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被稱爲盛唐的夢魘?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被稱爲盛唐的夢魘?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史之亂是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01前言:

公元756年六月二十三日清晨,古老的長安城中一片混亂,已不復昔日的繁華盛世。皇宮中大量的皇族、宮女以及禁軍侍衛逃出皇宮,離開長安城。原來是潼關兵敗,叛軍直逼長安城,唐玄宗帶領皇族及侍衛倉皇出逃,準備向西入蜀避難。昔日大唐盛世,如夢如幻,一代明君,落得如此狼狽,這其中的直接導火索,就是盛唐的夢魘——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被稱爲盛唐的夢魘?

02山雨欲來風滿樓

1、危機籠罩下的太平盛世

大唐經高祖李淵建國以來,歷經“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至唐玄宗天寶年間,國力之強盛,經濟之繁榮達到頂峯。舉國上下歌舞昇平,欣欣向榮,到處都是一派繁華盛世的景象。但是,誰知外表繁榮至極的帝國,卻早已處處危機四伏。

經濟上,出現大量土地兼併現象,以往的均田制慢慢遭到破壞,許多百姓沒有土地,成爲了流亡在外的難民。晚年的唐玄宗不復年輕時的精明強幹,貪圖享樂,與楊貴妃大肆鋪張浪費,使得皇宮內部變得極度腐敗。

軍事上,由於均田制的破壞,當初基於均田制而設立的府兵制也名存實亡,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唐玄宗爲了鞏固邊防,又任命了衆多邊防節度使,對邊防區域具有絕對的管轄權。節度使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大量招兵買馬,逐漸壯大勢力,而中央軍隊卻因爲連年太平日漸衰弱,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爲日後的反叛埋下了基礎。

政治上,唐玄宗似乎完全不想管理朝政,將朝政全權交給奸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因此權傾朝野,乘機培植黨羽,打壓異己。這一切都表明,曾經穩固昌盛的大唐帝國,正在逐步變得風雨飄搖,太平盛世的背後,正隱藏着前所未有的危機。

2、唐玄宗的帝王權術

而這一切隱藏的危機,英明一世的唐玄宗又豈能不知?雖說晚年的唐玄宗已經變得貪圖享樂,近乎昏庸,但是並不代表唐玄宗變成了無能的昏君。實際上他對於局勢的把控可以說是盡在掌握。

自唐玄宗罷黜張九齡之後,李林甫接替宰相的位置,成爲玄宗身邊的紅人。李林甫雖然爲人陰險狡詐,口蜜腹劍,但是還是有相當的能力能處理好朝中事務的。再加上權傾朝野,對太子勢力也是很好的牽制,手握重兵的安祿山對他也是戰戰兢兢。

所以,表面上大權獨攬的各方勢力,其實都在互相牽制,背後都被皇帝操控着。《資治通鑑》記載,上嘗謂力士:“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被稱爲盛唐的夢魘? 第2張

3、禍起楊國忠

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唐玄宗聰明一世,也有失算的時候。李林甫由於生前過於嫉賢妒能,排斥異己,導致了死後朝中無人接班的局面。如此情況給了以楊貴妃、楊國忠爲首的楊家可乘之機。楊國忠本名楊釗,唐玄宗賜名國忠。此人出身市井無賴,貪財好賭,本身並無一點才能,卻精於賭博計數。在一次宴會上,楊國忠經楊玉環推薦,在唐玄宗面前露了一手,得到唐玄宗的賞識。唐玄宗之所以寵信楊國忠,不完全是出於討楊玉環的歡心,更主要的是想借楊國忠牽制李林甫專權。後楊國忠爲官時,憑藉楊玉環得寵,有機會小心侍奉唐玄宗,投其所好,並玩弄權術制約宰相李林甫。所以李林甫死後,楊國忠順利的接替了李林甫宰相的職位。

楊國忠雖然像李林甫一樣貪污斂財,把持朝政,可是能力卻遠不如李林甫。李林甫在世時,安祿山出於對李林甫的畏懼,始終不敢有造反的打算。但是李林甫死後,安祿山沒有了制衡他的人,逐漸變得不受唐王朝控制。對於楊國忠,安祿山是打心底裏瞧不上這個市井無賴出身的宰相。而楊國忠也對於安祿山的輕視大爲憤怒,所以總是乘機打壓他,並且屢次向唐玄宗進諫說安祿山有謀反之心。

