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代流民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爲何會貫穿整個明朝?

明代流民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爲何會貫穿整個明朝?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流民問題,幾乎貫穿明代始終,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自秦代以來,流民問題一直困擾着每一個封建王朝,因爲流民問題往往會成爲一個封建王朝覆滅的導火索。從陳勝吳廣起義到太平天國起義,這樣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

流民是社會生活中最不安定的羣體,他們動輒千百爲羣,所至之處,任從作踐、檢括財帛、毀壞屋宇、鬥毆殺傷、雞犬爲之一空。甚至嘯聚山林,轉化爲與官府對抗的力量。

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暴動不絕如縷,差不多都與流民經常的大量的存在有着密切的關係。據李洵先生的統計,明憲宗時期全國大約有六千萬在籍人口,而流民數量達到六百萬,明代流民問題可以說在整個封建社會裏面都是罕見的。

興起以及形成背景

1.明代各時期的流民問題

明代大致上可以分爲三個時期:前期洪武立國到宣德時期,這一時期可以說是明代國力的上升期,中期土木堡之變到嘉靖皇帝去世時期,這一時期明代內部土地兼併問題日益突出,北方邊境逐步縮水,以至於帝國可以直接控制的範圍不能越過長城沿線,晚期隆慶至崇禎亡國。

這一時期雖然經歷了長達一個十八年的隆萬大改革(隆慶皇帝和張居正的改革變法),但由於既得利益羣體勢力過於強大導致最終的改革以失敗而告終。明代前期流民問題主要是由於前朝戰爭所導致,在經歷明太祖朱元璋的勵精圖治之後,史書上很少見到流民二字,至整個宣德十年之前,基本沒有出現大規模的流民記錄。

自朱祁鎮登基之後,史書的流民二字不勝枚舉,比如正統五年,北直隸就出現了遍及十幾個縣的流民,在整個天順時期,更是出現著名的荊襄流民問題。王朝末期流民數量逐步減少,但是農民起義的次數卻在逐步增加。

2.明代流民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

在明代前期其流民的主要來源爲前元末期的戰爭。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道:“自兵興以來,民無寧居,連年饑饉,田地荒蕪”。

其中的尤其以南北方交戰區——河南、山東兩省大量百姓棄田逃亡。朱元璋作爲一個農民出身的皇帝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經過其鐵腕手段治理之後,除明成祖初期史書便不再見“流民”二字。

明代流民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爲何會貫穿整個明朝?

明初幾十年的治理之後到達宣德之後已有“蒸然有治平之象”,然而在盛世之下流民問題卻逐漸凸顯出來,造成明朝中葉的流民問題有很多原因,諸如蒙古與倭寇的入侵,但更重要的是大貴族的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以及人口爆炸導致大量相對過剩人口的出現。

社會性質以及最終結果

明代大規模流民的產生與同時期英國圈地運動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的地方,二者都造成了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無地農民,並且都是在貴族主導下進行的,但是這其中的卻有着極大的不同點。

明代發動圈地運動的貴族是以皇帝爲總頭目,就是這些人憑藉自己的封建特權。採取欽賜、奏討的方式,主要是由諸王、勳戚和官僚構成的。英國的圈地運動則主要是視爲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過程,二者的性質截然不同,明代圈地佔田則可以理解爲封建制度下的以土地爲根本的剝削模式達到了極限,雙方的所造成的結果自然也是截然相反的。

明代雖然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是由於自唐朝以來便開始執行的海禁命令,以及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之下,其造成的大量過剩人口始終沒有爲工商業的發展提供動力與發展的基礎。

明代流民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爲何會貫穿整個明朝? 第2張

明代至始至終伴隨着特務統治以及高度集中的皇權,一直阻礙着商品的流通,而同時又兼有封建皇朝都有的“皇權不下鄉”的特點,導致明代中央政府的具體措施始終無法貫徹到地方之上。

總之,有明一代雖然有着大齡的過剩人口但始終無法轉變爲發展工商業的動力,人口的爆炸導致大量的無地農民,並最終導致了明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政府治理方式

1.開國之初處理前朝遺留的問題

朱元璋是貧農出身的皇帝,其父母兄長皆死於戰亂之中,因此對於流民問題格外重視。

朱元璋常說“民者,國之本也”,“百姓足而後國富,百姓逸而後國安”,“凡爲治以安民爲本,民安則國安”,“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此有國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

但同時朱元璋又與其他封建帝王一樣,對自身權力的維護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從廢除丞相制再到處理開國功臣無不彰顯着對皇帝的殘酷。

