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趙匡胤駕崩前明明有自己的兒子 皇位最後爲何落到自己的弟弟身上

趙匡胤駕崩前明明有自己的兒子 皇位最後爲何落到自己的弟弟身上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趙匡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趙匡胤50歲駕崩,他有兒子,爲何要傳位於其弟趙光義?

公元976年,北宋開國之君趙匡胤突然駕崩在萬歲殿中。彼時的他剛剛50歲,遠沒到“壽終正寢”的年齡。前一天晚上,他還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兄弟兩一場宿醉,之後共宿於宮中。

趙匡胤駕崩前明明有自己的兒子 皇位最後爲何落到自己的弟弟身上

可誰能想到,第二天他竟然就這麼離奇的死了。

死者已矣,接下來最重要的事當然是讓繼承人來承繼大統了。封建社會的皇位傳承,向來是父死子繼。趙匡胤共有四子:長子趙德秀、次子趙德昭、三子趙德林、四子趙德芳。

長子、三子早早亡故,按理說新君當在26歲的次子趙德昭及18歲的四子趙德芳中產生。在這裏我爲什麼要強調他兩的年齡?因爲他們已然成年,都可以擔當大任了。如若還是孩童稚子,則可另當別論。

但結果卻出乎意料。趙匡胤並沒有按照傳統,將皇位傳給兩個已成年的兒子中其中一位,而是將皇權交給了他弟弟,也就是在他駕崩前一位陪他大醉一場的趙光義。

趙匡胤爲什麼這樣做?難道是趙光義陪他喝高興了,所以決定送趙光義一座江山。如果趙匡胤真有這麼草率,他恐怕當不了開國皇帝。

那麼真相究竟如何?

首先、是杜太后遺命:兄終弟繼

建隆二年,趙匡胤生母杜太后患病在牀。作爲人君,趙匡胤自然要做天下孝子之典範,於是親自服侍太后用藥進食,從不不離左右。可孝順並不能包治百病,杜太后的病情仍在一日日加重。

杜太后心如明鏡,瞭解自己時日無多了,便召來宰相趙普來聽取遺命。等到趙普到了,杜太后便問趙匡胤:“你瞭解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

趙匡胤正處在悲泣中一時不知如何回答,等到杜太后問第二遍時,他才說道:“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

父母積德就能做皇帝?杜太后雖然活不長了,但她沒糊塗,這點奉承的話能聽不出來嗎?

趙匡胤駕崩前明明有自己的兒子 皇位最後爲何落到自己的弟弟身上 第2張

她正色說道:“不對,你能得天下,是由於周世宗讓小孩子主宰天下的原因!如果周氏有年長德高的皇帝,天下難道會成爲你的嗎?你去世後應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天下太大,頭緒太多,如能立長者爲君,纔是國家的福氣!”

杜太后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是讓趙匡胤百年後不可將皇位傳給兒子,得傳給一起打江山的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內心究竟情不情願我們不得而知,但母后臨終遺命是絕不可違背的,當即叩頭悲泣說:“我不敢不聽你的教導。”等於同意此事。

太后又叮囑趙普:“你一起記住我的話,斷不可違背。”

趙普於牀前寫成誓書,普於紙尾寫‘臣普書’。藏在金匱,命謹慎小心的宮人掌管。這便是歷史上的金匱之盟。

其次、趙光義羽翼豐滿,若立子爲弟,天下定難太平

趙光義可不是靠母親“遺命”撿漏成爲皇帝的平庸之人。據《宋史》記載,他從小就卓爾不羣,跟小孩子一起戲耍時,大家都害怕地服從他。

從小便是“孩子王”長大後更不得了。鼻樑高聳,隱隱有真龍之象,且面相莊重威嚴。旁人一看就不看小視了他,瞭解他將來會成爲大人物。

趙匡胤駕崩前明明有自己的兒子 皇位最後爲何落到自己的弟弟身上 第3張

並且天性喜歡學習,所以他父親統兵淮南,攻破州縣時,對於財物分文不取,只是搜求古書給他,還經常對他告誡、勉勵。趙光義因此學問精深,成爲哥哥的左膀右臂。

趙匡胤建立宋代,任命他爲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州、潞州時,趙光義以大內點檢的身份留守東京,不久便領任泰寧軍節度使。

