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齊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爲何幾百年的霸業會付諸東流?

齊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爲何幾百年的霸業會付諸東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戰國的歷史上,有很多諸侯國有能力複製秦國的成功,成就大業,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戰國曆史上坐擁山東半島的齊國,但最後齊國還是失敗了,爲什麼會這樣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歷史上的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後,似乎很少在出現人們的視野之中。可即便如此,齊國也是春秋戰國歷史上,最爲重要的一個諸侯國。尤其是,在戰國中期,魏國霸權凋零之後,齊國更是成爲了同秦國一樣,並立於天下的強大諸侯國。但是,齊國八百年的大業,在戰國中期迎來鼎盛之後,便又迅速的滑落了下去。因爲,自齊國滅宋後,產生了相當大的連鎖反應。以至於,五國合縱伐齊,齊國國力大衰,自此無緣霸業。那麼,齊國八百年大業的付諸東流嗎,難道僅是因爲滅宋的戰略失誤嗎?

齊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爲何幾百年的霸業會付諸東流?

首先,齊國的衰敗同滅宋的戰略失誤,確實有着很大的關係。這是因爲,以宋國當時的富饒程度,齊國滅宋之後,國力大增。而西有強秦,東有強齊,這顯然不是列國想要看到的局面。正是因爲如此,合縱伐齊成爲了列國一致的選擇。可實際上,齊國滅宋的戰略失誤,只能算是齊國衰弱的一個導火索。實際上,齊國大業的付諸東流,有着更爲深層次的原因。而當這些原因,相互交錯在一起之後,最終點燃了列國的底線。

在戰國初期的時候,魏國的衰弱,同齊國有着很大的關係。但是,魏國從霸主的位置下來後,齊國似乎有些忘乎所以了。在這段時期裏,齊國君主所展現出來的則是重小利,而輕邦交信義。尤其是齊國以救燕爲名,趁機劫掠燕國,更是使得齊國一時間惡名滿天下。因此,在戰國中期的時候,包括三晉在內的諸侯國,對於齊國都並不信任。以小利爲導向的齊國,恃強凌弱成爲了自身的刻板印象。

齊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爲何幾百年的霸業會付諸東流? 第2張

這樣的情況下,一來使得齊國的大國的形象,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這也是爲何五國合縱伐齊之後,齊國重視邦交信義的重要原因。二來齊國本就是當時東方的強國,這樣恃強凌弱的形象,也加深了列國對於齊國崛起的恐懼。以至於,這樣的恐懼最終演變成爲了怒火,全部傾瀉到了齊國的身上。本來三晉同齊國的關係,還算得上緊密,但齊國自稱“東帝”的舉動,卻直接寒了三晉的心。三晉也完全倒向了齊國的對立面。

當然,齊國大業的凋零,所折射出來的,也是齊國在魏國衰弱後,總體戰略層次上的缺失。我們回顧秦國崛起的路程,便能發現秦國,對於蕩平六國始終都有大的戰略貫穿其中。不論是張儀的“連橫”,還是範睢的“遠交近攻”都可以算得上頗有戰略意義的國策。而齊國在魏國衰弱後,卻缺少秦國這樣的國策,以至於,齊國陷入了東征西討,四處樹敵的尷尬境地。

齊國本有機會一統天下,爲何幾百年的霸業會付諸東流? 第3張

實際上,齊國如果有一定的戰略規劃。那麼,同秦國做最後較量,那必然是鹿死誰手,猶未可知的境況。戰略的缺失,使得齊國早早的便退出了戰國爭霸的舞臺。而齊國的退出,無疑加快了秦滅六國的步伐。

歷史就是這樣,齊國八百年大業的付諸東流,看起來是五國合縱導致的。可是,五國合縱僅是矛盾爆發的一個體現,重小利而輕國信,使得諸國加深了對強齊的恐懼。而戰略層次上的缺失,則使得齊國最終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而也正是在齊國衰弱後,天下歸於一統的局面,也越來越明朗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