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曹操有稱帝自立的心嗎?他爲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曹操有稱帝自立的心嗎?他爲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曹魏的奠基者。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多寫古直悲涼之句的曹孟德,如果沒有參與政治,沒有成爲魏王,那就是個名副其實的哲學家,滿腹經綸的文學家。

有人認爲他是梟雄,有人認爲他是個奸詐的小人,不過論才華,論膽識,漢末乃至三國的那些諸侯們,無一可與之相較者。只不過史書以及話本和小說向來是尊劉貶曹,才導致後人對曹操的印象一直不好。

曹操有稱帝自立的心嗎?他爲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一)、一改初心,不復少年模樣

在漢末有這麼一個青年,他家境殷實,又頗有俠義之風。雖不喜四書五經,但爲人機警,很擅長待人接物,爲人處世。而且,喜歡結交綠林豪傑,最重要的是心裏一直有着匡扶漢室的決心。

他夢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像筆下的管仲那樣"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此人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曹操。

1. 漢之忠臣,貨賣帝王家

小時候大家都覺得這個孩子有些紈絝,不能擔當大任。只有慧眼識珠的喬玄,一語道中天機"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在那個即將變天的年代裏,能夠扶正漢室之人,唯有曹操。

憑藉着家族勢力,曹操很快以孝廉身份入仕。在任期間,他盡職盡責,不像其他靠着關係或者金錢入仕的官員一樣,只顧着大肆斂財。他眼見着宦官當政,搞的朝堂烏煙瘴氣,弄的民不聊生,很是苦惱。後來當上了濟南相,任職期間,大敗黃巾軍,也有了自己的勢力。

當時有很多人找他,希望曹操能夠幫助自己擁立新君。但他都坦言拒絕,並駁斥這些人以上犯下,當株連九族。東漢引狼入室,董卓把持朝政,還廢了漢少帝,立了獻帝。與此同時,爲了一己私利竟然連東漢的帝都洛陽都一炬盡焚。

曹操以奮武將軍的身份加入到了討董聯盟當中,在那些諸侯之中,只有曹操和劉備是真的爲漢室着想。

曹操和目光短淺的袁紹兄弟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很看不慣這些人打着恢復漢室的旗號,各懷鬼胎的行爲。很快,大家就開始陷入混戰,曹操與其分道揚鑣。並且,在青州俘獲了二三十萬的黃巾軍,也成了一個頗具實力的軍閥。

曹操有稱帝自立的心嗎?他爲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第2張

2. 得荀令君,自此統一北方

荀彧有王佐之才,是大漢的死忠粉。他早年間跟着袁紹,不過很快就和曹操一樣,發現此人胸無大志,而且並不是真正扶正漢室之人。荀彧出生在世家大族,忠君愛國是印在他骨子裏的。他要選擇一個有膽識有魄力,而且和自己有相同志向的人。

經過深思熟慮,他把目標定在了曹操身上。因爲曹孟德在討伐董卓中,表現出了不凡的風采,也讓世人看到了此人日後必成大器。在曹公最難的時候,荀彧找到了他。曹操聽聞荀令君來投,高興的連鞋子都沒來得及穿,大呼"真乃吾之子房矣"。

有了荀彧的幫助,曹操可謂是如魚得水,混的風生水起,還在官渡之戰中大敗袁紹,自此問鼎中原。終究是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忠誠,而曹操低估了荀彧的氣節。曹操在穩定以後,還是學着東漢的王莽,主動要求加封九錫。

荀彧竭力勸阻,無濟於事。而曹操給了他個空盒子,意爲"盒中無果,請君自採(裁)"。不過曹操終其一生,也沒有篡漢自立,也沒有成爲王莽。那麼,曹操到底有沒有篡位野心?他的心裏究竟有沒有這種想法?可以肯定的說,沒有。

(二)、志同道合,操亦爲忠漢之臣

"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生食漢祿,死爲漢臣"。荀彧是後世公認的大漢最後一個忠臣。他有別於劉備等人,他們只會利用漢朝的名號,行利己之事。而荀彧選擇輔佐曹操,就是因爲在他身上看到了恢復漢室的希望。

這至少說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曹操的確是忠於漢室,雖然後來加封了九錫,但是他從未有過篡逆之心,

曹操有稱帝自立的心嗎?他爲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第3張

1. 理想青年,前期絕無二心

曹操早年間在東漢爲官,他對那個國家有着很深的感情。儘管靈帝屢次讓他失望,不過他還是想憑藉着自己的努力改變那個不公的世道。一直到董卓把持朝政,氣急敗壞的曹操,孤身刺董,散盡家財討董,就爲了給大漢討還個公道,難道這還不是忠臣嗎?

