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如何區分官員的品級?不同朝代的區分方式有何不同?

如何區分官員的品級?不同朝代的區分方式有何不同?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建王朝時期有衆多官員,不同朝代的不同官職,有着不同的的品級,該如何區分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從曹魏時期開始,就把官職分成了九品,從一品到九品,職位從高到低,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北魏、隋唐時期,又把品級細分,九品分成正品和叢品兩種,從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階和下階兩種,這樣算起來就多達三十個品級。

明清時期,嫌官職分得太多太細,又加以簡化,九品中的每品,都只分正品和叢品,這樣就減少至十八級。

這麼多等級的官員,他們該如何區別各自的品級呢?不同的朝代,自有識別品級的辦法。

如何區分官員的品級?不同朝代的區分方式有何不同?

東晉成帝時,在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宮中做事的人,都戴着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

這種材料便宜、製作簡單的帽子很快就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無論貧富,都戴着這種式樣的帽子。

隋唐時,爲了區別官員品級的高低,便在烏紗帽上做了機關:烏紗帽上裝飾玉塊,一品鑲9塊玉,二品鑲8塊玉,以此類推,到五品鑲5塊玉,六品以下則不再裝飾玉塊。

宋朝時,宋太祖趙匡胤規定文武百官上朝時,必須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成了官位的代名詞,老百姓戲稱某某人“丟了烏紗帽”,就是說該人被罷免了官職。

而且,趙匡胤爲了防止大臣們在朝堂上交頭接耳,下令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一尺長的翅子,同時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來表示官位的高低。

明朝時,官員的品級又在官服上做起了文章,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員所穿的服裝爲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又稱爲“補服”,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繪獸,以示威武。

無論文官還是武官,從一品至九品,所繡的禽獸尊卑不一,以供人們辨別品級。

洪武二十四年作出規定:公、侯、駙馬、伯,服繡麒麟、白澤。

如何區分官員的品級?不同朝代的區分方式有何不同? 第2張

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xián];六品青袍,繡鷺鷥[lù sī];七品青袍,繡鸂鶒[xī chì];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

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

看看上面這些官服,整個一個動物世界啊,武將官服上面繡的獸似乎還能識別出來,文官上面那些禽鳥,除了仙鶴、孔雀、鵪鶉外,其他的禽類,估計能準確識別出來的沒幾個人吧?

明代這種官員服飾制度,從明朝初年開始,到清朝滅亡爲止,一直沿用了500多年,成爲封建王朝裏嚴格的官員等級制度。

清朝時,官員的官服上所繡的禽獸略有區別,文官通常是:

一品繡仙鶴;二品、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鷺鷥;七品繡鸂鶒;八品繡鵪鶉;九品繡練雀。

武官通常是:

一品繪麒麟,二品繪獅子;三品繪豹子;四品繪老虎;五品繪熊;六品繪彪,七品、八品繪犀牛,九品繪海馬。

如何區分官員的品級?不同朝代的區分方式有何不同? 第3張

清朝時,官員們的烏紗帽還換成了拖着羽毛翎子的紅纓大圓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頂戴花翎”。

明清兩代時,受過誥封的官員夫人也有這種補服,以備參加慶典朝會活動。

不同的是,她們所用的補子樣式以其丈夫或者兒子的官品爲準,且要比男補服略小。

而且,武官官員的妻子、母親的補服上不繪獸,而是和文官家屬一樣,繡上禽鳥,意思是女子以嫺雅爲美,不必尚武。

需要補充的是,剛開始時,“衣冠禽獸”是一個褒義詞,官員們在官服上繡以飛“禽”走“獸”,來顯示各自的等級,是一件令人羨慕的事。

令人沒想到的是,到了明朝中晚期,官場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於是,“衣冠禽獸”也就演變成爲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