唐玄宗對於這樣的局面也有自己的判斷。一方面,唐玄宗也知道楊國忠和安祿山素來不和,楊國忠是想以謀反的罪名除掉安祿山,所以始終不相信安祿山會謀反;另一方面,安祿山雖然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重兵,但是與唐朝總兵力比起來,仍然相差甚遠。況且哥舒翰等其他節度使,與安祿山素來不和,安祿山如果謀反,那麼其他節度使一定會率兵勤王,剿滅叛軍。唐玄宗認爲即使安祿山謀反也是必敗無疑,安祿山也不會賠上身家性命來做一場豪賭,只會加倍討好自己來維護自身利益。所以唐玄宗並沒有對安祿山做出過多的防備,只是召見他進行了試探和安撫。

但是楊國忠爲了給安祿山坐實謀反的罪名,不顧天下安危,甚至不惜爲安祿山謀反創造條件。安祿山本就久懷異志,再加上楊國忠的打壓逼迫,終於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與史思明率領本部軍馬,聯合周圍少數民族,以討伐楊國忠爲名在范陽起兵。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被稱爲盛唐的夢魘? 第3張

03大唐夢魘

1、臨陣斬將

安祿山起兵之後,一路勢如破竹,迅速控制了河北地區。太原等地的守軍紛紛向唐玄宗奏報安祿山起兵謀反,可是直到此時唐玄宗仍然認爲這是排斥安祿山的人捏造的謊言。

這樣距離安祿山起兵過去六天之後,唐玄宗才終於肯相信安祿山真的起兵謀反了。此時的唐玄宗大爲憤怒,立即處死了身在長安的安祿山的長子安慶宗,隨後趕忙召見楊國忠商議平叛之策。此時身在長安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由於過於低估了安祿山的實力,向唐玄宗誇下海口,稱十日內可斬下安祿山首級。唐玄宗聽後大喜,任命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防守洛陽,同時任命自己的第六個兒子李琬爲元帥, 高仙芝爲副元帥作爲援軍接應封常清。

可是中原地區常年沒有戰爭,缺乏軍隊,唐軍精銳的邊防軍隊又來不及趕回,封常清只好臨時在洛陽長安等地臨時募集了一些市井子弟作爲臨時軍隊,可是這些市井子弟怎能跟安祿山常年在邊關駐守的精銳部隊相比。封常清雖然能征善戰,但是也難以抵擋安祿山兇悍的攻勢,終於東都洛陽失守。封常清且戰且退,與前來支援的高仙芝合兵一處,商議後決定放棄洛陽,退守潼關。

唐玄宗得到消息之後大爲憤怒,認爲兩人放棄洛陽,固守潼關是消極應戰。東都洛陽失守,對於唐軍來說是巨大的打擊,也令唐玄宗感到顏面掃地。而在軍中,宦官監軍邊令誠在軍中作威作福,與高、封二人不和,正好藉此機會,向唐玄宗誣告二人盜用軍糧動搖軍心。一向明智的唐玄宗此時也被氣憤衝昏了頭腦,不問消息是否爲真,立即命令邊令誠在軍中將高仙芝、封常清二人斬首。可惜二人均爲一代名將,因爲皇帝聽信宦官讒言含冤而死。

在斬殺了二人之後,唐玄宗算是稍微出了一口氣,可是臨敵之際連斬兩員大將,無異於自毀長城。此時前線軍中軍心渙散,無人統兵禦敵。這時唐玄宗想到了素來與安祿山不和的老將哥舒翰。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被稱爲盛唐的夢魘? 第4張

2、潼關慘敗

哥舒翰臨危受命,受封爲兵馬副元帥,大權在握,唐玄宗親自爲哥舒翰出征踐行,一時風光無限,無出其右。可是哥舒翰到達潼關後第一件事不是商議退敵之策,而是捏造謊言,向唐玄宗報告自己的死對頭,安祿山的族弟安思順通敵。此時大敵當前,加上安思順與安祿山爲宗族兄弟,不由得唐玄宗不起疑心,所以立即下令處死了安思順。可是安思順是楊國忠提拔起來的人,哥舒翰此舉,令楊國忠感到惴惴不安,生怕哥舒翰會對自己造成威脅。

