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劉備唯一看走眼的謀士,此人究竟是誰?

劉備唯一看走眼的謀士,此人究竟是誰?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唯一看走眼的謀士,此人究竟是誰?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多數人都對《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人物有所誤解,在大是大非面前認爲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不是忠臣良將所爲,喜愛劉備的溫和仁義,殊不知歷史的進程從不會因爲一個人的意志而轉移,感覺劉備的蜀國被滅亡只是“天要亡蜀”。

可是縱觀歷史就會發現曹魏政權上的能人將才是三國的真實寫照,其中有一人,他棄劉備而擇曹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認爲劉備並不是一個良主,畢竟三國是一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亂世之人的生存法則是“良禽折木而棲”,忠與不忠對於亂世求生存的人而言顯得有點多餘。

劉備唯一看走眼的謀士,此人究竟是誰?

一、出生名門望族難掩亂世才氣

三國時期亂世英豪輩出,最出名的莫過於劉備與曹操的天下之爭,曹操是亂世之奸雄,而劉備卻一心復辟漢室王朝,這注定是一對宿命的仇敵。雖然劉備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但是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儘管有諸葛亮、關羽、張飛這樣的忠臣謀士輔助,可依舊不能逃過蜀國滅亡的悲劇,這主要還是劉備自身的性格缺憾導致,畢竟羣雄逐鹿的亂世可不敢有任何婦人之仁。

1、徐州勸說無果投身曹操

劉備與陳羣之間的關係是因爲自己的父親,公元193年,曹操攻打徐州,劉備應邀前往徐州增援,隨後留在徐州與陳紀重逢,那時陳紀的兒子陳羣也在徐州,陳紀就讓陳羣去拜見劉備,劉備是惜才之人,初識便覺得陳羣才華橫溢,便非常看好這個年輕人。

由於老家豫州處於戰亂之中,劉備被舉薦成爲了豫州刺史,劉備便將陳羣帶着身邊成爲幕僚,成爲別駕從事。後來陶謙準備將徐州讓給劉備,劉備欣喜若狂的準備接受,預備把徐州作爲自己建功立業的大本營,此時的陳羣卻建議劉備不要去徐州,繼續留在豫州穩紮穩打。

但是劉備這一次卻並沒有聽從陳羣的建議,而是執意前往徐州,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敗走徐州。其實從這個故事本身來說,劉備執意要獲取徐州,是出於自身的考量。

此前劉備兩讓徐州,最後一次陶謙病重前再請劉備前來接任,第三次將徐州讓給劉備,這一次劉備推脫說:“可讓您的二位公子接班”可陶謙千叮嚀萬囑咐,不能讓他的兒子參與徐州的重大決策,最終陶謙病逝,劉備接管了徐州。

劉備認爲此前的三讓徐州已經在他在徐州留下了一個好名聲,徐州的許多豪門士族大家都會擁戴他,他在徐州既然有人擁護,必然不會缺少錢財,處於亂世之中的劉備既需要人才更需要財力,所以他執意接任徐州。

相比豫州,陳羣分析了他留在豫州的機會和發展可能,認爲豫州可以作爲自己創業的基礎,最重要的是可以暫時穩住腳跟,不與其他多方勢力周旋,待自己發展壯大後可以成就一方霸業。

《三國志·陳羣傳》載,陳羣勸阻劉備說:現在,袁術還很強大,如果將軍您去徐州,一定會和袁術起衝突。如果呂布在後面偷襲將軍,將軍雖然得到徐州,也很難保得住。

事實正如陳羣而言,劉備在對付袁術時,呂布背後插刀,劉備敗走徐州。這是陳羣第一次爲劉備獻計,也是唯一一次,因爲最後陳羣投靠曹操,且做到了三公之列,輔佐曹魏三代政權,可見此人的才能堪比諸葛孔明。

2、曾入呂布麾下卻得到曹操重用

陳羣並沒有跟隨劉備前往徐州,而是離開劉備進入呂布的麾下,這在戰亂紛飛的三國來說並沒有什麼錯,選擇良主也是當世謀士的一個重要決策,更何況出生潁川世家陳氏的陳羣呢?

陳氏家族是潁川的名門望族,其祖祖輩輩裏也曾是混跡京圈的官僚人士,是典型的士大夫階層。陳羣出生在如此豪橫的家族之中,無論是家風還是才氣都會受到強烈的薰陶,年少之時便飽讀詩書,學富五車,是公認的青年才俊。

況且當時的陳氏家族根基在豫州,陳羣勸說劉備繼續留在豫州也不是不無道理,畢竟有潁川陳氏這樣的士族大家支持他,他也可以在豫州獲得呼風喚雨的地位,只是劉備一步走錯,步步走錯,接任徐州最後敗走徐州。

陳羣在劉備身邊受挫之後便投奔呂布麾下,不過從歷史上衆人對呂布的描述來看,他除了勇猛且善於管理軍隊以外,並不見得此人是一個可以一統天下的領導者,身處亂世的諸侯除了需要英雄氣概以外,更需要曹操、劉備那樣的帥才,因此呂布最後成爲了一名亂世英雄,既然是英雄終究會有落幕的那一天。

