸皆駐守八旗軍,稱爲駐防八旗。

滿洲人入住北京後,將圍繞着皇宮的內城嚴格把守,並按照五行安排各軍駐守在不同方位:正黃旗和鑲黃旗的隊伍駐守在正北,黃色代表土,是土克水之意;正白旗和鑲白旗在正東方向,白色代表金,是金克木;正紅旗和鑲紅旗在正西,紅色代表火,火克金之意;正藍旗和鑲藍旗在正南,藍色代表水,即水克火。這樣一來,金木水火的災難都有所剋制。

駐軍系統又分爲護軍營和前鋒營,是皇上的警衛隨從,又有火器營、神機營等特殊機關,皆從八旗子弟中選拔。

在清軍入關以前,女真人都是人均分得田地,入關以後,因爲習俗原因,在漢民土地上進行“圈地”,分爲八旗子弟所有,且由於八旗的優待政策:免除徭役、賦稅,僅需服兵役。因此擁有大量土地的八旗子弟是不需要交稅的。

清朝時期的八旗制度是什麼樣的?是如何發展的? 第3張

除了在經濟上,對於八旗子弟的教育問題,也有相當好的待遇。努爾哈赤征戰之餘,也十分重視教化和學習,不僅依靠蒙古文創造了滿文字母,還要求各統領悉心教導旗下子弟。到了皇太極當政,沿襲父親的理念,同時,在攻打明朝時,皇太極得知本族將領戰敗棄守,還屠殺城中百姓,而反觀明軍,寧可“人相食”抵死不投降,使皇太極深深震撼,並意識到,教育對於“忠君愛國”有着深刻的影響。因此下令,“凡子弟十五歲以下,八歲以上者,具令讀書”。

到了順治年間,對於教育的設置只增不減,不僅在京城建立書院,在其他各州府有八旗子弟駐守的地方均設立書院,將教育貫徹到底。

在法律問題上,建立清國以後也進行了詳細的制定。在滿洲人入關以前,教化落後,對於法律也只停留在軍事和刑法層面,僅能針對一些違抗軍紀或者殺人之類的大罪來進行處理,但對於一些日常行爲約束,以及財產、契約、民事糾紛等問題缺少相應的處理。因而制定了《大清律》。不過大清律並不是一視同仁的,在法律制定上,如果對於滿洲人以外的民族過於嚴苛,可能會激發不滿,引發矛盾衝突,但可以對旗人優待。因此對於八旗子弟來說,《大清律》中的刑法往往不適用於他們身上。“凡旗人犯罪,笞仗各照數鞭責。充軍留遷,免發遣,分別枷號。”(《大清律·名例》)

04

皇權集中

八旗制度對於八旗子弟的包容給了他們非常大的便利,不僅享有特權,免除賦稅徭役,享受最好的資源,甚至能逃脫法律制裁。如果不被剝奪旗籍,可以一輩子不用做事,吃喝享樂。又因爲是世襲制,就算這一輩剝奪了旗籍,也不影響自己的下一代繼續享受。

對於漢人包括漢族官員來說,八旗子弟是不敢招惹的羣體。不過對於皇帝,包括一些旗人官員來說,八旗制度同樣也成爲他們的苦惱。

對於皇帝來說,不僅想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還需要說一不二的權力。而在清朝建國初期,這是不能實現的。從努爾哈赤起,八旗的各旗主就都是自己的血親,對於他們自然禮讓有加。並且爲了使各旗主忠心於自己,不僅給他們最好的待遇,還允許他們共同參政議政,延續下去也就是“八王議政制度”。對於軍國大事,統治者不是獨斷的,還需要各旗主共同商議才能決定。

不僅如此,八旗旗主之間地位平等,沒有誰高人一等。因此形成了羣雄環伺之態。擁有了參與軍政的大權,各旗主們自然會充分利用,到了第二代統治者皇太極開始,他就已經通過一些手段,例如改旗色,重新編隊和收編蒙軍、漢軍,增設官員等來加強權力集中。不過這也不能改變旗主權力過大的問題,因而在順治登基後,仍然是攝政王多爾袞掌權,直到多爾袞去世後,皇權纔回到順治手上。

清朝時期的八旗制度是什麼樣的?是如何發展的? 第4張

對於受制於人,清朝建國之後,各皇帝都採取了相應的解決措施。順治十七年,皇帝將各旗的“固山額真”更名爲都統,與曾經的伯父兄弟身份的旗主區分開。到康熙皇帝擒鰲拜、削藩、平吳三桂,都是爲了鞏固皇權。並且在都統制度的基礎上,實行輪流當值制度,也就是說各旗都統是輪換任命的,並不只在本旗中,都統直接對皇帝負責。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只屬於皇帝本人,更是皇權集中的體現。而到了乾隆年間,年富力強、國庫充盈的愛新覺羅·弘曆更是將君主權集中在他一人手上。而那時起,各旗旗主早已勢力甚微。甚至有很多旗主都不爲本旗子弟所知。

而對於當朝大官來說,八旗制度中有一項也使他們感到爲難。這便是嚴格的地位尊卑關係。八旗制中規定,本旗子弟無論做了多大的官,有了多大的權,而本旗旗主就算成爲乞丐,本旗子弟仍要下跪磕頭。從康熙當政期間,康熙皇帝就大力發展經濟,促進民間商業往來,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戰事的減少使八旗貴族用武之地越來越少,就算上了戰場,八旗士兵的慣性作戰方式無法適應不同戰場。幅員遼闊的中國,各地情況不一,僅靠曾經的八旗士兵難以打贏。並且由於長年散漫,很多八旗貴族染上不良惡習,在朝堂之上不如漢臣或者其他地位低下的八旗子弟,漸漸的很多八旗貴族,甚至是旗主到了子孫後代,連官職和爵位都沒有,僅剩富裕優渥的生活,因此也就出現了自己家的旗奴在朝爲官,而旗主默默無聞的情況。

05

在民間流傳着一個故事,道光年間,大官鬆筠連着請了好幾天假,道光皇帝一問才知,是鬆筠家的旗主去世了,他被通知去幫忙辦喪事。道光皇帝派人去看,發現當朝內閣大學士鬆筠,正穿着喪服,坐在自己旗主家門口敲鼓。同樣的故事還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上演,權傾一時的和珅見到一個無官無職的人也要下跪,因爲這是和珅本旗的沒落旗主。

事情真假雖未可知,但在八旗制度中,一些規矩還是穩定難以變更的。即便是非常看中皇權集中的雍正皇帝,仍然認爲“八旗爲本朝根本,國家莫有要於此者。八旗滿洲 ,乃我朝之根本,根本不可不固。八旗兵丁,乃國家之根本。”

滿洲人依靠八旗制度奪取了天下,然而也間接因八旗制度而亡了國。努爾哈赤創立之初的八旗制具有勢不可擋的力量,最後又因其陳腐而被新的制度取代,這正如古人所言,“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