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劉備身爲三國的霸主之一,爲何會衝動的發動夷陵之戰呢?

劉備身爲三國的霸主之一,爲何會衝動的發動夷陵之戰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都知道,奠定三國鼎立格局的以少勝多的著名三大戰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前兩個爭議不大,唯有夷陵之戰,讓人感覺到劉備爲了感情衝動,怒而興兵,違背野戰原理,最終身死白帝。但是我們如果坐下來細想,劉備戎馬一生,幾乎參與了所有的三國戰役,能不知兵,能不自控,能不隱忍,但爲什麼還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其實細細品味之後,你會發現劉備的雄才偉略。這不是一場軍事戰役。這是一場政治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劉備身爲三國的霸主之一,爲何會衝動的發動夷陵之戰呢?

一、夷陵之戰的三大疑點

1、不聽勸諫

將不可怒而興兵,非危不戰,孫子兵法早就告誡各個統帥的用兵原則,且劉備一直都是一個性格隱忍,喜怒不形於色的人。爲什麼會爲了一個死去的關羽而興師動衆呢?內部的趙雲和外部的諸葛瑾都做了勸諫,分析的絲絲入扣,平時善於聽意見的,爲什麼不聽了?爲什麼諸葛亮不勸諫?很顯然,這些道理劉備都懂,但是依然要發動戰爭,顯然不是大家看到的表象。諸葛亮不勸諫,顯然默許。

2、不帶舊部

無論是官渡之戰還是赤壁之戰,那個主帥爲了確保戰爭取得勝利,都會帶着自己的精銳謀臣,全力以赴。但是我們卻看到,劉備這次帶兵出征,均不是之前的舊部,可以說,一個老臣都沒有帶,且一個像樣的謀士都沒有帶,自己直接就去了戰場,這不是一個要爭取贏的姿態,這並不是想大決戰的姿態。很顯然,這樣的安排別有用意。

3、違規聯營

劉備自己就火燒博望,且又參與了赤壁之戰,熊熊大火,不會不讓劉備清醒。遠在曹魏的沒有大多幾次仗的曹丕都看出來,劉備這樣布兵是不知用兵,劉備做爲老兵會不知道?很顯然,這並不是頭腦發暈的結果,拿自己爲數不多的本錢來燒着玩。而是能夠預料到這樣的結果,有意爲之。爲什麼明知會被燒,還這麼的不知防備?爲什麼幾百裏的聯營,爲什麼一燒就崩潰了?

夷陵之戰劇照

二、劉備身後事的三大難點

1、消除內部異議

劉備在益州儘管是稱帝了,但是劉備這個外來戶,在益州並沒有多少自己的嫡系勢力,打仗和政治不同,政治是必須協調各種不同的政治勢力。平衡大內部的各大派系的利益糾紛。顯然,劉備年齡大了,沒有時間徐徐佈局,慢慢的剪除他們的羽翼,需要短平快的穩定統治。

2、解決東吳威脅

荊州的丟失,讓劉備的東方門戶大開,隨時都會遭到東吳的威脅。與其等待自己過世後,主少國疑,東吳趁機偷襲,何不在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和東吳來個消耗戰,主動出擊,讓東吳沒有實力在換屆的時候,擁有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

3、測試內部敵人。

人在失敗的時候,或是最低潮的時候,最容易看到自己的潛在敵人,或是潛在勢力的冒頭。於是,失敗後,劉備就在白帝待着,沒有回到成都。就是在靜靜的觀察,誰在後方會冒出來,這樣能夠徹底的一舉殲滅。很顯然,成都是安全的,沒有一個人趁機奪權,尤其是諸葛亮沒有盲動篡權,劉備放心了。

夷陵之戰

劉備身爲三國的霸主之一,爲何會衝動的發動夷陵之戰呢? 第2張

三、夷陵之戰本質是個苦肉計

1、通過戰爭清除不穩定勢力。

生命留給劉備的時間不多,他深感自己已經風燭殘年,一輩子的逃竄,身體狀況自己清楚。之前爲了給劉禪清理未來的勢力,劉封已經殺掉,劉備沒有時間通過政治手段,慢慢調整,只能把那些益州本地的軍事勢力拿出來和東吳消耗,這樣,內部的不聽話的都會被戰爭合理的快速消化。

2、一打促談,帶來東吳和平。

和平是打出來的,不是談出來的,對於劉備威脅最大的不是曹魏,而是東吳。劉備死後,我們也能看出來,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也連年在漢中對曹魏用兵,可見,曹魏在漢中門戶,一直處於守勢。眼前的敵人恰恰是東吳,關羽就是死在東吳兵下,可見而知,東吳就是背後捅刀子。不能不打出和平。

3、劉備苦肉計緩解道德壓力。

爲了給兒子一個穩定的江山,內部的異議派,隱藏的野心家,外部的威脅,都需要一場失敗的戰爭來快速的解決所有問題,但是自己又不能做的太過於明顯,這樣自己的道德壓力就會很大。所以劉備自導自演的一場苦肉計,失敗的夷陵之戰,不但通過消耗戰解決了東吳的實力,還清理了內部的異議派,在白帝又通過失敗的狀態,測試了野心家的動態。一箭三雕。這纔是劉備的政治大手筆,權謀家的經典。

所以,我們研究一個人的權術深度的時候,最好拋棄表面的成敗,而是看這場事件發生後的政治格局。劉備在晚年臨去世之前,完成了權力的鞏固。這就是劉備發動戰爭的目的,我們再回頭看一開始提出的三大疑點,很顯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