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明朝時期的大臣敢懟皇帝 清朝大臣爲何對皇帝唯唯諾諾

明朝時期的大臣敢懟皇帝 清朝大臣爲何對皇帝唯唯諾諾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清大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爲什麼明代大臣敢“懟”皇帝,而清代大臣只能做“下跪奴才”?

在大清當官,那可真是“難死寶寶”了。上朝你得跪着,如果閉口不言,皇帝說你“心懷不軌”,如果仗義執言,皇帝說你“如此大不敬,按律當斬”。你這個月的工資,可能就是最後的喪葬費了。

在明代就不一樣了,大臣可以和皇帝促膝聊天,上朝也不用跪着,看皇帝不爽了,還可以把皇帝“懟”一頓,下了朝再發個朋友圈炫耀一下:“今天我又懟皇帝老兒了,看着他的臉憋得像拉不出粑粑的樣子,我就很開心”。

在電視劇《山河月明》中,李善長可以坐在朱元璋對面,倆人像老哥倆一樣聊天,聊得不愉快了,李善長還敢罵朱元璋是“獨夫”。

但是,在清宮劇中,你看那些個大臣,哪一個不是跪着和皇帝說話,連最基本的“座位”還需要皇帝“賜”,就算皇帝“賜座了”,誰敢真坐,還不是戰戰兢兢的坐半個屁股,皇帝臉色稍微一變,立馬像彈簧發射一樣,從座位上跳下來,然後跪倒在地。

爲什麼,明代的大臣們可以如此“奔放”,而清代的大臣只能做“下跪奴才”?這其實是由兩個朝代不同的“基本盤”所決定的。

通俗點說,就是你要明白,明代和清代,他們分別是靠誰來治理天下。

明朝時期的大臣敢懟皇帝 清朝大臣爲何對皇帝唯唯諾諾

明代靠的是什麼?朱元璋時代,靠的是自己起兵時期的老哥們,俗稱“勳貴集團”,朱棣時代,靠的是“靖難功臣”,朱棣之後,靠的是“文官集團”。

清代靠的是什麼?是“八旗貴族集團”,這是一股類似於東晉門閥士族的政治勢力,終大清一朝,八旗貴族壟斷了最高權力中樞,他們不需要人才,只需要順民。

明代與“文官集團”的關係,是“戰略合作”,皇帝100%控股,但是,會給文官集團一點投票表決權,所以,明代的大臣敢和皇帝拍桌子說:“這個項目,我看不靠譜”。

清代與“八旗貴族”的關係,是“老闆與打工人”,沒有什麼股份,沒有什麼表決,整個大清都是愛新覺羅家的,個體戶,老闆一個人說了算,打工人,要麼996,要麼007。

至於漢人大臣,那就是“臨時工”,專門背鍋用的,別指望啥過年福利了,能順利發下工資就不錯了。

下面我們分開來說一下。

明代:皇帝與士大夫共存

明代,沿襲的是宋代的風格,文人士大夫擁有極高的話語權。

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得到不少文人謀士的幫助,因此,非常善待這些士大夫。明代建立後,朱元璋封了六個“公爵”,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文臣李善長。

因爲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們,李善長多少有點居功自傲的,創業元老嘛,即便沒有股份,資歷和威望是有的,因此,李善長敢於和朱元璋硬剛一下。

在電視劇《山河月明》中,朱元璋說了一句話:“朕是和天下老百姓共天下”。這句話說的是視死如歸,從道理上講無懈可擊,而且還頗有點現代主義特色。

但是,朱元璋忽略了一個殘酷的事實,“老百姓”是誰,他們是一個個老實巴交的莊稼漢,他們最樸實的願望就是能有自己的土地,而不關心誰當皇帝,但是,“士大夫”卻是一個能爲朱元璋排憂解難的得力助手。

因此,皇權與士大夫的結合,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朱元璋是開國君主,他不按規矩出牌,直接取消了丞相,皇權,政權一肩挑。因此,在朱元璋時代的明代,士大夫們還不是那麼的囂張。

