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諸葛亮北伐時想派伏兵堵截魏軍,爲何魏延卻低頭不語?

諸葛亮北伐時想派伏兵堵截魏軍,爲何魏延卻低頭不語?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勇挑重擔的魏延,爲何會對諸葛亮的派遣低頭不語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歷史上,魏延是劉備手下的一員虎將。他是帶領自己的部曲加入劉備陣營的。在劉備麾下,他屢建戰功,在劉備選擇漢中太守的人選時,越過大家公認的張飛選擇了魏延。這足以看到劉備對魏延的器重。

不過,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是腦生反骨的形象。諸葛亮一見魏延就要殺了他。誰知道歲月無情,到了諸葛亮的時代,劉備陣營經過荊州之戰與夷陵之戰,老一代的將領大多凋零。諸葛亮在北伐時,不得不依靠魏延的武勇。誰知道,在書中第九十九回中,發生了讓諸葛亮意想不到的一幕。

諸葛亮北伐時想派伏兵堵截魏軍,爲何魏延卻低頭不語?

一、 魏延低頭不語的經過。

在這一回中,諸葛亮發動了第三次北伐。這一次北伐中,諸葛亮的主要目標是武都、陰平兩郡。在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之下,蜀軍順利地拿下了武都陰平,可也遭遇了司馬懿的援軍。

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的大軍,決定採取前後夾擊的戰術,派張郃、戴陵率領一萬人馬包抄偷襲蜀軍。誰知道張郃、戴陵的動向被諸葛亮發覺,反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張郃臨危不懼,在蜀軍中來往衝殺,救出被圍的魏軍,收兵回營。

司馬懿在見識了諸葛亮的厲害後,決心堅守不戰。爲了引誘司馬懿出戰,諸葛亮採取了撤退誘敵的戰術。他每天向後撤退三十里,僞裝爲逐漸撤退的樣子。司馬懿本不想出戰,但是無奈張郃極力請戰,司馬懿只得出兵追擊蜀軍。

在這一戰中,諸葛亮與司馬懿鬥智鬥勇,各顯其能。司馬懿爲了防備諸葛亮的伏兵,讓張郃率領一支軍隊在前,自己率領一支軍隊跟在後面。如果張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司馬懿就與張郃內外夾擊,打破諸葛亮的埋伏。

但是強中自有強中手。諸葛亮對司馬懿的伎倆已經心中有數。他決定派兵對張郃進行伏擊,然後再將計就計對付司馬懿的伎倆。這時,諸葛亮在排兵佈陣的時候,遭遇了魏延的冷眼。

諸葛亮說魏軍來追擊,一定會死戰。諸葛亮讓大家以一當十,然後派伏兵堵截魏軍的後路。這支伏兵一定需要智勇雙全的將領。說到這裏,諸葛亮用目光看向魏延。但是,魏延卻低頭不語。

諸葛亮北伐時想派伏兵堵截魏軍,爲何魏延卻低頭不語? 第2張

當時的場面一時很尷尬。多虧王平挺身而出,擔當此任。可是王平不是張郃的對手,又派了張翼幫助王平。在此期間,諸葛亮又是讚揚王平、張翼,又是譏諷魏延不是舍死當先之人。可是魏延就是不爲所動,諸葛亮也無可奈何。

當張郃率領的軍隊追擊的時候,被王平、張翼的伏兵從後圍攻。接着司馬懿率領軍隊趕到,將王平張翼的軍隊再次包圍。在隨後的戰鬥中,蜀軍一度陷入危急之中。這時蜀軍按照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奇襲司馬懿的大營,才讓司馬懿慌忙撤軍。遭到諸葛亮追擊的魏軍因而大敗,蜀軍轉敗爲勝。

二、魏延低頭不語的原因。

魏延作爲劉備手下的大將,一直作戰時身先士卒。他在擔任漢中太守時,曾經豪邁地對劉備許諾,如果曹操率領全國之兵前來,自己爲劉備拒之。如果是曹操的手下率領十萬人馬前來,就爲劉備殲滅它。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把魏延調入自己的手下,擔任自己的前部都督。魏延在諸葛亮的手下也是衝鋒陷陣,立下了汗馬功勞。