漢獻帝本來就是董卓私自行廢立之事,而擁立起來的。董卓敗亡以後,漢獻帝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根本沒有人搭理他。只有曹操能夠遵從荀彧的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好心收留了漢獻帝,讓他不至於在那堆廢墟之中餓死。

曹操想利用獻帝的名號,而獻帝是想有個安身立命之所。兩人不過是相互利用的關係,其他人所說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爲漢臣,實爲漢賊",不過是"吃不到葡萄而說葡萄酸"。一直到此,他的心裏還是嚮往漢室的。

2.夢想破滅,被現實打敗

曹操在不斷的攻佔撻伐之中,愈發覺得漢室根本沒有希望。而且,隨着地盤的擴張,他產生了更多的想法。不滿足於只當個大臣,他想稱王。

因爲他打江山,用的是自己的軍隊,也是自己的謀臣,漢家根本就沒有提供一點幫助,就那個虛名。更何況,在那個亂世之中,誰會聽從皇帝的號令。隨着勢力壯大,曹操愈發覺得不公平。

他早年間任職於皇帝帳下,那時候的漢朝就已經殘破不堪。根本沒有理由,再去苦心的維護他。所以,他要與漢朝區別開來。他久握大權,食髓知味,深知漢室已經無藥可救。

因此,他邁出了很大的一步,那就是學着王莽加封九錫。荀彧知道,倘若如此,曹家就有了自己的封地,自己的人口,他本人肯定是不會篡漢自立,他的子孫後代,那就未可知了。

所以,荀彧纔會百般阻難,最終以死明志,宣誓了他對大漢的忠誠。曹操其實比那些嘴上口口聲聲的說效忠大漢之人,要光明磊落的多。

而且在官渡大戰以後,曹操還將自己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獻帝。

曹操有稱帝自立的心嗎?他爲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第4張

(三)、至死不篡,當算守節之人

曹操並不是在乎虛名之人,他到去世的那一天,都沒有逼迫獻帝禪讓。在他的心裏,自己還是漢臣,不論什麼時候都是。因爲他出生在漢朝,也得過其恩惠,不能成爲背叛之人。兒孫自有兒孫福,至於自己去世以後的事情,那就另當別論了。

1. 縱使天下勸立,也堅決不順應

袁術早年間就得到了一枚傳國玉璽,就敢擅自稱帝,最後淪爲了衆矢之的,大家紛紛撻伐的對象。曹操晚年間態勢要遠比袁術當年好很多,而且東吳的孫權還上表稱臣。《魏略》"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

孫權提出讓曹操順應天命,趕緊稱帝,而曹操卻說,孫權這是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炙烤。他周圍的大臣們,也都紛紛上奏,請求曹操自立。"殿下應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漢,羣生注望,遐邇怨嘆"。

曹操仍然對此無動於衷。那時候他已經臨近遲暮,又俘獲了東吳的支持,局勢也已經很明朗了,但是曹操始終沒有篡位。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卑待下時",如果說早年間是因爲諸侯紛爭,天下不明,他還想利用獻帝的名號去做事,那麼到了晚年,天平已經向曹魏靠攏了,如果他有不臣之心,早就宣佈廢了漢獻帝,或者讓他禪位了。所以說,曹操一直沒有篡位謀逆的野心。

曹操有稱帝自立的心嗎?他爲什麼沒有這麼做呢? 第5張

2. 成就曹丕,也是成就自己

自己眼看着就要離開人世,若此時稱帝,朝中的老臣們就會一直按部就班下去。到了曹丕繼位的時候,威望不夠,根本壓制不住他們。又該當如何分封自己的部下,在朝堂上站穩腳跟。而且,曹丕並沒有什麼功績,他只有靠着稱帝,來震懾天下。

曹操根本不需要稱帝,他就已經是皇帝了。雖未皇帝之名,但行使的都是皇帝的權力。如果晚年再來那麼一出,當不了幾天不說,還有可能會揹負千古罵名。如此一來,得不償失。曹丕稱帝,可以名正言順的進行一番洗牌,而後安插自己的心腹,穩固統治。

而且,曹操也認爲時機並不是很成熟。更何況,勸他稱帝的建議,是來自老對手孫權。天下剛有平定之意,如若稱帝,便很可能會淪爲衆矢之的。不如等到後世子孫,把基礎打的牢固一些,再廢漢自立。

更何況,曹操一直是以漢臣自居,他雖然不在乎自己的名聲,但畢竟對其有着很深的感情。實在是不忍心親手將其推翻。

結語:

"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總而言之,曹操絕無稱帝自立之心。後世一直對其評價不佳,就是因爲很多人都是先接觸的小說或者話本,自然會先入爲主的認爲曹操就是個奸詐無比的小人。

但曹操絕對是東漢末年排在第一位的英雄。他有勇有謀,而且才華過人。時過境遷,他的那些膾炙人口詩篇仍然爲後世所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