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盤點歷史上視錢如命的守財奴,他們有多摳門?

盤點歷史上視錢如命的守財奴,他們有多摳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用一輩子追名逐利,他們將金錢看的比生命還重,那麼,歷史上有哪些視錢如命的吝嗇鬼與守財奴呢?

古訓《增廣賢文》有云:“人爲財死,鳥爲食亡”。意爲:人爲了獲取金錢財富,連生命都可以捨棄;鳥爲了得到吃食,也不怕丟了性命。古人對金錢財富的觀念與想法各不相同。有的人本着金錢至上的原則,一輩子追求財富利益;有的人則視金錢如糞土,甘願苦守清貧。

其實,金錢財富本身沒有對錯,而是在於人們對它們的態度。

《賈客樂》寫道:“金多衆中爲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指的是商人因賺錢多而成了人上人,日夜忙着數錢,因此睡得也比尋常人晚。

此詩側面表現出金錢的力量以及商人在世人眼中的地位,同時也突出商人“金錢至上”、“以利爲重”的思想觀念。由於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古代商人的地位始終不高,但其擁有的大量財富卻爲之提供了改變社會階級的機會。

盤點歷史上視錢如命的守財奴,他們有多摳門?

金錢是商人步入仕途過程中的階梯。元稹在《估客樂》中寫道:“先問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由此可見,商人在發家致富後,會通過賄賂權貴小吏來得到入仕爲官的機會。不過,財富的確能拔高人們的社會地位。《舊唐書》記載:“馬周西遊長安,宿於新豐逆旅,主人唯供諸商販而不顧待周。”

初唐大臣馬週年少時出遊長安,因貧困而備受客店老闆的冷眼相待。市井百姓尚且如此,哪怕尊貴如聖上,也無不羨慕家財萬貫者。唐代李亢的《獨異志》記載了唐朝第一首富王元寶的發家史:“二狗遂販琉璃,成長安首富”。

由此可見,王元寶因運輸與販賣琉璃而發家,併成爲富可敵國的大商人。開元年間,王元寶早已明滿長安,甚至可以隨時拜謁唐玄宗。對此,唐玄宗表示:“至富可敵貴,朕天下之貴,元寶天下之富,故見耳。”

商人的地位由微賤轉變爲尊貴,全都仰仗於財富的積累,進一步凸顯了金錢的重要性。隨着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金錢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古人在日常交往中也會滲透出“唯金錢至上”的原則。

孟郊在《傷時》中感嘆道:“有財有勢即相識,無財無勢同路人”。說明商品經濟已經強烈腐蝕了人們的價值體系,改變了人們的交友觀。越來越多人開始攀附有財有權之人,且不再認爲經商乃不光彩之事,反而爭先恐後地加入經商行列。

連一向自詡清流、視錢財於無物的文人雅士也在生活的壓迫下不得不承認金錢的力量。例如,高適在《別董大》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朋友間的久別重逢乃歡喜事,當暢飲三杯以示喜悅。然而,主人卻因身無分文,沒錢沽酒而陷入尷尬境界。可見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應當得到金錢的保障,金錢是不可或缺的。

綜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小卒,都希望過上富足享樂的生活,大部分人的內心都在渴望財富。有一類人在節省財富方面達到了近乎瘋狂的地步,他們在生活中及其吝嗇與小氣,幾乎達到了一毛不拔的地步,被民間戲稱爲“鐵公雞”。那麼歷史上有哪些視錢如命的吝嗇鬼與守財奴呢?

一、魏晉“慳吝人”王戎

王戎乃三國至西晉時期著名的官員與文士,還被列入“竹林七賢”之一。王戎出身於高貴的琅琊王氏,自幼聰慧靈敏,才思敏捷。琅琊王氏的歷史可追溯至兩漢時期,興盛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此後三百餘年間,王氏風流餘存,官冕不斷,被世人譽爲“中古第一豪門”。

盤點歷史上視錢如命的守財奴,他們有多摳門? 第2張

《梁書·王筠傳》記載:“沈少傅約語人云:‘自開闢已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

由此可見,王戎的出身門第都是及其高貴的。再者,琅琊王氏堪稱禮法之家,儒學背景深厚,在文化領域具有較強的包容性。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風靡,王氏子弟也樂於接受玄風。王戎後來加入“竹林七賢”,由儒學轉玄學,促進了王氏家族地位的提升,而王戎本人也因此位至三公,成爲元老級大臣。

