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大禮議之爭是怎麼回事?嘉靖帝是如何全面獲勝的?

大禮議之爭是怎麼回事?嘉靖帝是如何全面獲勝的?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禮議之爭發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之間,是對明世宗能否改換父母的重大爭論,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和朱厚照“唾手可得”的皇位相比,朱厚熄的繼承大統多少有些“天上掉餡餅”的感覺。作爲明孝宗唯一的兒子,明武宗朱照厚給皇族傳遞香火的責任顯得十分重大。可惜,即便他對女色並不抗拒,但最終還是沒能在三十一歲的人生旅程中完成生兒育女的重要使命。

於是,和朱厚照的死亡相比,由誰繼承皇位的問題成了朝臣們更爲煩惱的問題。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如何在保證朱氏皇族血統純正的基礎上找到下一任皇帝關係到的不僅是朝臣們的生死,更是大明王朝的未來。

好在,武宗雖然荒唐,但在彌留之際還能明些事理。他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在逝世的前五天以皇帝的名義頒佈敕令,命朱厚憋縮短爲父服喪的時間,並承襲興王爵位。待他駕崩後,楊廷和按照武宗的交代,命司禮監請太后懿旨,並將朱厚照的堂弟朱厚媳任命爲皇位繼承人。

整個過程看上去似乎非常順利,但其中的內在爭鬥卻十分激烈。

和朱厚照相比,朱厚媳的聰明是有目共睹的。小時候,朱厚媳對父親朱佑杭教的詩歌總能快速掌握,即便父親只是簡單吟誦幾遍,他也能倒背如流。

長大後,朱厚熄更是在朱佑杭的指導下學習了《孝經》《大學》等儒家經典名著,在多次參與王府祭祀和典禮之後,朱厚熄對王府和皇家的各項禮儀瞭然於胸,而他也因此成爲衆人眼中十分懂禮數的優秀後生。

武宗彌留之際,朱氏皇族的兄弟們成了候選人,而這其中,優秀的朱厚熄顯然在個人魅力上擁有不錯的優勢。然而,皇家的爭鬥從來不是以個人魅力論勝負,真正讓朱厚媳成爲下一任明朝皇帝的根本原因是因爲他的家庭處境更加符合武宗王觀既得利益者的願望。

大禮議之爭是怎麼回事?嘉靖帝是如何全面獲勝的?

作爲帝師,楊延和顯然是武宗一朝舊勢力的領頭人,儘管面臨改朝換代的危險,但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以他爲代表的保守勢力顯然不會同意皇帝繼承大統的時候依然擁有一個健碩的父親,因爲以皇帝親生父親爲首的大臣聯盟就會成爲新朝的新勢力,而舊王朝的舊臣們自然也就無法再作威作福,享受特權。

正德皇帝時期,明朝因爲朱厚照的荒唐更加不堪。爲了改變現狀,身爲朱厚照帝師的楊延和大膽地進行了政治改革,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作爲著名文學家楊慎的父親,楊延和的國學造詣自然不在話下,而作爲一朝首輔,他的“武功”也絲毫不比“文治”遜色。安化王朱真錯叛亂,以誅殺劉瑾爲旗號起兵造反,楊廷和立刻起草赦免反罪的詔書,並請求皇帝提拔邊將仇錢,清除亂黨。

同年,仇錢不負衆望地打敗了安化王朱寞播(錯),並將劉瑾的罪行揭發。奸佞太監劉瑾伏法後,仇錢等人成爲功臣,楊延和也因爲舉薦有功,指揮得當成爲朝堂上受人敬重的股肱之臣。

可惜,人並不總是一成不變的。叱吃風雲、力挽王朝於危亡的名臣賢相卻在新王朝建立後成爲舊王朝的既得利益者。而他內心鞏固自身地位的追求也讓他成爲朱厚熄即位後最大的威脅。

大禮議之爭是怎麼回事?嘉靖帝是如何全面獲勝的? 第2張

誠然,楊延和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地位,否則他也不會選擇朱厚熄作爲新王朝的繼承人。只是,他千算萬算,卻終究忘了朱厚熄是孝子的事實。

登基之初,嘉靖皇帝的確是按照楊延和的要求,以“過繼”的名義成爲皇族血脈大宗勢力的一員,但即便出身朱姓家族的小宗勢力,朱厚熄對親生父母的感情依舊不可磨滅。

即位後不久,嘉靖皇帝就與以楊廷和、毛澄爲首的武宗舊臣就誰爲當朝皇帝宗法意義上的父親起了嚴重的爭執。

在楊延和看來,小宗入大宗是不符合禮法的,而且既然是武宗選擇了朱厚媳作爲皇位繼承人,那麼嘉靖皇帝就必須改口稱嘉靖皇帝的生父明孝宗爲父親,排位上以“皇考”一詞表明其與嘉靖之間的關係。

至於親生父母,楊延和等人則要求必須在宗廟的排位上註明“本生”,以此表明親屬關係,也與過繼後的關係做區分。

勢單力薄的嘉靖帝因爲手下可用之人不多,只好委曲求全,按照延和的意思對父母的諡號進行追封。楊延和以爲自己在朝廷內的權力得到鞏固,卻不料嘉靖皇帝並不是輕易妥協的人。數年後,當嘉靖皇帝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完善政府制度並取得實權後,關於父母稱謂的“大禮儀”問題再次成爲朝堂爭鬥的焦點。

嘉靖皇帝及其心腹大臣張瑰等人堅持要在宗法上明確朱厚媳和生父朱佑杭的親生關係,而楊延和卻堅持要保證武宗時代遺留下來的宗法關聯。

大禮議之爭是怎麼回事?嘉靖帝是如何全面獲勝的? 第3張

這一場關於尊號的皇統問題又爭執了三年半,嘉靖皇帝從原先的和顏悅色變成了聲色嚴厲,楊延和的據理力爭最後則變成了告老還鄉。

在現代人看來,宗族的稱號似乎沒有多麼重要。從理性的角度上講,爲了一個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諡號”爭得面紅耳赤顯然沒必要。但在名聲大於天的古代,這種“身後名”的意義卻是非同尋常的。

而且,透過“諡號”爭吵的表象看本質,嘉靖皇帝和楊延和之間的爭吵並不全是爲稱號問題,它背後隱藏的較量是以皇帝爲首的新生政治勢力和以楊延和爲首的舊朝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而這也是皇權從武宗朱厚照到世宗朱厚媳的必然過程。

“大禮儀”爭論的最後,結果是嘉靖皇帝的全面勝利。公元1538年,朱厚媳的親生父親被追尊爲“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儉敬文獻皇帝”,而他的排位也被升樹太廟,並排在明武宗之上,成爲明孝宗之後名義上的下一任皇帝。

楊延和對此極度不滿,但看着嘉靖皇帝的權威日益集中,他作爲老臣最後的抗爭手段也就只有以告老還鄉相要挾了。

不過,楊延和還是高估了自己的分量,即便他是擁護嘉靖帝上位最重要的功臣,但和王朝前進的步伐以及皇帝的個人意志相比,那些曾經的“恩惠”顯然不值一提。告老還鄉的文書呈上不久,嘉靖皇帝便和顏悅色地批覆了楊延和的請求。楊延和目瞪口呆地看着皇帝的硃批,內心的氣憤與委屈也只好隨着舊王朝的覆滅一同消散。

從此,朝堂上的保守勢力被終結,大量的新人被提拔,嶄新的面孔帶來嶄新的渴望,一場來自新勢力的改革也由此蠢蠢欲動、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