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羅斯福新政時間 羅斯福新政影響

羅斯福新政時間 羅斯福新政影響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羅斯福新政,外文名The Roosevelt New Deal,開始時間是在1933年,主導者是羅斯福,意義是開啓國家干預經濟模式,本質上是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

簡介

羅斯福新政(TheNewDeal)是指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小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時亦稱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

歷史背景

經濟危機

在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爆發於1929年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和羅斯福總統實施羅斯福的“新政”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以致於研究現代資本主義(Capitalism)經濟,不可迴避的要研究這段歷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曆史上被稱爲“黑色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1929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只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衆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

但是,1929年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由5000多億美元的頂巔跌入深淵,使5000多億美元的資產一夜間化爲烏有,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

羅斯福新政時間 羅斯福新政影響

  羅斯福

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淒涼景象所代替。86000家企業破產,5500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150萬猛升到1700萬以上,佔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年。

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經營者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衆焚燬的現象屢見不鮮。

胡佛政府反危機的失敗:

(一)採取自由放任政策,反對國家干預經濟。

(二)加劇了經濟危機危害,使美國經濟跌入谷底。

(三)人民不滿情緒高漲,全國上下要求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

(四)羅斯福以“新政”爲競選口號,贏得廣泛支持,擊敗胡佛,成爲美國第32任總統。

社會危機

(一)面對經濟危機,胡佛總統採取了一些不成功的應付經濟危機的措施,爲後來羅斯福新政正確措施的出臺提供了經驗。

(二)富蘭克林·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爲美國第32任總統,爲新政才華的施展提供的條件。也就是說,如果他沒有當選總統,美國曆史上也就不會產生新政了,最起碼沒有這個稱呼。

(三)1929年-1933年3月,羅斯福任紐約州長,執行的政策是他後來實行的“新政”政策的發軔,這也爲新政產生了有利條件。

(四)廣大人民羣衆強烈要求變革,至於怎麼變,美國的統治者反對走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道路,大多數人民羣衆也沒有接受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思想準備。剩下的出路只有一條,這就是:在保存市場經濟和民主的前提下,拋棄自由放任、全憑市場機制那隻看不見的手自我調整的政策,大力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改變局部生產關係,那便是新政。

(五)包括凱恩斯主義在內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潮、進步主義思潮和改革、一戰期間對經濟的全面干預以及20世紀20—30年代早期制度學派經濟學理論創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運動,它們都成了羅斯福新政的思想淵源。

新政內容

羅斯福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羣衆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爲“新政”,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即:復興(Recovery)、救濟(Relief)、改革(Reform)。

新政的主要措施實施結果:“應當指出,羅斯福新政措施是總統權力全面擴張,終於逐步建立了以總統爲中心的三權分立的新格局。他是總統職權體制化的開拓者。”

羅斯福新政從1933年開始推行,主要措施包括:

(一)整頓銀行與金融系,下令銀行休業整頓,逐步恢復銀行的信用,並放棄金本位制,使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

(二)復興工業或稱對工業的調整(中心措施):

通過《全國工業復興法》與藍鷹運動,來防止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根據《全國工業復興法》,各工業企業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準和工作日時數等,以防止出現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從而加強了政府對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控制與調節(緩和階級矛盾)。

(三)調整農業政策:

給減耕減產的農戶發放經濟補貼(農民縮減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補貼),提高並穩定農產品價格。

(四)推行最重要的一條措施:“以工代賑”。

(五)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緩和社會危機和階級矛盾,增加就業刺激消費和生產。

(六)政府還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通過了《社會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養老金和保險,失業者可以得到保險金,子女年幼的母親、殘疾人可以得到補助。

(七)建立急救救濟署,爲人民發放救濟金。

金融方面

(一)挽救銀行危機,改革與開始管理金融制度。

爲了解決銀行貨幣荒,羅斯福政府委託各聯邦儲備銀行根據各銀行資產發行貨幣,授權復興金融公司用購買銀行優先股票的辦法給它們提供流動資金。

爲了恢復羣衆對銀行的信任,它規定由財政部整頓銀行,並監督銀行的重新開業。財政部根據要求採取了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銀行,淘汰了無償還能力的不健全銀行。