朱棣沒有他老爹那麼旺盛的精力,他一個人頂不住,又把丞相給請了回來,逐步形成了明代的“內閣”。從此以後,“皇權”和“政權”就實現了分離。

明朝時期的大臣敢懟皇帝 清朝大臣爲何對皇帝唯唯諾諾 第2張

別看明代的皇帝們都不務正業,有煉仙丹的,有玩蛐蛐的,有幹木匠的,但是,明代的行政體系卻非常的高效。

無論是朝廷大事,地方小事,人事調動都會彙總到內閣那裏,內閣會開會討論出來一個結果,然後“起草一份文件”,把這個文件上報給皇帝,這個過程叫作“票擬”。

“文件”到了皇帝這裏,也不用皇帝操心,因爲他身邊有一個專門的機構,幫他處理這些事情,這個機構叫“司禮監”,全部由太監組成,而且是太監中最有權力的一個部門。

司禮監有“秉筆太監”和“掌印太監”,秉筆太監負責對這個文件進行批覆,同意還是不同意,在文件上寫下意見,如果同意,那麼就交給掌印太監來蓋章,下發下去。

文件下發下去後,會給對口的部門去執行,如果是人事調動,那就給吏部,如果是工程建設,那就給工部,如果是財務開支,那就給戶部。

在六部之中,還有一個崗位叫“給事中”,這個人負責對內閣發下來的文件進行審覈,如果發現有違規操作,給事中是有權進行彈劾的。

在這個大框架之下,內閣,司禮監,給事中,三方互相配合,互相監督,形成了一套相互制衡的機制。

士大夫們這麼能幹,皇帝自然就當起了“甩手掌櫃”。

對於文人們的勸諫也好,頂撞也好,明代皇帝都看很淡,原因只有一個,你蹦躂得再歡,到最後還不是你幹活,反正你們也掀不起什麼大浪。

當然,士大夫們再強勢,他們也大不過“皇權”,明代的皇帝們看似很弱,其實哪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老闆畢竟是老闆,CEO再牛,也是老闆任命的。

比如嘉靖皇帝時期的“大禮議事件”。

嘉靖的皇位,不是來自於他老爸,而是來自於他的堂哥正德皇帝。正德皇帝因爲沒有兒子,所以,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讓“興獻王”朱厚熜來繼承皇位,就是後來的嘉靖。

朱厚熜不是皇子,他要繼位,首先就得解決身份的問題,這個好辦,歷史上有很多的先例,把他過繼給明孝宗,這樣,他和正德皇帝的關係,就從“堂兄弟”變成了“親兄弟”。

嘉靖是個孝子,當了皇帝以後非要追封他的親爹爲皇帝,這下以內閣首輔楊廷和爲首的士大夫們不幹了,你這是不按規矩出牌了,按照“遊戲規則”,你已經過繼給了明孝宗,那麼你的親爹就成了你的“叔叔”,怎麼能稱皇帝呢?

嘉靖一開始還很溫和,士大夫們就來勁兒了,這個來勸諫,那個來勸諫,最後嘉靖生氣了,開始口頭批評,扣工資,免職等處理。

相持了3年,最後士大夫們妥協了,嘉靖獲得了勝利,在正式爲嘉靖親爹立廟的那一天,士大夫們做了最後的爭取,跪在廟外嚎嚎大哭,嘉靖一生氣逮捕了143人。

明代的士大夫們敢這麼和皇帝對着幹,根本原因就在於皇帝需要他們幹活。

明朝時期的大臣敢懟皇帝 清朝大臣爲何對皇帝唯唯諾諾 第3張

一個能幹的員工,纔有發牢騷的資格,一個沒有任何業績的員工,只能躲在角落裏瑟瑟發抖。

明代的皇帝,看似昏庸,其實他們很聰明,他們是真正的“老闆”,充分放手讓士大夫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而且他們縱容“黨爭”,讓不同派系的士大夫之間,相互爭鬥,這是領導用人的最高境界。

而且,明代的皇帝,也不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人,把他們逼急了,他們會拿出大殺器“廷杖”。

這是朱元璋定下的一個規矩,文人們不能殺,但是能打,誰要是蹦得歡,皇帝就可以打他的屁股,而且就在開會的地方,當着衆人的面打。

別看是打屁股,身體柔弱,被當場打死的也不在少數。

“直言勸諫”,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們的“精神脊樑”,這是他們存在的價值,是他們存在的榮耀,如果能因爲勸諫而死,他們會千古留名。

因此,即便是被“廷杖”,即便有可能會被打死,也擋不住他們給皇帝提意見,甚至發展到後來,有的御史會雞蛋裏挑骨頭,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爲了槓而槓”,反正越“槓”越出名。

清代:皇權獨裁的巔峯

清代,是滿人的江山。

在中原人眼裏,滿人就是東北的“韃虜”,一羣未開化的人,和中原不是一個祖宗,不是一個文明,不是一個世界。

但是,就是這麼尷尬,大明亡了,滿人撿了漏,入主了中原,一羣飽讀詩書的士大夫,要接受一羣“韃虜”的統治。

士大夫們不甘心啊,他們發動民衆起來反抗。

對於滿人來說,他們是自卑的,以區區一個女真部落,居然佔據了中原大好河山,對於士大夫們發動的反抗,他們是恐懼的,害怕的,他們也瞭解,文人的筆,可以殺人於無形。

於是,滿人在中原進行了殘酷的鎮壓,“揚州三日”,“嘉定屠城”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明朝時期的大臣敢懟皇帝 清朝大臣爲何對皇帝唯唯諾諾 第4張