爲了防患於未然,楊國忠決定先下手製約哥舒翰。楊國忠啓奏唐玄宗,派自己手下心腹將領杜乾運帶兵一萬,駐紮在灞上,作爲哥舒翰的後援。楊國忠此舉一方面在於制約哥舒翰,另一方面潼關有什麼消息自己也可以立刻知曉。

哥舒翰知道後怕楊國忠趁機在背後暗算自己,於是以商議軍情爲由,將杜乾運騙到潼關殺掉,並且吞併了杜乾運手下的一萬士兵。自此,楊國忠和哥舒翰算是徹底撕破臉了。哥舒翰駐守潼關,認爲潼關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應該堅守不出,等待郭子儀、李光弼兩路大軍收復失地後共同會師於潼關,這樣安祿山必敗。

安祿山大軍統兵將領崔乾佑見潼關久攻不下,於是故意裝出軍中將士羸弱,不堪一擊的樣子,想要引誘哥舒翰出戰。哥舒翰久經沙場,知道這是敵軍誘敵之計,不爲所動。可是楊國忠此時卻怕哥舒翰對自己構成威脅,同時又想趁機報復哥舒翰,就向唐玄宗報告,稱哥舒翰按兵不動實際上是貽誤戰機,此時應該立即出兵與安祿山大軍展開決戰。

唐玄宗又一次被衝昏了頭腦,他太渴望能一舉剿滅叛軍了,好讓自己最後幾年皇位做的安穩。於是,他不顧郭子儀、李光弼兩位大將進言堅守潼關的緊急書信,連發數道命令,令哥舒翰立即率兵與叛軍決戰。萬般無奈之下,哥舒翰只好出城決戰。臨行前,哥舒翰撫膺慟哭,因爲他知道此戰必敗。

果不其然,哥舒翰率領的20萬大軍在靈寶山道遭遇了崔乾佑預先設下的埋伏,哥舒翰大軍一片大亂,士兵爭相逃命,或者拋盔棄甲逃入山谷,或者相互擁擠踐踏掉入黃河淹死,哀嚎聲驚天動地,場面異常慘烈。哥舒翰知道中計,連忙帶兵突圍逃回潼關。可是崔乾佑早已在潼關外挖好了三條深一丈寬兩丈的壕溝,哥舒翰率殘兵逃回潼關時,士兵爭相逃命,相互擁擠,紛紛掉到壕溝中。屍體將壕溝填滿後,後面的人就踩着屍體逃回。

回到潼關後,哥舒翰的二十萬大軍僅剩八千餘人。第二天崔乾佑開始發動攻城,哥舒翰的部下火拔歸仁見唐軍大勢已去,就將哥舒翰及其他部下綁縛起來,主動開城向安祿山投降。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被稱爲盛唐的夢魘? 第5張

3、長安出逃

自此,潼關失守,叛軍直逼長安。平叛戰爭本來形勢一片大好,可是因爲楊國忠不顧國家安危,加上唐玄宗被衝昏了頭腦,聽信讒言,求勝心切,導致對唐軍極爲有利的局面急轉直下,將大唐王朝徹底推上了絕路。

唐玄宗聽到潼關失守的消息後驚慌失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退敵之策。可是此時誰也沒有能力領兵拒敵了。最終唐玄宗採取了楊國忠的建議,西去入蜀,以蜀道天險阻礙叛軍進攻,以求得一隅之安。

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臨時湊集了三千禁衛軍,挑選了九百匹戰馬,準備護送唐玄宗出逃。而唐玄宗卻一面頒佈旨意稱自己要御駕親征,一面卻和楊貴妃等人在陳玄禮的護送下逃出長安城。