建安三年,即公元198年,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呂布,下邳之戰由此展開。經過這場戰爭,曹操打敗呂布,控制了呂布的所轄範圍,而此時的陳羣也在敗軍之地。

曹操無論如何算不上英雄,但是作爲一名亂世的奸雄,他獨一無二,他愛才、惜才,禮賢下士,做事果斷,並不像劉備那樣優柔寡斷,對於陳羣的才華,他早有耳聞,所以他對待陳羣是親自出營謁見陳羣,以禮相待,並任命其爲司空。

陳羣因爲曹操的禮賢下士的舉措,而選擇加入曹營,說明陳羣與曹操一見如故,後代的史書都對陳羣的這種行爲判定爲投榮叛主,可是呂布被曹操打敗並不是陳羣的錯,何來的投榮,最重要的是陳羣只是成爲了呂布營帳下的一名小官,在呂布死前並沒有與曹操溝通,何來背叛。陳羣只是重新選擇了一個陣營加入,並且這個陣營纔是真正成就自己才華的地方。

二、輔佐曹魏三代君主 功績顯赫

如果把曹操放在現代,看成是一個創業型的大公司,司馬懿是CEO,而陳羣就是HR總經理,那時的曹操爲擴大自己的勢力,迫切需要廣納賢才,在這方面陳羣的才能顯得尤爲重要。

1、九品中正制 士族興起

歷史上最出名的人才選拔制度是科舉制,它曾很長一段時間成爲封建王朝的人才選拔制度,其實在此之前,陳羣開創的九品中正制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之法,是建立於魏晉時期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

在九品中正制之前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和“徵辟”,這種人才制度讓基層官員形成了腐敗的風氣,並未選舉出真正意義上的人才,缺少公平公正的選舉制度。因此東漢末年有民謠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行,父別居”,這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其實早年間九品中正制就有雛形,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指把人才分爲九個品級,這一制度最早成於建安年間,曹操成爲漢廷丞相,當時軍中選將用人,直接採用本地人互相推薦的制度,隨後北方統一,九品中正制的正式出臺。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魏王位,更改年號,爲了爭取士族門閥的支持,曹丕開始改革中央及地方的選舉制度,他任命陳羣爲吏部尚書,陳羣以舊制不能盡選人才爲由,把原存於曹氏軍中的九品制度移植了過來。

爲使朝中人士都能接受,他選用本地的賢能之人主持當地人事檔案的調查整理工作,並給這種職務賦以“中正”的名稱。至此,“九品中正制”全面成形並以正式的選舉制度登上舞臺。不過這個制度真正的問題是舉薦人在舉薦人才時容易摻入個人感情,隨着士族門閥對政治話語權的全方位壟斷,在人才的選舉過程中,着重門第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這種制度只是迴應了時代的需求,那時的曹丕既需要士族門閥的支持,籠絡他們是成爲自己的政治骨幹,以此來遏制曹氏宗族的勢力,所以這種制度帶起了一個新的階層——士族,這爲兩晉時期的政治禍亂埋下了伏筆。

2、託孤大臣 恪盡職守輔佐曹睿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按照曹丕這位皇帝的臨終安排,陳羣和司馬懿、曹真、曹休四人成爲託孤大臣,從而輔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曹叡即位後,陳羣被冊封爲司空。因此,位列三公之一陳羣,與另外一位託孤大臣司馬懿並駕齊驅。

曹睿時期當政時期,陳羣依舊恪盡職守,總是勸說曹睿不應該只圖奢靡享樂的生活。公元235年,曹睿大興土木,徵發百姓服徭役大修宮殿,導致名不聊生。陳羣幾次上奏勸諫曹睿必須以天下民生爲重任。236年12月,陳羣病死,諡靖侯。其子陳泰嗣任,陳泰是曹魏重要將領,曾領兵抵抗姜維發動的北伐戰爭。陳氏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歷任高官,成爲大士族——潁川陳氏。

3、開國元帥 士族大家之後出陳毅

我國著名的戰略軍事家、政治家陳毅就是這個家族的後人。陳毅是開國元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戎馬一生,功勳卓著,爲爭取人民解放的革命事業和新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傾盡畢生心血;時候一到,一切都要徹底地報銷!他用無私無畏的凜然正氣書寫一代儒將的革命風範。

結語:

縱然歷史從來都是時勢造英雄,不過英雄從來都是推動時代發展的主力,陳羣是劉備痛失的一個人才之一,這也註定了蜀國的政權必然也會在諸葛亮的離去之後走向衰敗,畢竟打江山的人和守江山的人不是一個人。陳羣很顯然看到了劉備骨子裏的性格,他並不是自己能輔佐之人,事實亦是如此,所以現在的人在選擇老闆這個問題上也要慎重考慮,士爲知己者死,謀爲知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