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在真實的歷史上,東吳將領太史慈是死在張遼的手下嗎?

在真實的歷史上,東吳將領太史慈是死在張遼的手下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演義中太史慈死在張遼手下,在現實中他們真有交集嗎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演義》的作者尊劉抑曹的傾向過於明顯,以至於整部書前有劉關張創業,後有諸葛亮北伐,除此之外,其他的事蹟大多一帶而過。至於說曹操陣營中的人物,尚有關羽的兩個朋友張遼、徐晃得到作者的首肯。可是東吳的那些所謂“江表虎臣”,作者借關羽的話來評價,那就是一羣鼠輩。不過在東吳的將領中,太史慈的武勇還是讓作者讚賞,可是他卻死在了張遼的手下。那麼現實中的情況又是如何呢?是什麼交集讓作者將他們寫在了一起?

在真實的歷史上,東吳將領太史慈是死在張遼的手下嗎?

一、《三國演義》中的太史慈與張遼。

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是在曹操討伐陶謙時出場的。當時曹操藉口陶謙的手下殺害了自己父親,出兵攻打徐州。陶謙被迫向北海、青州兩處求救。北海的孔融在得到陶謙的求救信後,答應出兵,可又被數萬黃巾軍圍住。這時太史慈奉母親之命,前來幫助孔融。他殺出重圍,爲孔融請來劉備的救兵,解了北海之圍。戰後太史慈受揚州刺史劉繇之邀而去。

在這一戰中,太史慈單槍匹馬,在數萬敵軍中殺進殺出,威不可擋。而在他再次上場時,則是面對號稱小霸王的孫策。在孫策率領父親的舊部奪取江東時,他作爲劉繇的部下與孫策交鋒。在神亭嶺一戰中,他與一員小將與孫策和他手下的十二員大將對陣。太史慈和孫策單挑,大戰上百合,打得不分勝負。

後因劉繇無能兵敗,太史慈也被孫策生擒。在孫策的招降下,太史慈投降了孫策,成爲江東的一員虎將。他在跟隨孫策攻打嚴白虎的戰役中,表現出色,立下了戰功。不過,在此之後,太史慈在赤壁之戰露了一回面,卻沒有前面那樣出彩的表現。直到孫權發動合肥之戰時,他纔再次大顯身手。

張遼則是曹軍中的一員重要將領,他原是呂布的部下,是八健將的首將。在呂布失敗後,由於劉備、關羽的力保,張遼投降了曹操。張遼在曹軍之中,很快就以他的能力脫穎而出。在很多戰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他一馬當先的身影。在白狼山之戰中,張遼衝入敵陣,斬殺了敵方主將蹋頓單于。在守合肥時,張遼也多次打退了東吳的攻擊,威震敵膽。

在真實的歷史上,東吳將領太史慈是死在張遼的手下嗎? 第2張

張遼此人也有情有義。他感念關羽對他的情義,在很多地方都維護關羽。在土山約三事時,就是張遼出面保住了關羽的性命。關羽在曹營之中,根本看不起曹營的將領,唯獨與張遼、徐晃兩人交好。張遼在曹營中多方斡旋,使得關羽避免了許多衝突。在白馬之戰和過五關斬六將時,也多次得到張遼的幫助。

張遼與關羽的關係,曹操自然也心知肚明。他在安排將領時,專門將張遼安排在淮南一線,鎮守戰略要地合肥,阻擋東吳的攻勢。即便是關羽攻打襄樊,形勢那麼危險,曹操也沒有調動張遼前往救援。因此,張遼的後半生的戰績,都與東吳有關。張遼在逍遙津一戰,打退了孫權親自率領的十萬吳軍,差點抓住了孫權。

在歷史上,孫權與劉備結盟穩固時期,將戰略目標放在了淮南。孫權先後對合肥發動了多次攻擊,直到逍遙津之戰失敗才暫停了攻擊。孫權在赤壁之戰時,派周瑜率領孫劉聯軍在赤壁與曹操主力作戰,自己卻親自率領一支軍馬,對合肥發動進攻。《三國演義》中,作者就把太史慈和張遼的碰撞放在赤壁之戰後,孫權發動的這一次攻勢中。

但是,孫權面對的對手正是張遼。在這一戰中,太史慈和張遼單挑,兩人大戰七八十合不分勝負。可是由於其他將領作戰不利,孫權只得敗退回營。這個時候,太史慈想以計取勝。他有個同鄉戈定與張遼的養馬後槽是兄弟,太史慈想要以後槽爲內應,裏應外合打敗張遼。

誰知道張遼早有準備,當夜傳令不得解甲宿睡。這樣當戈定等人制造混亂的時候,張遼很快就平息了混亂,抓住並斬殺了他們。張遼還將計就計,故意在城門放火,引誘接應的太史慈前來。結果太史慈身中數箭,被打得大敗。在回營不久之後,就傷重而亡了。