因此,魏延在諸葛亮派遣將領擔任重任時,低頭不語,實際上是拒絕諸葛亮的派遣。這中間的原因肯定不是因爲膽怯。無論諸葛亮如何暗示,如何用言語激魏延,魏延都不理會。這中間肯定是有原因的,讓魏延從一個勇擔重擔的大將,變成一個不理睬派遣的將領。

我們看魏延態度的轉變,就會發現,魏延是在鬧情緒,這種情緒並不是一天形成的。這種與諸葛亮的對立情緒,是日積月累起來的,只是到了今天爆發出來。主要的原因,還是魏延不滿諸葛亮對自己的態度。

魏延在剛剛加入劉備陣營的時候,諸葛亮就下令要斬魏延。而諸葛亮斬魏延的理由十分荒誕,那就是魏延腦生反骨。這個理由是根本站不住腳的。不錯,魏延是多次背叛主公,但是他背叛主公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投奔劉備。僅僅從這一點來說,魏延是從內心認準了劉備當主公。如果把投奔劉備作爲罪名而殺死魏延,這就根本沒有天理了。

諸葛亮北伐時想派伏兵堵截魏軍,爲何魏延卻低頭不語? 第3張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諸葛亮天生對魏延十分反感。魏延的性格是關羽的翻版,他善撫士卒,但又桀驁不馴,尤其看不起那些空有虛名的文臣。因此,諸葛亮對他的反感也是正常的。可是因爲這一點就要殺毫無罪過的魏延,就有點過分了。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敲山震虎,讓其他人有所警惕。

魏延在歸諸葛亮指揮後,從把守蜀漢北大門的大將,變成了諸葛亮的先鋒。但是,魏延的這個先鋒當得實在是窩囊。我們如果看看從南征南中開始的魏延,就能夠發現,魏延幾乎就很少堂堂正正打過仗。諸葛亮使用魏延,大多數時候不是派他攻堅克難,而是佯輸詐敗。最多的一次,諸葛亮竟然讓魏延連敗十五陣。

即便是這樣,魏延還是按照諸葛亮的派遣去做了。其實,很多的詐敗,根本就不需要魏延這樣的大將去做。這樣做,能夠讓大家感覺出一絲異樣。作爲力吞十萬敵軍的魏延,這樣的使用其實是對他的羞辱。長此以往,魏延難免會產生異樣的感覺。

尤其是魏延對諸葛亮的建議,根本就得不到諸葛亮的認可。子午谷奇謀不採納就罷了,守街亭這樣的任務也不派魏延去。尤其是在這次戰鬥前,魏延要和王雙堂堂正正交手都不可得。最後,在諸葛亮的安排下,魏延率領三十名騎兵,奇襲斬了王雙。這簡直如同兒戲,假如魏延失手,或者王雙的部下不是驚慌失措,魏延一行人肯定凶多吉少。這樣的安排,事後肯定會遭到魏延的質疑。

而這一次派遣,依然是伏擊,而這一次的伏擊還十分兇險。諸葛亮想要魏延率領軍隊,直插入兩支敵軍之間,抵抗敵人的夾攻。如果真的認爲魏延是一員智勇之將,那麼就堂堂正正的使用他,讓他與張郃正面交鋒。這樣的派遣,魏延不但取得不了什麼戰果,還將自己主動陷入重圍之中。這樣的指揮,讓魏延實在難以接受。魏延在心中對這種安排有牴觸心理,因此根本不願意承擔。因爲以上的種種原因,魏延用沉默表示了自己的反抗。

結語:

魏延用低頭不語,拒絕擔任任務表示了對諸葛亮的反抗。但是,這一下他捅了馬蜂窩。在這一戰中,諸葛亮的作戰部署被徹底打亂。雖然諸葛亮做了各種安排,依然差點失敗。諸葛亮爲此,是不會放過魏延的。

果不其然,諸葛亮與魏延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諸葛亮以斬殺陳式震懾了魏延。雖然魏延在此後恢復了服從的姿態,但是諸葛亮已經對他動了殺心。最終,在諸葛亮死後,無用的魏延被諸葛亮設計所殺,走完了他窩囊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