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窮寇莫追”,爲何白起卻反其道而行之呢?

“窮寇莫追”,爲何白起卻反其道而行之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戰爭意味着死亡和毀滅,很多的國家人民因爲戰火紛飛而失去了統治地位,也有很多無辜的百姓因爲戰爭的波及而葬身火海,可是戰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促進社會發展的一項“改革”,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窮寇莫追”,爲何白起卻反其道而行之呢?

在戰爭中經濟和人口的犧牲是非常巨大的,這也是導致戰亂社會發展停滯的一個原因,可是同時戰爭也實現了對於資源的重新配置,也在反方向讓各個參戰國知道“落後就要捱打”,因此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各個國家加強建設的動力。

所以說在戰國時期很多戰爭帶來的都是負面影響,不過其中也有一些戰爭起到了反向推動的作用,比如說伊闕之戰的爆發就是改變了戰國社會的一場戰爭。

戰爭的真正意義是如何殲滅敵人的再生力量

在戰國時期以及之前的戰爭中,有一個共識那就是不會對戰敗國窮追不捨,在《商君書》中也有過這樣的記載“見敵如潰,潰而不止,則免。”這裏所說的也是“窮寇莫追”的一種戰爭理念。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用兵之法是因爲“兵者詭道也”也就是說如果戰敗只不過是一場計謀,爲的就是引誘敵人到事先設計好的陷阱裏面去,那麼追擊的後果必然就是送死,也就是“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再者戰爭的真正意義也不在於取得局部的勝利,國家與國家戰爭的勝利與否,不是一座城池的得失,也不是一次戰役的輸贏所能判斷的,真正的戰爭勝利是要看戰爭的發起方是否達到了他的政治目的。

一場戰爭之所以會發生就是因爲國家統治者的一種政治目的延伸而出的,因此戰爭可以說是一種統治者所採取的強硬的一種對外擴張的政治行動。

所以說戰爭的勝利就不能僅僅是看收服了多少城池,殺死了多少敵人,真正的勝利要看戰爭發起時的政治目的是否達到了,當然也是判斷一場戰爭性質的一個標準,如果是正義的政治目的那麼戰爭就是正義之戰,像是我國的抗美援朝戰爭,如果政治目的是非正義行爲那麼戰爭也就是非正義戰爭,比如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等。

而再生力量指的就是在參戰雙方一方失敗以後,另一方沒有采取其他的行動,導致戰敗國有了積蓄力量的機會,之後再進行反擊的情況。最好的例子就是越王勾踐劍臥薪嚐膽的故事,這就是沒有殲滅敵人再生力量,最後導致敵人絕地反擊的最好例子。

而戰國時期的伊闕之戰恰恰就是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從而改變了當時的戰爭常規操作,對敵人進行了再生力量的殲滅,所以纔會成爲改變戰國社會的一場戰爭。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的白起發現了再生力量的重要性

秦國剛剛建立政權的時候國家實力並不強大,相較於其他幾個割據國家來說可以說處於弱勢,可是秦國對外擴張的想法卻促使着秦國對外發起了戰爭,第一站就是魏國和韓國這兩個國家。

最後魏國和韓國決定合力共同抵禦秦國的侵略,於是就調撥了二十四萬的兵力駐守伊闕,由此著名的伊闕之戰就此展開。

在古代社會城池是非常難攻的,因爲在一開始建設城池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如何防禦敵人,所以說一般城池都建設在易守難攻的地形之處,再加上古代社會的發展落後,攻城和戰爭採用的也是最原始的最直接的對抗,所以說除了軍事計謀高明以外,軍事力量儲備強大也是戰勝的一大保障,可是就伊闕之戰參戰雙方來看,秦國在軍事力量儲備上只有十萬左右的士兵,遠遠的少於魏韓聯軍。

因此伊闕之戰的勝利就只能依靠出其不意的戰略部署了,於是“左更白起改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域。”白起先是用了疑兵之計牽制住了魏韓聯軍,然後又將大部隊繞到了建軍後方,這樣發起攻擊就可以打敵人一個出其不意,最後終於取得了伊闕之戰的勝利。

魏韓聯軍戰敗以後自然就會撤逃,按照當時的戰爭傳統,秦國一般是不會選擇追擊敗寇的,可是這時白起卻選擇了一反常態乘勝追擊,也正是這樣的一反常態才成就了秦國日後的輝煌,

白起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勇氣,並不是因爲一時的興奮,而是經過了慎重的分析考慮,一是因爲當時的地勢環境是不利於大部隊運動的,也就是說魏韓聯軍的軍隊要想快速的撤退是不太現實的。

“窮寇莫追”,爲何白起卻反其道而行之呢? 第2張

再者以當時魏韓聯軍的軍事力量來說,白起認定了魏韓聯軍也不可能會在途中設防的,畢竟在戰爭初始魏韓聯軍一定認爲這場戰爭必勝無疑。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白起認識到了戰爭的本質,他知道如果還是像以往的那種不對敵人進行追擊,那麼最後魏韓聯軍勢必是會對秦國懷恨在心的,日後一旦有機會反擊,那麼魏韓聯軍就一定會想一雪前恥,對秦國絕不留情。

所以說白起認識到了戰爭再生力量的重要性纔會發起追擊,也正是因爲這次的追擊,秦國徹底的殲滅了魏韓聯軍的力量,最後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場戰爭所帶來的意義也是非常深遠的。

一是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意義,也就是說戰國時期一開始是不會在意再生力量的,只注重是否消滅了敵人,是否佔領了城池,轉變成了更加註重再生力量,更加意識到了戰爭的真實意義,知道了戰爭的本質。

結語

以後的戰爭很多人也開始效仿白起的做法,重視到了再生力量的重要性,因此戰國後期的戰爭就更加的殘酷,戰事更加的緊張。

再者就是這場戰爭爲後來秦國能夠統一六國做出了基礎保障,也爲白起成爲四大名將之首奠定了基礎,總而言之就是伊闕之戰不但是戰國社會的一個轉變,也是後來中國能達成第一個統一王朝的一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