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劉備去世後,爲什麼諸葛亮打仗再沒有贏過?

劉備去世後,爲什麼諸葛亮打仗再沒有贏過?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古代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家語王言解》曾記載:“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古語有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朝代更迭變換,人間百態流轉,華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代代賢君在史官的筆下變成一個個鮮活而又令人敬仰的傳奇。

堯舜禹王位讓賢,秦始皇統一六國,漢文帝通西域,平匈奴,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康熙制服蒙古,主張"天下皆成一家"。

賢君有之,各時代也不乏暴君,夏朝君主以人爲騎,商紂王創立炮烙之刑,胡亥殘害宗親等等。而賢君暴君真的有界線之分嗎?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最後卻爲了統一思想"焚書坑儒"。

那麼你可還記得三國時期的"劉阿斗"?

我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比喻不思進取的人,而俗語中的“阿斗”正是《三國演義》中蜀國君主劉備的兒子劉禪,劉禪繼位之後,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先生卻屢戰屢敗,是諸葛亮先生驕傲自滿決策失誤嗎?是將士欺上瞞下戰力減弱嗎?諸葛亮部下姜維死前說道:“吾計不成,乃天命也!”

劉備去世後,爲什麼諸葛亮打仗再沒有贏過?

君位的交接,傳承的帝命

章武三年劉備病逝,劉禪繼位,嫡長子繼承製的祖制讓繼位來得順理成章。而蜀國地勢複雜,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其易守難攻,劉禪也自以爲,可三分天下,動盪的年代,又哪裏容得下君主高枕無憂?

諸葛亮與劉備可謂是相輔相成,“三顧茅廬”成就一段君臣佳話,在劉備手下,諸葛亮的才智完全發揮到了極致。後劉備臨終白帝城託孤,然而聰明一世的他,卻沒有預料到一切會敗在自己的兒子手裏。

三國局勢動盪,諸葛亮先生盡心盡力輔佐後主劉禪,且看《出師表》中的“受命以來,夙夜憂嘆”,諸葛先生此人,事必躬親,可見其對於君主的忠誠,然多年征戰,心力交瘁,手下又缺乏可塑之才,任憑先生滿腹經綸,一人也難敵千軍萬馬。

爲完成主公匡扶漢室的鴻鵠之志,諸葛亮五次北伐,然結果卻不如人意。一戰用人不當,馬謖跟隨諸葛亮多年,深得諸葛亮的信任,然而馬謖只會紙上談兵,不結合實際,最後失守街亭,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二戰蜀國地勢複雜,糧草不濟;三戰諸葛亮佔領武都、陰平二郡;四戰李嚴督糧運不濟,不得不退;五戰積勞成疾,傳奇落幕。

劉備去世後,爲什麼諸葛亮打仗再沒有贏過? 第2張

曾經的諸葛先生羽扇綸巾笑談間,檣櫓灰飛煙滅。那年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擒七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諸葛先生智謀何其天下無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代梟雄自是當之無愧,最大的遺憾便是沒有完成主公的心願。

“天命之子”非天命

劉禪作爲國之君主,未能做到知人善用,在政治方面包庇佞臣,導致朝中派系紛爭,你死我活。彼時諸葛亮在外征戰,前方戰場物資緊缺,後方供給鏈條斷裂,戰爭失敗無可厚非。

劉禪有“君像”卻無“君才”,諸葛亮有“相才”卻無“將才”,“君才”和“將才”便如太極,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相生相融,缺一不可。

諸葛亮死後,姜維接過大任,十一次北伐,奈何勝少敗多,蜀國局勢更加舉步維艱,但君主昏庸偏信宦官黃皓。

黃皓對主公劉禪阿諛奉承,盛寵之下,把持朝政,而劉禪卻終日沉迷酒色,聽信黃皓的“耳旁風”。因爲識人不清,被小人矇蔽了雙眼的劉禪,身邊親信也被逐步洗盤,黃皓善於弄權,只要不依附自己的人都無法入朝爲官,真正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蜀國國力江河日下。

魏國軍隊兵臨城下,姜維力挽狂瀾,誓死不降,準備決一死戰,主公劉禪卻開城迎敵,並敕令姜維投降。本是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良將英才,是爲忠臣也心寒之至。

劉備去世後,爲什麼諸葛亮打仗再沒有贏過? 第3張

蜀國被魏國滅國之後,劉禪被安置在魏國京都許昌,有一次,司馬昭故意在劉禪面前安排了富有蜀國特色的舞蹈,並問他:“你思念蜀國嗎?”

劉禪卻說:“這裏的日子非常快樂,我一點也不想念蜀國。”可見,如今的蜀國大勢已去,君主劉禪寄人籬下自身難保,只剩下萬般的無可奈何。

劉禪此君,仁愛有之,卻不能心懷天下,學識有之,卻不精通排兵布將,謀士左右,卻不懂任用賢才,聰穎有之,卻滿腹猜疑。

天命輪轉,蜀國國力變換

縱觀蜀國國力變換。劉備在位時期,經歷了漢中之戰和襄樊之戰,無數戰士用鮮血換來國土,換來安寧,劉曹雙方均損失慘重,甚至到了需要女子上戰場的地步。不過,最終劉備佔據漢中稱王,蜀國國力鼎盛,稱霸一方。

劉備去世後,爲什麼諸葛亮打仗再沒有贏過? 第4張

劉備去世,劉禪掌權,諸葛亮掌握軍事大權。當時蜀國內憂外患,諸葛亮想要北伐突出重圍,蜀漢雖然易守難攻,但是人口稀少,給蜀漢尋求新的生機迫在眉睫,然而五次北伐失敗,耗費國力。

姜維掌握軍事大權之後,國力虧空更加嚴重。此時的魏國已經不斷壯大發展。當時魏國有三好,一是地理位置優越,中原土地肥沃,人口密集,物產豐富,糧草供應充足,比之蜀國有巨大的優勢。二是積極變法,改革政治,發展經濟,民富國強。三是兵器改良,戰鬥力強。蜀國不懂變通,背其道而行之,反而是日漸衰微,再難逆風翻盤。

蜀國滅亡真的是天命所歸嗎?

首先,兵無將而不動,蛇無頭而不行。劉禪作爲一國之主,即使不能做到先父劉備一樣的殺伐果斷,卻也不能優柔寡斷,一味依賴諸葛亮。

沒有賢明君主的號召,諸葛亮作爲好的謀士卻不是好的“將才”,戰爭便失去了統領優勢,與魏國相比,魏國國君司馬昭以軍威震懾天下,戰爭優勢高下立見。

其次,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北伐,風險與危機並存,人才匱乏,經濟凋零,民衆厭戰情緒嚴重,蜀漢人民長期受到戰亂的困擾。

蜀國失了兵,失了才,而劉禪失了智,失了勢。最終導致國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