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清朝爲什麼不會出現宦官專權?清朝沒有出現宦官專權局面的原因詳解

清朝爲什麼不會出現宦官專權?清朝沒有出現宦官專權局面的原因詳解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縱觀歷史,大多數王朝沒落之時總會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而清朝由盛轉衰的時候也沒有出現過現宦官專權的局面,這是爲何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共傳十二帝,歷時296年(以皇太極改國號爲清,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總計268年)。作爲專制皇權的鼎盛時期,中國在康雍乾三朝期間,傳統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人口增殖,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邊境無事,清朝前期的綜合國力曾在世界佔據舉足輕重的分量。

清朝爲什麼不會出現宦官專權?清朝沒有出現宦官專權局面的原因詳解

自乾隆末年起,清朝便開始有衰落的跡象。進入嘉慶、道光年間,清朝官場之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軍隊同樣腐朽不堪,不僅裝備陳舊、操練不勤,戰鬥力不強,而且營務廢弛、紀律敗壞,早已喪失了保家衛國的戰心,淪爲了將領謀取私利的工具;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難以維繫官僚體系運轉和賑災濟民的需要,導致清朝仕途通道不暢和民變四起。

然而比較有意思的是,與先前中國曆朝歷代衰落期經常出現的情形不同,清朝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宦官干政的情況,這是爲什麼呢?要想釐清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清朝對宦官設置的防禦性政策和歷代宦官干政局面的成因說起。

滿清入關之前是沒有“太監”這一概念的,但在入主中原之後,處於王朝生活排場的考量,逐漸沿襲了前代慣例,決定使用太監作爲宮奴,服務於宮廷。然而鑑於宦官專權的歷史教訓,清朝皇帝從一開始就對太監的使用做出了嚴格的限制。順治皇帝時期,僅有一千太監,相比於明朝皇宮中兩萬左右的太監人數,相差太遠了。

除了對宦官人數作出限制以外,清朝對宦官的日常生活也制定了許多嚴格規章。其中普通的小太監僅僅只能從事體力勞動,而無其他權利。四品以上內官雖可享有出宮的資格,並且被尊爲“太監”,然而依舊需要對宮內事務守口如瓶,一旦對外泄露宮廷之事,必將招致殺身之禍。

順治時期,曾在宮中樹立警示太監的鐵牌,分別立在交泰殿、內務府和刑慎司,以嚴詞警告宦官們不得越權和結交外臣,如有違背則格殺勿論。乾隆登基之後,加大了對宦官的整治力度,不但嚴懲了幾名雍正時期參與政務的太監,甚至嚴厲禁止太監也外廷官員、王宮貴胄來往,同時對宦官們的言行舉止、個人作風等進行整肅。不僅如此,乾隆還規定了宦官只能使用秦、趙、高三個姓氏,以告誡後世子孫不忘秦朝趙高之禍。

康熙皇帝曾對宦官做出過如下評語,“朕觀古來太監良善者少……太監原屬陰類,其心理與常人不同。有年已衰老而言動若嬰兒,外似謹厚中實叵測。必人主精明,此輩始無由弄權……朕從不用便捷伶俐、言語不謹、奸詐之太監。”。也就是說,在康熙眼裏,宦官的心智天然異於常人,容易偏激,故而自古良善者少,是需要防範的對象。正是因爲清朝歷代君王,大體上較好地執行了限制宦官干政的措施,故而清代並未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

然而清代開朝皇帝和後繼君主對宦官的防範絕非獨有,不論是東漢、唐朝亦或明代,均曾在開朝之初對宦官權利做出過限制。爲何唯有清朝皇帝始終堅持了杜絕宦官干政的因素呢,這就需要從宦官干政出現的動因開始說起。

宦官集團能夠干預朝政,並非是因爲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權需要這一羣體介入朝政,以制衡外戚、世家、藩鎮、官僚等其他權力集團。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原王朝中樞朝廷的權力構成是不同的。兩漢時期,豪族世家崛起,東漢皇帝始終處於豪族世家掣肘朝政的威脅之下,因此通過扶持身邊的宦官或藉助母親親族的力量對抗權臣。所以東漢中後期,始終處於宦官、外戚和世家的三方角力狀態,這是東漢宦官干政的背景。

唐朝安史之亂之後,地方藩鎮勢力開始崛起。爲了壓制地方並拱衛朝廷,唐朝皇帝籌建了一股強大的京畿防務部隊,中央北衙禁軍。由於對武將們的不信任(募兵制度下,武將擁並自立現象普遍),所以皇帝只得任命身邊的宦官掌典禁軍。長此以往,禁軍與宦官集團發生了極其密切的聯繫,日漸形成爲同一利益集團。故而晚唐時期,宦官長期執掌兵權,已經可以控制皇權,執掌皇帝的生、死、廢、立了。