王戎少年成名,聰慧靈秀,以聰明與果敢聞名於世。《世說新語·雅量》載:“王戎幼時與好友同遊,其他孩子見李樹後紛紛折枝,唯王戎不動。衆人問之,王戎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認爲:人來人往的大道上種着這棵碩果累累的李樹,可李樹成熟後卻無人採摘,想必鍋子必然是苦澀的。衆人採摘後嘗之,果子果然是苦的。自此,王戎在民間的聲譽顯著提高,世人紛紛感慨這位七歲小兒竟會有如此非凡的見識。

王戎能夠位列“竹林七賢”之一,主要依靠阮籍的提攜。《晉書·王戎傳》記載:“籍每適渾,俄頃輒去,過視戎,良久然後出”。

阮籍與王戎相差二十餘歲,卻被年僅十五歲的王戎所吸引,故跨越輩分與之結爲忘年之交。綜上,王戎幼年神采秀徹,中年位至三公,享受着崇高的威望以及地位。然而,晚年時期,王戎忽然轉了性子,廣治產業,卻極盡簡樸,堪稱“嗜財如命”。

《世說新語》中共有九條“儉嗇”篇,王戎便佔了其中的四條。例如,《世說新語·儉嗇》記載“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意爲:王戎吝嗇成性,他在侄子成親之時贈其單衣一件,卻在第二天向其要回。

王戎身爲朝廷重臣,不說家財萬貫、富甲一方,卻也家世顯赫,吃穿不愁,可他卻在金錢上斤斤計較,不願花一分冤枉錢,連送出去的新婚禮物也要厚着臉皮要回,實乃荒唐至極。

除了對親戚如此,王戎對親生女兒也沒絲毫寬容。《世說新語·儉嗇》第五則記載:“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 ”

王戎女兒在嫁與裴頠成家以後,曾替裴頠向王戎借錢。此後,每當女兒回孃家省親,王戎每每面露不悅,總記着女婿欠錢不還的事。後來,女兒將錢盡數歸還,王戎才喜笑顏開。父女至親,卻因幾萬錢心生隔閡,實在令人費解。

盤點歷史上視錢如命的守財奴,他們有多摳門? 第3張

此外,王戎因錢財而罔顧親情的事件多如牛毛。《晉書·王戎傳》記載:“子萬,有美名。少而大肥,戎令食穅,而肥愈甚。年十九卒。”

王戎之子生來肥胖,王戎爲讓其減肥,也爲了省錢,故命其只吃糠。誰料兒子越吃越肥,年僅十九歲便病死了。相比於骨肉血親,王戎或許更爲看重金錢。王戎嗜財如命,卻對親情格外冷漠。孩子肥胖,完全可以通過清淡飲食和運動的方式減肥,而王戎卻爲省錢而喂之最廉價且最易導致肥胖的糠,實在不像一位正常父親的所作所爲。

面對外人,王戎當真是吝嗇與寡恩到了極點。《世說新語·儉嗇》第四則記載:“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即王戎在販賣李子時,唯恐買家將李子中的核拿來種植,故不嫌麻煩地在每一個李核上都打一個孔,以確保李核沒辦法生長,從而壟斷賣李的家業。

《晉書·王戎傳》記載:“戎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由此可見,王戎名下產業繁多,家大業大,分佈廣泛。可奈何他有萬貫家財,卻仍然貪婪無度,極盡病態地瘋狂斂財,吝嗇小氣到賣李都要提前鑽孔。

不過,若說王戎真是個吝嗇入骨髓、吝入膏肓之人,卻也有些冤枉他。《世說新語·德行》記載:“及渾卒於涼州,故吏賻贈數百萬,戎辭而不受,由是顯名。”如若王戎當真吝嗇無度,他本可以不用剋制心中的慾望,盡顯貪婪之意,爲何要推辭他人的饋贈呢?

因此,有人認爲王戎並非晚年轉性,而是天性吝嗇。他的“清廉”只是年輕時爲了揚名立世而故意爲之。而到了年老且出名的時候,王戎本性中的貪婪與吝嗇皆暴露無遺。不過,也有人認爲,魏晉時期,政治風起雲涌,不少名士爲“苟全性命於亂世”而不得不做出反常與出格的行爲。

因此,王戎的吝嗇極有可能是爲了“自晦”而僞裝出來的。畢竟貪財嗜財、吝嗇成性多少可以吸引人們集中在政治上的目光,從而減少災禍,保住性命。

二、數米做飯的韋莊

韋莊是著名的花間派詞人,其作品以清麗婉約、清快爽朗著稱,深受世人的推崇與喜好。韋莊出身於名門望族,從小接受儒家積極的入世思想的薰陶,因而對唐王朝產生了強烈的依附感與責任感。然而,由於唐末政局動盪,各派政治力量此消彼長,韋莊的生活軌跡也被動盪的時局所牽制,極盡坎坷。

