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西夏能抗衡北宋140多年,原因是什麼?

西夏能抗衡北宋140多年,原因是什麼?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夏能抗衡北宋140多年,原因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宋太宗失去了統一夏州的千載良機

881年,党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因爲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被賜姓爲李,冊封爲定難軍節度使,治夏州,統轄夏、綏(綏德)、銀(榆林)、宥(靖邊)、靜(米脂)五州地區,從此西夏割據政權的基礎就已經奠定了。五代時期,夏州總是以“俯首稱臣”來換取自己獨立的狀態,從而得以延續。960年,北宋建立,夏州李氏也照例稱臣。

997年,宋太宗去世,宋真宗即位。宋真宗認爲李繼遷割據已經成爲事實,無法改變,於是冊封其爲定難軍節度使,享有五州之地。而李繼遷則野心膨脹,企圖入主中原。他制定了“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然後長驅南牧”的戰略方針,四處擴張,積蓄力量。

西夏能抗衡北宋140多年,原因是什麼?

李元昊像

隨後,北宋立即對西北軍事佈局做了大調整,一是在採取韓琦提出的放棄被動防守,轉爲主動進攻的方針;二是調整人員,范仲淹被調任爲延州知州。范仲淹對延州軍制進行了調整,他將管轄內的18000多軍隊分爲六部分,分別由六大將領進行訓練,這實際上就是後來王安石“將兵法”的前身。西夏得到范仲淹調到延州,就轉而進攻他處。西夏人說:“無以延州爲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兵甲,不比大範(雍)老子可欺也”。

1044年,遼國準備進攻西夏。李元昊爲了避免兩面受敵,於是和北宋達成了和平協議:北宋冊封李元昊爲夏國主,並每年輸送西夏絹10萬匹、銀五萬兩、茶兩萬斤。西夏則表示稱臣。就這樣,宋夏戰爭的第二階段結束。如果北宋能夠看到國際形勢,和遼國一起進攻西夏,那麼結果就不是這樣子了。

三,熙寧變法,滅西夏就差一口氣

宋神宗和王安石爲增加國家實力,推行了“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軍器監法”等。爲了消滅西夏,宋神宗採取了王韶的《平戎策》。王韶提出:“西夏可取。欲取西夏,當先復河湟,則夏人有腹背受敵之憂”。隨後,王韶被調遣到了河西,負責開發河湟地區。

王韶到達河湟後,推行“市易法”,籌集到了軍費;又對青海的青唐俞龍珂部進行了勸降,俞龍珂率部衆十二萬人歸附。王韶又不斷進攻其他吐蕃部落,擴大了北宋的控制範圍。在穩定了局勢後,王韶對西夏發動了進攻,收復了河州、宕州、岷州、疊州、洮州等地,史稱“軍行一千八百里,收復五州,拓地二千里。”宋朝也在增加的面積上設置了熙和路。如果繼續按照這個趨勢下去,西夏必亡。

西夏能抗衡北宋140多年,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結語

總結起來,北宋和西夏對峙了145年,出現了“三戰三和”的波折。在三次戰爭中,北宋都有滅西夏的機會,然而北宋最終還是選擇了和平。和平,有利於西北的安定,有利於經濟的恢復,但是卻更有利於西夏獲得喘息之機。西夏是小國,經不起持久戰的消耗,如果北宋能夠一直消耗西夏,那麼西夏必亡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