長安城城中空虛,連皇上都悄悄逃走了,剩下的大臣們更是沒了主意。不久安祿山大軍就攻進了長安城,這個昔日最爲繁華的大都市,也被戰火無情的吞噬了。安祿山到了長安之後大開殺戒,爲了報復安慶宗被殺之恨,安祿山領兵殺了沒來得及逃走的長安城內官員,以此泄憤。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昔日歌舞昇平的繁華都市,如今淪爲了哀鴻遍野的人間地獄,城內外狀況無比慘烈。

另一面,倉皇出逃的唐玄宗,逃亡之路也並不順利。唐玄宗不知道,在太子李亨的安排下,一場令他一生斷腸的兵變正在悄然來臨。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被稱爲盛唐的夢魘? 第6張

4、魂斷馬嵬坡

唐玄宗出逃隊伍在途徑馬嵬坡時,衆將士人困馬乏,沒有糧食,心中無比憤怒。禁衛軍認爲他們之所以遭此大難,根本原因都出在楊國忠兄妹身上。正逢此時二十多個吐蕃使者圍着楊國忠索要糧食,衆將士見此情景,大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聽到之後立即騎馬逃走,可是剛跑不遠就被亂軍砍死肢解。殺紅了眼的士兵又將戶部侍郎楊暄、韓國夫人、秦國夫人和魏方進一併殺死,出逃隊伍一片大亂,血腥異常。陳玄禮請求唐玄宗立即下令處死楊貴妃,安撫軍心,以防止動亂升級。萬般無奈之下,此時的唐玄宗已經身不由己,只好忍痛命高力士等人在佛堂中縊死楊貴妃。

5、何事秋風悲畫扇

此後,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北上靈武匯合朔方諸將,在靈武即位登基,是爲唐肅宗,奉玄宗爲太上皇。唐玄宗知道之後,頗爲無奈,只好下詔退位。後來長安收復,唐玄宗從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內。迴歸後的唐玄宗不問政事,日夜思念楊玉環。

宦官李輔國爲了得到唐肅宗的恩寵,將玄宗身邊的親信盡皆迫害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陳玄禮被強行罷黜官職,只剩下玄宗一人,形單影隻,無比淒涼。公元762年五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駕崩,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

唐玄宗,這位開創了大唐中興,開元盛世的大唐帝王,這位聰明一世的君主,晚年一着不慎滿盤皆輸,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讀來每每令人扼腕嘆息。

6、亂事告終

肅宗即位之後,郭子儀率軍聯合李光弼兵分兩路進軍河北,在常山會師,擊敗史思明叛軍,收復了河北失地。

安史之亂是如何發生的?爲什麼被稱爲盛唐的夢魘? 第7張

後來,反叛軍內部開始出現矛盾。安祿山之子安慶緒爲了保住自身太子之位,聯合安祿山隨從嚴莊、李豬兒,夜晚潛入安祿山帳中將安祿山殺死,隨後自立爲帝。安祿山死後,史思明在與李光弼的對戰中屢遭失利,最終投降。

不久後安慶緒被郭子儀大軍圍困,安慶緒請求史思明發兵增援。史思明不但不支援,反而設計誘殺安慶緒,自立爲帝。至此安史之亂叛軍中安祿山勢力算是被徹底消滅。

公元761年三月,史思明也遭遇了和安祿山一樣的下場,被兒子史朝義所殺,殺父的慘劇又一次因爲權利的爭奪而上演。自此,叛軍內部分崩離析,各自爲戰,唐軍趁此機會展開猛攻,捷報頻傳。

公元763年,史朝義部下李懷仙向唐軍獻出范陽投降。此時的史朝義無路可走,被迫在林中自縊而死,剩下的叛軍紛紛投降。至此,歷時七年零兩個月的安史之亂徹底結束。

04總結:

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的一次空前浩劫,強盛的大唐帝國由此衰敗。連年的戰爭使得百姓流離失所,大唐不復舊日的繁華,變得無比荒涼。

經此一役,中央集權不復存在,開啓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爲日後的五代十國,各國混戰埋下了隱患。《資治通鑑》記載:“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

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李唐王朝開啓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空前盛世,又經歷了混亂不堪的連年征戰。如今我們穿越歷史,夢迴大唐,留下的不僅僅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嘆惋,還有“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的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