盤點歷史上視錢如命的守財奴,他們有多摳門? 第4張

史料對韋莊的童年記載地甚少,僅有《唐才子傳》中的“孤貧”二字。不過,《太平廣記》中卻保留着部分韋莊的自述詩,其中“不知愁”、“弄先生”、“逃學”等隻言片語足以見韋莊幼時的無憂無慮與頑皮活潑,側面襯托出其家境尚好。

鹹通初年,韋莊參加科舉考試,不幸落第。僖宗乾符年間,韋莊再次來到長安科考,又一次落榜。直到廣明元年,韋莊仍然留在長安等待下一年的科考。誰料這一年的臘月,黃巢軍隊勢如破竹般地攻佔長安,唐僖宗落荒而逃,舉子文人或落入賊人之手,或倉皇而逃,韋莊的科舉之夢也就此中斷。

由此可見,韋莊的入仕思想十分強烈,且從未停止,哪怕備受科考的摧殘,他也從未放棄入世爲官的心願。黃巢之之亂不僅斷送了韋莊的科舉夢,還打破了他本該穩定閒適的生活。韋莊親眼目睹及親身經歷了中原與關中兩地的戰亂,並意識到戰爭的殘酷與危害。

他雖心急如焚、憂心百姓,卻也只能先保住自己的性命。不過,眼看國家命懸一線,韋莊終於認識到國家安危遠重於個人得失,因而他除了在作品中感嘆個人的悲慘境遇外,大多數用來關心國家的戰事以及處於苦難中的百姓。例如,韋莊在《又聞湖南荊渚相次陷沒》中寫道:“幾時聞唱凱旋歌,處處屯兵未倒戈。”表達了詩人迫切希望軍隊能凱旋歸來、戰爭今早結束的願望。

公元892年,韋莊又來到長安,開始拜謁權貴、尋人舉薦的活動。然而,次年春試,韋莊再次落榜。此時的韋莊已經年近花甲,但他從未有過退縮,可見他一生所求不過科考入仕。

公元894年,韋莊終於及第,遂接江南親眷入京。然而,此時的朝堂局勢早已不復從前,唐昭宗也成爲任人擺佈、身不由己的傀儡皇帝,在岌岌可危的政局上自顧不暇,更別提振興大唐。

因此,儘管韋莊通過科考入仕,卻得不到任何出人頭地或晉升的機會。他在《與東吳生相遇》中寫道:“且對一樽開口笑,未衰應見太階平”。韋莊終其一生只爲科考,但在好不容易獲得仕進資格後卻有如此消沉之作,可見唐末的政局以及潦倒到無法激起士人救世之心的地步了。

綜上,韋莊科舉屢試不第,且早年漂泊坎坷,六十歲中進士之前,韋莊一直保留着節儉吝嗇的習慣。而關於韋莊的吝嗇,諸多史料有鎖記載。例如,《唐才子傳》記載:“韋莊性儉,稱薪而爨,數米而炊,達人鄙之。”意爲:韋莊爲人生性慳吝,每次生火做飯前,都必須提前稱好木材以及數好米,絕不會超過固定的分量。

盤點歷史上視錢如命的守財奴,他們有多摳門? 第5張

此外,《太平廣記》也記載:“炙少一臠而覺之。”指的是韋莊在與他人吃烤肉時,少一片都能立馬察覺。說明韋莊的節儉已經到達令人恥笑的地步。

這個故事尚且能夠理解,畢竟韋莊一生坎坷,生活簡樸也是爲了在亂世中活命。然而,長期的貧窮生活逐漸扭曲了韋莊的性情。面對八歲小兒的夭折,韋莊的吝嗇本性竟也暴露無遺。

《朝野僉載》記載:“一子八歲而卒,妻斂以時服。莊剝取,以故席裹屍。”意爲:韋莊有一個八歲幼子,不幸夭折下葬,其妻爲孩子換上尋常衣物,只爲兒子走得體面些。

誰料韋莊竟剝下幼子的衣物,爲其匆匆裹上草蓆,而在孩子下葬後,韋莊又將草蓆帶回。由此可見,韋莊的吝嗇已經達到了常人無法理解的地步。

結語

綜上,王戎與韋莊都身處亂世,都吝嗇成性。王戎因隱藏鋒芒與躲避朝堂紛爭而故做吝嗇之態,韋莊因貧困生活所迫而不得不節儉吝嗇。如此節儉與吝嗇是一種本能與無奈,更是對生活的妥協,令人震驚的同時又略顯酸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