爲保護銀行儲備和阻止黃金外流,它禁止儲藏和輸出黃金。

(二)3月20日,通過了羅斯福提出的節約法,縮減政府開支和退伍軍人津貼5億美元。

(三)先後通過提供證券實情法、證券交易法及銀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爾法,以加強對銀行、證券市場和貨幣的改革和管理。

(四)美元與黃金脫鉤,使美元貶值,放棄金本位制。

實施結果:

金融方面的措施是獲得了成功的,通過以上措施,羅斯福政府維護並加強了美國金融資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強了國家對金融制度的管理與控制。

由於大蕭條是由瘋狂投機活動引起的金融危機而觸發的。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也先從整頓金融入手。在被稱爲“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間制訂的15項重要立法中,有關金融的法律佔1/3。

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總統時,全國幾乎沒有一家銀行營業,支票在華盛頓已無法兌現。

在羅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決定對銀行採取個別審查頒發許可證制度,對有償付能力的銀行,允許儘快復業。從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銀行領到執照重新開業,與1929年危機爆發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

羅斯福採取的整頓金融的非常措施,對收拾殘局、穩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衆輿論評價這個行動猶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現的一道閃電”。羅斯福在整頓銀行的同時,還採取了提高美國對外經濟地位的行動。

從1933年3月10日宣佈停止黃金出口開始,採取一個接一個的重大措施:

4月5日,宣佈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鈔停止兌換黃金;4月19日,禁止黃金出口,放棄金本位;6月5日,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

1934年1月10日,宣佈發行以國家有價證券爲擔保的30億美元紙幣,並使美元貶值40.94%。通過美元貶值,加強了美國商品對外的競爭能力。

這些措施,對穩定局勢,疏導經濟生活的血液循環,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農業工業

在“百日新政”期間,羅斯福在解決銀行問題的同時,還竭力促使議會先後通過了《農業調整法》和《全國工業復興法》,這兩個法律成了整個新政的左膀右臂。

羅斯福要求資本家們遵守“公平競爭”的規則,規定各企業生產的規模、價格、銷售範圍,給工人們訂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的規定(原工人每週工作55個小時,工資一共只有60美分,調整後標準:工人每週工作40小時,最低周工資12美元)。從而限制了壟斷,減少和緩和了緊張的階級矛盾。

在得到大企業的勉強支持後,羅斯福隨之又盡力爭取中小企業主的支持。他說大企業接受工業復興法固然重要,“而產生豐碩成果的領域還在於小僱主們,他們的貢獻將是爲1至10人提供新的就業機會。這些小僱主實際上是國家骨幹中極重要的部分,而我們的計劃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中小企業的發展,爲美國社會的穩定、經濟的復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爲了推行新型法規,政府給接受法規的企業頒發“藍鷹”獎章,上面標誌着“我們盡我們的職責(WeDoOur Part)”等標語,以資表彰。

羅斯福新政新政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救濟工作。

1933年5月,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將各種救濟款物迅速撥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單純救濟改爲“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維護了失業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羅斯福執政初期,全國1700多萬失業人員及其親屬維持生計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業的幫助和施捨。但這部分財源相對於如此龐大的失業大軍,無異於杯水車薪。解決這一複雜的社會問題,只有聯邦政府才能辦到。

羅斯福新政的第一項措施,就是促請國會通過的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納年齡在18歲到25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開闢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望塔等工程建設。第一批招募了25萬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個營地勞動。

到美國參戰前,先後有200多萬青年在這個機構中工作過,他們開闢了740多萬英畝國有林區和大量國有公園。平均每人每期幹9個月,月工資中拿出絕大部分作贍家費,這樣在整個社會擴大了救濟面和相應的購買力。

對於千千萬萬依賴州、市養活的人們,羅斯福還敦促國會通過聯邦緊急救濟法,成立聯邦救濟機構,合理劃分聯邦政府和各州之間的使用比例,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用來直接救濟貧民和失業者。

新政期間,全美設有名目繁多的工賑機關,綜合起來可分成兩大系統:

以從事長期目標的工程計劃爲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後撥額40多億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資近10億美元)。

後者在全國範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樑、堤坎、下水道系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先後吸引了400萬人工作,爲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後來又繼續建立了幾個新的工賑機構。其中最著名的是國會撥款50億美元興辦的工程興辦署和專門針對青年人的全國青年總署,二者總計僱傭人員達2300萬,佔全國勞動力的一半以上。