二、歷史上太史慈的死因。

其實在歷史上,太史慈和張遼之間並沒有那麼多的交集。太史慈被張遼殺死的情節,也是作者依據歷史事件,進行的藝術加工。張遼在歷史上確實經歷過部下叛亂的事件,情節與《三國演義》中的情況差不多。當時張遼的部下突然發生叛亂,到處喊叫造反。張遼下令不造反的全部坐下,不得亂動。不久全營停止了混亂,那些少數造反的人馬上就被擒獲。從這一件事,可以看出張遼的治軍能力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作者將這個事件經過藝術加工,寫進了書中。

在真實的歷史上,東吳將領太史慈是死在張遼的手下嗎? 第3張

在歷史上,太史慈的能力也是受到大家公認的。當時連遠在北方的曹操都得知了太史慈的名聲。他專門給太史慈寄去了一封信,不過信裏沒有說什麼,只是放了些中藥當歸。這裏面的意思自然是想太史慈回到北方,來到自己的麾下。只是太史慈沒有理會,此事方纔作罷。

但是,在歷史上太史慈和張遼是很難見面的。曹操討伐陶謙的時候,張遼正跟隨着呂布,在袁術、袁紹等勢力間流浪。太史慈在徐州之戰後就去了揚州,更是與張遼無法見面。在孫權繼位後,他把太史慈又拍到了南方鎮守。到了建安十三年時,曹操發動了赤壁之戰。而《三國演義》中太史慈戰死的這一戰,則發生在赤壁之戰後的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可是,這個時候太史慈早已去世了。

在《三國志》中記載,太史慈是死於建安十一年,死時年僅四十一歲。在歷史上記載,太史慈死時十分不甘心,他說“大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似乎!”從這個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太史慈並不是在戰場上戰死的。如果結合他死時正當壯年,所處的地方又是江東南方沒有大的戰亂地區,太史慈應該是病重而死的。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太史慈被張遼殺死的描述,是作者的藝術加工。太史慈和張遼在歷史上根本沒有多少交集,而且早在赤壁之戰前很久就去世了,更不可能在赤壁之戰後與張遼交戰了。

三、張遼的死因。

張遼在《三國演義》中用埋伏之計打敗太史慈,讓太史慈中箭而亡。可是在書中,他自己也沒有逃脫同樣的命運。他在隨同曹丕討伐東吳的時候,同樣中了東吳的埋伏。在他掩護曹丕逃命的時候,被東吳將領丁奉射中腰部,被徐晃救回。回到許昌後,張遼因爲箭瘡迸裂而亡。這和太史慈的死遙相呼應,算是一報還一報。

不過在歷史上,如同太史慈不是被張遼射死一樣,張遼也不是死在丁奉的箭下。他的死也和太史慈的死因一樣,都是病死的。在張遼病死前,他依然是曹魏的一張王牌,被曹丕用來威嚇孫權。這是因爲張遼在鎮守合肥期間,多次擊敗孫權的進犯,讓東吳君臣對他產生了畏懼之心。

在真實的歷史上,東吳將領太史慈是死在張遼的手下嗎? 第4張

尤其是在湘水之爭後,孫權在與劉備解決了荊州的爭端,將東吳最大的兵力集中起來,向合肥發動了最大的一次攻勢。這一戰由孫權親自指揮,率領十萬大軍,對合肥勢在必得。當時合肥防守的曹軍僅僅只有七千多人,還由張遼、李典和樂進三員將領一起防守。

但是,曹軍將領按照曹操留下的策略行事,由張遼和李典出戰,樂進守城。在張遼在出擊中,衝入孫權的大營,直殺到孫權的面前。在吳軍士氣遭到挫傷後,攻城不下撤退時,張遼又率領軍隊襲擊了吳軍。這一次又恰好打擊了孫權的親軍,險些活捉了孫權。在這一戰中,張遼給孫權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再也不敢面對張遼。

在歷史記載中,張遼在曹丕稱帝后不久便病了。他的病情讓曹丕十分關心,親自派醫生醫治,並百般優待。不過曹丕主要的目的,還是要用張遼來震懾東吳。張遼在去世前的這段時間裏,一直是在身體有病的狀態。可是曹丕依然讓他鎮守在淮南前線,還派他乘船與曹休一起巡視前線。

孫權對此十分忌憚,他對部下說張遼雖然身體有病,但還是不能抵擋得,大家要謹慎小心。張遼在臨死前,還取得了對吳軍呂範的勝利。但張遼終因病情嚴重,病逝於江都。他死後,曹丕十分惋惜,爲他流涕,並追諡他爲剛侯。

結語:

張遼和太史慈在歷史上本無交集,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經過藝術加工,把他們的事蹟糅合到了一起。其實在赤壁之戰前,太史慈就已經病死在東吳的南部,根本不可能跟隨孫權去攻打合肥,更不可能會死在張遼的箭下。

同樣的,張遼也是因病去世的,他也不可能死在武將丁奉的箭下。張遼在鎮守合肥期間,挫敗了孫權多次進攻。並且,在逍遙津一戰中,張遼徹底擊垮了孫權的信心,使得孫權再也沒有膽量去面對張遼。直到張遼病逝前,孫權還告誡手下不可對敵生病的張遼。張遼也因爲他的戰功,得到了曹丕的推崇,並且位列古人的七十二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