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偃師是什麼人?“偃師獻技”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偃師是什麼人?“偃師獻技”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相傳,周穆王去西方巡視,越過崑崙,登上弇山。在返回途中,還沒到達國界,路上碰上一個自願奉獻技藝的工匠名叫偃師。穆王召見了他,問道:“你有什麼本領?”偃師回答:“只要是大王的命令,我都願意嘗試。但我已經制造了一件東西,希望大王先觀看一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偃師是什麼人?“偃師獻技”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穆王說:“明天你把它帶來,我和你一同看。”第二天,偃師晉見周穆王。穆王召見他,問道:“跟你同來的是什麼人呀?”

偃師回答:“是我製造的歌舞藝人。”穆王驚奇地看去,只見那歌舞藝人疾走緩行,俯仰自如,完全像個真人。巧妙啊!它抑低頭就歌唱,歌聲合乎旋律;它擡起兩手就舞蹈,舞步符合節拍。其動作千變萬化,隨心所欲。

穆王以爲他是個真的人,便叫來自己寵愛的盛姬和妃嬪們一道觀看它的表演。快要演完的時候,歌舞藝人眨着眼睛去挑逗穆王身邊的妃嬪。穆王大怒,要立刻殺死偃師。偃師嚇得半死,立刻把歌舞藝人拆散,展示給穆王看,原來整個兒都是用皮革、木頭、樹脂、漆和白堊、黑炭、丹砂、青雘之類的顏料湊合而成的。

穆王又仔細地檢視,只見它裏面有着肝膽、心肺、脾腎、腸胃;外部則是筋骨、肢節、皮毛、齒髮,雖然都是假物,但沒有一樣不具備的。把這些東西重新湊攏以後,歌舞藝人又恢復原狀。穆王試着拿掉它的心臟,嘴巴就不能說話;拿掉肝臟,眼睛就不能觀看;拿掉腎臟,雙腳就不能行走。

偃師是什麼人?“偃師獻技”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 第2張

穆王這才高興地嘆道:“人的技藝竟能與天地自然有同樣的功效嗎!”他下令隨從的馬車載上這個歌舞藝人一同回國。

魯班造的雲梯,墨翟做的木鳶,他們都自認爲是技能的最高水平了。他們的學生東門賈和禽滑釐聽說了偃師的技藝,就分別告訴自己的老師。於是,這兩位老師傅便終身不敢再談論技藝,而只有時刻老老實實地守着他們做木工用的圓規和直尺勤學苦練。

“偃師獻技”是列子在戰國時科學發展的基礎上所獨創的科學幻想寓言,寓言中這個人工材料組裝的歌舞演員倡者,不僅外貌完全像一個真人,能歌善舞,而且還有思想感情,甚至有了情慾,以假亂真,比現在已經造出的機器人還要高出一籌。寓言中的幻想利用了戰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成果,以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爲基礎當做出發點。其深層寓意是對當時墨家代表人物崇尚技巧的議論。

《周禮》的《冬官》部分,漢初已佚,後補入《考工記》,用以代替《周禮·冬官》。《考工記》是一部切實而具體的講述生產技藝的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部記述官府手工業生產工藝和質量規格的書籍。據後人考證,《考工記》成書約在春秋末戰國初,是春秋末戰國初一部有關手工業製造的科學技術知識的彙編,它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手工業製造的科學技術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殉葬用的“俑”,據《禮記·檀弓》,孔子“謂爲俑者不仁”。鄭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皇侃疏:“機械發動踊躍,故謂之俑也。”孔穎達正義:“刻木爲人,而自發動,與生人無異,但無性靈知識。”又《孟子·梁惠王》:“仲尼日: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像人而用之也。”

焦循《孟子正義》:《廣雅》引(張揖)《埤蒼》雲:“俑,木人,送葬設關而能跳踊,故名之。”“爲其像人者,謂爲其像人之轉動跳踊也。”可見木“俑”就是由簡單機械發動能夠自己轉動跳躍的木人。

春秋末戰國初,公輸般已能削竹木爲鵲,墨子已能造木鳶“飛之三日而不集”(《墨子》、《韓非子》、《淮南子·齊俗訓》)據漢代人記載,先秦已有一種自動木人,能駕馭木車木馬走得很遠。公輸般造木人,御木車馬,載母其上,一驅不還(《論衡·儒增》)。

“偃師造倡”、“薛譚學謳”、“扁鵲換心”等寓言與先秦時《周禮·冬官》、《考工記》等周代司空掌管的當時工部的手工業製造的科學技術水平息息相關,列子正是在當時科學技術發展的現實基礎上充分展開奇特的想象而創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