到二戰前夕,聯邦政府支出的種種工程費用及數目較小的直接救濟費用達180億美元,美國政府藉此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不僅爲工匠、非熟練工人和建築業創造了就業機會,還給成千上萬的失業藝術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爲止美國政府承擔執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濟計。

這一筆錢經過工人的口袋、通過不同渠道和消費,又回到了資本家手中,成爲以政府投資刺激私人消費和個人投資的“引動水”。

社會保障

從1935年開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着重通過社會保險法案、全國勞工關係法案、公用事

業法案等法規,以立法的形式鞏固新政成果。羅斯福認爲,一個政府“如果對老者和病人不能給予照顧,不能爲壯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業體系之中,聽任無保障的陰影籠罩每個家庭,那就不是一個能夠存在下去、或是應該存在下去的政府”,社會保險應該負責“從搖籃到墳墓”整個一生。

爲此制定了《社會保險法》,法律規定:

凡年滿65歲退休的工資勞動者,根據不同的工資水平,每月可得10至85美元的養老金。

關於失業保險,羅斯福解釋說:

“它不僅有助於個人避免在今後被解僱時去依靠救濟,而且通過維持購買力還將緩解一下經濟困難的衝擊。”

保險金的來源,一半是由在職工人和僱主各交付相當工人工資1%的保險費,另一半則由聯邦政府撥付。

這個社會保險法,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強烈願望,受到美國絕大多數人的歡迎和讚許。

1937年5月24日,羅斯福向國會提交了受到廣泛注意的關於最低工資最高工時立法的諮文。諮文承認:

“我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絕大多數從事農業或工業,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我們必須銘記我們的目標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營養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我們知道,當我們工人的一大部分還沒有就業的時候,超時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資是不能提高國民收入的。”

由於國會沒有對法案採取行動,1937年10月12日,羅斯福再次提出,直到1938年6月14日通過。這就是《公平勞動標準法》(又稱《工資工時法》),它的主要條款包括每週40小時工時,每小時40分最低工資;禁止使用16歲以下童工,在危險性工業中禁止使用18歲以下工人。關於最低工資的規定,隨着經濟的發展,日後陸續有所調整。

這些社會立法,雖屬社會改良的範疇,但對廣大人民特別是工資勞動者甚有好處。

爲了解決社會保險制度的聯邦經費來源問題,羅斯福破天荒地實行了一種按收入和資產的多寡而徵收的累進稅。對5萬美元純收入和4萬美元遺產徵收31%,500萬美元以上的遺產可徵收75%;公司稅過去一律是13.75%,根據1935年稅法,公司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的稅率降爲12.5%,5萬美元以上者增加爲15%。

三權分立

1937年2月5日,羅斯福提出建議,認爲最高法院人力不足,案件過多,法官年邁,影響效率,因而如現任法官任職已10年滿70歲還未退休,應增派一名法官,據此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可由9名增加到15名。

根據1933年經濟法,羅斯福頒佈了第6166號行政命令,改組、合併和取消了一些行政機構,並加強了預算局的領導作用。

1939年4月,國會通過了《新政機構改組法》,規定許多小機構合併爲大機構。

1939年9月8日,總統頒佈了第一號行政命令,建立包括白宮辦公廳、預算局、國家資源計劃處、人事管理聯絡處和政府報告署等總統的辦事機構。

爐邊談話

羅斯福進行了“爐邊談話”,以淺顯易懂的語言向國家民衆講述國家的政策與方針,鼓舞了美國人民,爲從經濟危機中走出起到了推動作用。

新政結果

到1939年,羅斯福總統實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新政幾乎涉及美國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多數措施是針對美國擺脫危機,最大限度減輕危機後果的具體考慮,還有一些則是從資本主義長遠發展目標出發的遠景規劃。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國避免了經濟大崩潰,有助於美國走出危機。

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下降至800萬,恢復了國民對國家制度的信心,擺脫了法西斯主義對民主制度的威脅,使危機中的美國避免出現激烈的社會動盪。爲後來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二戰以後美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