等到趙匡胤親征李重進時,趙光義爲大內都部署,加給同平章事,行使開封尹的職權,又加官兼中書令。

趙匡胤親征太原時,趙光義改爲東都留守,另外賜給他府第,門前可列儀仗,封爲晉王,位次排在宰相之上。

能夠位極人臣之巔,趙光義可不是靠着關係。而哥哥能如此器重、提拔他,正是源於他出色的能力、手段。包括趙匡胤能做皇帝平天下,趙光義都居功至偉。

趙匡胤駕崩前明明有自己的兒子 皇位最後爲何落到自己的弟弟身上 第4張

在趙匡胤心中,這個弟弟確實是治國之大才,所以他纔會陌許趙光義一步步營建自己的勢力。

可等到趙光義羽翼豐滿之時,趙匡胤卻已是有苦難言,悔之晚矣了。自己在位,趙光義便是聯合了朝野上下所有大臣,也斷不敢有二心。可自己要是不在了讓兒子繼位,如果趙光義有想法,後人哪裏是他的對手?

從這點看,趙匡胤傳位給弟弟乃是無可奈何之舉。但從歷史的浩浩大潮來看,讓趙光義當皇帝,趙匡胤並沒有選錯人。

首先趙光義確立了宋代文治的基調,而這一基調直接影響了宋代後續的300年。

趙匡胤駕崩前明明有自己的兒子 皇位最後爲何落到自己的弟弟身上 第5張

趙光義登基之初,便採取很多招攬人才的措施,擴大了科舉考試的招生人數,讓更多的能人才能有機會國效力。同時,還設立審官院等機構,加強對官員的考覈,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當政的政治生態。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爲宋代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使宋代逐漸成爲了中國歷史上文治最繁榮的一個時期。

其次在政治制度上,趙光義制定了路官制度,把全國分成十幾個路,分設安撫司(負責兵民之政)、轉運司(負責財政)、常平司(救濟)等,稱其長官爲"使"。這個制度把以前由藩鎮掌握的權力分散,大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在軍事上,親征太原,消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雖未收復燕雲十六州,但也算完成基本統一。

在位二十一年,惋惜是勵精圖治,對宋代有功而無故。即便稱不上聖君,但“英主”當之無愧,絕對對得起傳位給他的哥哥趙匡胤。如果不是受“燭光斧影”疑案的影響,他的歷史評價應當更高。

結語

趙匡胤之所以沒將皇位傳給兒子,有兩點原因。

其一是母親杜太后吸取了前朝幼君當政導致亡國的教訓,遺命他傳位給跟他年紀一般大的弟弟;

其次是趙光義已經培養起了屬於他的政治勢力,如果讓兒子繼位,是決計沒法跟他扳手腕的。

趙匡胤駕崩前明明有自己的兒子 皇位最後爲何落到自己的弟弟身上 第6張

但趙光義當皇帝后,可沒把皇位再傳給兄弟了,他百年之後安排自己後人繼承。皇位歸屬至此在光義一脈延續,本該代代傳承皇位的趙匡胤後人反而就此沉寂。直到宋高宗時,才發生了變化。

身爲光義一脈的高宗,卻是個念舊感恩之人,在決定由誰繼承皇位時,他考慮道:“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卻不得享有,時運艱難,流落可憫。朕如果不效法仁宗,爲天下計謀,拿什麼來告慰祖宗在天之靈呢。”於是決定立趙匡胤後人爲太子。

至此,宋江山重新回到了趙匡胤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