不同於漢唐,明清時期的皇權已經發展成熟,皇權最爲集中的時代已經來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因其旺盛的個人精力,基本能夠處理好大部分朝務。再加上明朝前期,尤其是洪武、永樂兩朝,軍功勳集團與文官集團相互掣肘,未能對皇權構成足夠的威脅,所以宦官在這段時期裏,並未出現專權現象。然而到了後期,尤其是土木堡事變之後,即便是京畿衛戍都被文官集團染指(這主要歸功於于謙主持北京保衛戰獲得的輝煌勝利)。此後文官集團勢力愈發強大,內閣逐漸從皇帝私人祕書性質的機構轉變成爲文官集團的代言人,嚴重威脅皇帝權力。

明朝雖然是一個皇權高度集中的朝代,然而皇權卻被文官集團高度把持,與皇帝個人的權力產生衝突。爲了擺脫這種局面,明朝中後期多數皇帝不得不扶持緊密依附於自身的宦官家奴。正因如此,明朝中後期的宦官專權現象,表現得尤爲跋扈,這是因爲他們本就是代表皇帝行事。然而不同於唐朝宦官專權源於對禁軍的控制,明朝宦官的權力僅僅來源於皇帝個人。正因如此,明朝皇帝的一紙詔書即可讓曾經權傾朝野的大宦官灰飛煙滅。

清朝與明朝一樣,同樣是一個皇權高度集中,文官集團極度膨脹的時代。然而與明朝不同的是,清朝入關之前即擁有實力強大的宗親貴胄羣體,八旗集團與文官集團的相互制衡保證了清朝中前期皇權的穩固。在明朝,宦官羣體是皇帝最信任的家奴,清朝這一身份被八旗親貴所取代。清朝幾乎所有重要的八旗親貴都是侍衛出身,這些侍衛羣體充當了清朝皇帝最爲信任的家奴羣體,同時擔負起明朝宦官和軍事功勳的作用。

然而八旗勳貴們依舊有可能分割皇權,對皇帝構成威脅。爲了進一步鞏固皇權,清前期就通過設立南書房等機構,適度加強文官內閣權力,並撤銷了代表宗室勳貴利益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促使八旗勳貴再難以一個整體干預政治。後來對八旗制度的改革,同樣對遏制出現二元君主制度(即將清朝皇帝與八旗大可汗身份合二爲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朝爲什麼不會出現宦官專權?清朝沒有出現宦官專權局面的原因詳解 第2張

改革八旗制度之後,八旗勳貴的權力被削弱,使得清朝皇帝對其能否繼續抗衡官僚集團產生疑問。乾隆初年的鄂張黨爭,對皇權穩定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最終促使乾隆決定重新設立軍機處,以平衡權力。皇帝通過軍機處選定宗室勳貴官僚的代表人物參與機務,並根據朝廷內部勢力消長和自身執政風格來調整軍機處人員比例,再通過軍機處操縱朝廷各方勢力的調整。另一方面,爲防止軍機處重蹈明朝內閣的覆轍,清朝又對軍機處進行諸多限制,將其固化爲皇帝祕書處,而非文官集團的領袖,加強了軍機處對皇帝個人權力的依附性。

正因爲制度化的限制,進入清朝中後期的時候,朝廷權力大致形成了八旗勳貴(後分裂爲八旗親貴和皇室親王)和官僚集團相互牽制的局面。而皇帝憑藉對軍機處的控制,一方面可以行使權力,另一方面亦能協調各方,這樣就沒有了宦官輔助的必要。正因如此,清朝始終未能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當然,也並非所有時候,清朝宦官羣體都處於被壓制的狀態。順治時期曾保留明朝的十三衙門管理內廷,弄得後宮烏煙瘴氣。雍正曾在九子奪嫡時期與八旗勳貴集團和文官集團關係僵化,同時和宮中太監達成同盟,因而登基之後對宦官多有放縱。然而這些短期內宦官干政的特例,均在清朝政治結構的大環境下消弭殆盡。

綜上所述,清朝始終未能出現宦官專權的情況,既有歷代清朝皇帝對宦官干政的防範,更重要的是清朝的政治權力結構中,並不存在宦官干政的空間。到了清朝末年,逐漸進入君主立憲的新政時期,更沒有可供太監騰挪的權力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