誠然,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終目的是爲了加強國家干預經濟,以克服經濟危機。“新政”是他醫治經濟社會的疾病在常規療法不能奏效的情況下,試用的一種試驗性的療法。事實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處,這也每每成爲他的政敵發難的理由。“新政”實施過程中利益受損的階層也曾予以抵制和誹謗,甚至作爲新政初期重要內容的《工業復興法》及另外兩項法案,也在時隔兩年後被最高法院裁定爲違憲。

但是,只要我們真正以歷史的態度審視“新政”,就不難看出,“新政”號準了美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脈搏,“使人們能夠重返工作,使我們的企業重新活躍起來”的口號,符合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充分喚起了他們的積極性。

羅斯福把保持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保證公民就業作爲政府的責任,尤其是以工代賑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項目,如田納西河流域工程,不僅大大緩解了失業困難,刺激了經濟的早日復甦,而且許多基礎設施建設使美國經濟受益無窮。

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發生大蕭條的措施和政策,爲美國投入二戰及戰後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羅斯福也因此成爲自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衆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

評價

效果

羅斯福新政對美國產生了重要的效果。

(一)美國經濟緩慢地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但失業人數依舊很多。

(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和管理得到加強。

(三)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四)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

(五)大膽借鑑計劃經濟的長處,用改革的方法挽救了經濟危機,避免了法西斯上臺。

(六)新政在美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七)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美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

優點

羅斯福新政對美國及當時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它不僅基本克服了30年代經濟危機,還曾造成戰後美國經濟長期上升的總趨勢。所以說,它延長了美國經濟的生命。這就是“新政”的根本作用。

(二)新政對擺脫大蕭條危機起了最直接的作用。

(三)新政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道路。把希特勒的法西斯專政同羅斯福的新政改良等量齊觀,視爲一丘之貉,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

(四)由於新政的實施使美國迅速恢復了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重要作用。爲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五)新政的實施爲政策制定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戰後歷屆美國政府,在80年代以前在新的條件下基本上繼承羅斯福的新政措施,採取了不同重點和形式的國家干預經濟、調節生產,緩和矛盾等反危機措施。新政開創的福利國家措施不失爲鞏固壟斷資本統治的重要手段。

不足

當然,新政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新政所造成的政府和巨大的赤字開支,大大擴大了聯邦的權力,降低州與地方政府及個人責任感。

新作派霍華德·津恩指出“新政”的缺陷:

“是它沒有解決下列根本問題:如何使巨大自然財富和令人吃驚的生產潛能爲所有美國人造福。這個問題必然引起的政治也沒有解決,即如何把普通人民組織起來,將此危機造成的慘狀更爲微妙情況傳遞給國家領導人,如何使非常緊急時期這個世界上最富的國家中千百萬爲生存而掙扎的人們的日常痛苦被察覺到。到1939年左右,蕭條結束了,許多資本主義的弊病依然如故。”

自由主義者洛克騰堡指出,“新政”的不足在於:

“它留下了許多沒有解決的問題,甚至引起一些麻煩的新問題。它不曾證實它能在和平時期實現先繁榮……它(卻)增強了自稱爲千百萬人說話、但有時只代表一個很少的利益集團的權力。它沒有找出一條保護沒有這種發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沒有引申出一種令人滿意的懲戒利益集團的方法,仍然是一種半途革命;它擴大了中產階級隊伍,但將許多美國人——分成制店農、貧農窟居民、大多數黑人——留在新形成的平衡之外。”

桑托斯(Santos)博士認爲,羅斯福新政是失敗的,因爲它保護(美國)信用(制度),勝過保護其人民。

還有些人認爲,新政不夠徹底,主張聯邦政府接受銀行和工業。

其實,“新政”並沒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弊端。

成因

羅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即解決在生產過程中的無政府(自由競爭)狀態。

(二)雄厚的經濟實力使羅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預經濟。

(三)美國獨立戰爭以來形成的民主傳統爲新政的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德、日法西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他們是軍國主義國家,有本質的擴張性)。

(四)國家干預經濟和運用財政政策調整經濟成爲美國經濟學界的強大思潮,爲新政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五)美國借鑑了當時蘇聯的計劃經濟的成功經驗。

(六)羅斯福的個人優良素質(德國的希特勒、日本的廣田弘毅妄圖奪取世界霸權奪權,使國家走上法西斯擴張道路;羅斯福則從維護制度穩定出發,從維護世界和平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