朱元璋面對開國之初所的嚴重問題,意識到如果不加治理,那麼新生的明王朝便會有滅頂之災。因此朱元璋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來處理流民問題,早在龍鳳時期朱元璋便和幕僚說過:“爲國之道,以足食爲本”可見在朱元璋心中,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立身之本,而對應工商業則沒有到得重視。

恢復生產的第一步便是減免賦稅,當朱元璋還是吳王時,就對治下的江南地區減免賦稅,安撫流民恢復生產。在洪武開國之後,朱元璋更是在全國範圍內減免賦稅,招撫流民,使農民能夠在元末嚴酷的環境之下可以安心生產經營。

上行下效,朱元璋作爲皇帝招撫流民,其治下的地方官也就開始紛紛效仿起來,明初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招撫流民的措施。

在招撫流民的同時,朱元璋又開始實行嚴酷的戶籍管理模式,使農民再次變爲流民的可能徹底杜絕。因此朱元璋確立了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以此來控制整個人口的控制,從洪武十年開始,朱元璋就開始實行戶貼制度,從而將農民可以捆綁到土地上。

2.靖難之役之後的處理方式

靖難之役是皇族內部的一場權力爭奪戰,但是對整個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流民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爲何會貫穿整個明朝? 第3張

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卻又在邊疆以及內地分封諸子爲王,這是靖難之役爆發的根本原因。靖難之役也使治理好的流民問題再一次爆發,據明史記載燕軍在這場戰爭之中,搶劫屠殺極其嚴重,比如河間一役,朱棣“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永樂皇帝在上位之初就開始着手處理流民問題,其主要手段以招撫爲主。朱棣在成功奪位之後,面對各地出現的荒涼,以及河北河南山東各省由於戰爭所造成的破壞,明成祖採取了和他父親朱元璋相同的與民休息的國策,想方設法招撫流民。除了進行必要的減稅、免稅措施之外,還相應地發放耕牛農具等一些生產用具。

3.明朝中期之後的流民問題

從明英宗開始,宦官集團和內閣逐步成形,統治集團的威懾能力逐步減弱,後世君王在面對流民問題時無法像朱元璋、朱棣父子一樣採取雷霆手段處理相關問題。由於自身土地兼併以及各種自然災害,邊關戰爭等各方面的問題,明代中期出現了大規模的流民問題。

明代屬於封建社會的晚期,各項制度基本上是在元朝的原有制度上建立起來的,同時又在一些制度上進行創造,顯示出自己的特點。雖然在洪武、永樂、仁宣三代,朝廷出臺不少抑制土地兼併的措施,但是還是無法阻止其趨勢。

明代的土地兼併的速度,與前朝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尤其是皇室爲代表,“佔奪民業,而爲民利者,莫如皇莊及諸王、勳戚、中官莊田爲甚”。

明代流民問題出現的具體原因是什麼?爲何會貫穿整個明朝? 第4張

由於統治者統治力度的減弱,導致農村的經濟秩序逐漸遭到破壞,廣大自耕農因爲賦稅和地主階級的剝削而紛紛破產,加之軍屯和民屯制度的破壞,大量軍民被迫流亡成爲流民。這場大規模的流民活動從江南地區發展起來,逐步蔓延至全國各族地區,至弘治年間才逐漸平息。

這一時期流民除了少部分流入工商業和城市之外,絕大多數還是從農村流移到農村,繼續進行農業生產,其中具有典型性的是從平原流移到中部山區。

而政府的應對措施,以著名的荊襄流民爲例,中央朝廷採取的大致四種措施。第一步往往是封禁山區,控制人口,使自耕農無法成爲流民。當第一步失效後,就開始採用武力鎮壓的方法去處理。當面對風起雲涌的起義浪潮時,又不得不採取妥協的態度,諸如就地附籍或者遣返故地,在一些地區有重新增設府縣進行管理。

總結

明代處於封建社會的晚期,其流民問題與東晉的流民與本質的不同,東晉時期的流民是自耕農逐漸依附於塢堡成爲農奴的過程,而明代的流民則是對封建地主統治的反抗。人民流散逃亡,是爭取生存、尋求能夠生產的條件。

明中葉的流民、開墾了大面積的人煙稀少的山區 ,開發建設了祖國的邊遠地區。荊襄流民自不必說,嘉靖時,蒙古俺答汗奉行 “ 在“有華人爲彼工作”的政策下,中原地區流民成羣結隊逃向塞外,成爲早期開發豐州川的經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