緊接着,滿人又要求漢人“剃髮易服”,穿滿人的衣服,留滿人的髮型,有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說法。

那個年代,剃頭匠是最牛的職業,挑個剃頭挑子,看見誰留頭髮,就拉過來剃了,誰不剃,直接就可以把腦袋給砍了,拿到官府去換銀子。

這些剃頭匠,全部都是由滿洲八旗中的士兵,挑選出來。

滿人這麼做,就是要無情地摧毀士大夫們的“精神脊樑”,摧毀他們的信念,摧毀他們的身體,把他們完全改造成大清的順民。

身體雖然歸順了大清,但是文人們的心,還是對前朝有所留戀的。不能參與朝政,他們就把自己的思想寫出來,用一支筆作爲自己的武器。

到了康雍乾三朝,滿人又發起了“文字獄”,但凡有任何的反清思想,哪怕是不相關的一個字,都可以給你定罪,株連九族。

通過文字獄,文人士大夫們徹底閉嘴了,身體上不敢有行動,思想上不敢有想法,筆下不敢有妄言,他們,成了一個沒有靈魂,只會寫八股文的“軀殼文人”。

有人可能會問:“爲什麼大清就不需要士大夫了,那他們靠什麼治理國家”。

大清和明代有一點不同。

明代,是朱元璋的個人創業史,朱元璋一個人,就是大明的靈魂,因此,他需要士大夫集團來輔助。

大清,是女真人的團隊創業史,滿洲八旗,是大清國的創業團隊,因此,大清入關,是帶着一個成熟的團隊進來的。

但是,這個團隊的水平實在是有限,比“有限公司”還有限,生生地把我中華文明,這麼一個“超級大盤上市公司”給拉低成了“鄉鎮企業”。

鄉鎮企業,要什麼人才,要什麼管理,七大姑八大姨,一起走起。在大清,“滿洲八旗”就是他們的七大姑八大姨。

中國自從秦漢以後,就一直致力於打破“貴族集團”對國家的影響力,雖然在魏晉時期,門閥政治復燃,但是,自從隋唐以後,貴族集團,就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伴隨着科舉制的誕生,文人,正式成爲國家的脊樑。

但是,滿人的入關,再次把“貴族集團”統治,這種老古董給拿了出來。

在大清代,滿人是天生的貴族,別說那些王爺,就是普通的滿人,也是高人一等。他們享受着大清國的圈養,享受着世襲的爵位,壟斷着朝廷的大權。

在咸豐皇帝之前,是滿人的狂歡時代,他們把漢人死死地踩在腳下,然後一代又一代的把他們馴化成滿人的奴才。

明朝時期的大臣敢懟皇帝 清朝大臣爲何對皇帝唯唯諾諾 第5張

咸豐當了皇帝以後,這個世界發生了變化,外國人打進來了,要通商,要傳教,弄的滿人是一頭霧水,太平天國起義了,佔領了大半個中國,與大清國分庭抗禮,弄的滿人是焦頭爛額。

這個時候,滿人想起了漢人士大夫,開始重用他們,讓他們在地方上辦團練,給他們自主權,軍事權,甚至是財政權,讓他們幫忙消滅太平天國。

這個時候,原本是漢人士大夫站起來的最好機會,惋惜,100多年的摧殘,他們的脊樑早已被打碎,他們只有一身皮囊,而沒有挺直的脊樑和靈魂,甘願爲大清服務。

到了慈禧時代,大清這條大船開始千瘡百孔,中原文人士大夫們纔開始覺醒,於是,出現了“東南互保”,李鴻章聯合南方督撫們,拒絕出兵爲慈禧提供保護,最終慈禧跑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慈禧回來後,追究李鴻章等人的責任了嗎?沒有。爲什麼?因爲滿人貴族不中用了,她需要漢人士大夫們爲她幹活。

在孫中山的不斷奔走呼喚下,在世界潮流的涌動下,大清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中華文人再次站了起來。

在中華文明2000多年的歷史中,文人集團,一直是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他們不但左右着國家的興衰,更參與了歷史的創造。

只是在清代前期,在王朝更替的100年中,他們遇到了嚴重的挫折,甚至是毀滅式的打擊。

但是,精神可以摧殘,文化不會斷流,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之後,他們終於迎來了覺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