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戰國七雄連年征戰糧食都吃不完 諸葛亮北伐爲何總缺糧

戰國七雄連年征戰糧食都吃不完 諸葛亮北伐爲何總缺糧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4.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諸葛亮北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一支軍隊戰鬥力的源泉,無糧的軍隊必敗無疑,所有又有皇帝不差飢餓兵之說。

談到糧草,有朋友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衆所周知,戰國時代,齊楚秦燕趙魏韓七雄連連征戰,可這些國家的糧食似乎永遠也吃不完,從未發生過缺糧現象,而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卻總缺糧,這是爲何?

這個問題,我們分爲兩部分來解答,先說戰國部分。

事實上,戰國七雄交戰兩百年,並非沒有發生過缺糧現象。

著名的長平之戰,秦國爲何要使用反間計,忽悠趙國撤換名將廉頗?正是因爲秦軍想速戰速決,節約糧食,而廉頗偏偏採取持重的戰術,和秦軍打消耗戰,秦軍有限的軍糧根本耗不起漫長的消耗戰。

而長平之戰趙軍的失敗,也與缺糧有直接關係。趙國讓輕躁的趙括替換廉頗後,趙括貿然出擊,被秦軍大部隊包圍,且糧道也被切斷。趙軍缺糧四十六天,戰區內所有能吃的包括戰馬、樹皮、飛鳥甚至老鼠都被吃光,趙括被迫出擊,結果被秦軍大敗。

戰國七雄連年征戰糧食都吃不完 諸葛亮北伐爲何總缺糧

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保衛戰,更是發生了嚴重的斷糧現象。當時,秦軍攜帶大量糧草圍困邯鄲,邯鄲被圍困的水泄不通,糧道更是被死死切斷。趙軍又陷入嚴重的缺糧危機,到了析骨而炊,吃死人肉的地步。

那麼,爲何人們會產生戰國打仗數百年也沒有缺糧的印象?個人認爲,主要有如下三點重要原因:

其一,戰國時期單次戰役的時間不長。我們知道,打仗時間越長,消耗的糧食越多,而戰國時期的戰役,像長平之戰、邯鄲之戰這樣的持久戰不多,大多數情況下就是一個月內解決戰役,甚至幾天時間。即使到戰國後期,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耗時也不是很長,像秦始皇滅韓,就是在公元前230年派內史騰一戰而定。

其二,戰國時期大多是短距離作戰。我們知道,長途作戰意味着在路途中要消耗大量的糧食,作戰地點越近,消耗的糧食自然越少。而戰國時期,大多數戰役,都是鄰國之間的軍事衝突,所以沒有繁重的運糧任務。秦國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就很可能有糧食方面的考慮。

其三,戰國時期的戰爭史料記載不夠詳細。戰國史料本就不多,秦始皇一把大火,又燒掉了原六國的史書,使得戰國時期的許多戰役史料記載都非常簡單,往往就是數十個字一筆帶過,只記載了戰役的勝敗,具體情況一無所載,至於期間有沒有發生缺糧現象,自然無從得知。

現在,我們再來說說諸葛亮爲何總缺糧的問題。

戰國七雄連年征戰糧食都吃不完 諸葛亮北伐爲何總缺糧 第2張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司馬懿和張郃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出現斷糧危機。此戰,儘管蜀軍佔據優勢,且射殺魏國名將張郃,但由於斷糧,諸葛亮還是不得不退兵。

這一次北伐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於它是因缺糧而退兵,所以使人們產生這樣的假象,諸葛亮北伐總是缺糧。

而事實上,諸葛亮北伐並沒有總是缺糧,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因缺糧而退兵的只有兩次。除了建興九年這一次,另一次發生在建興六年冬,第二次北伐時期,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軍糧盡退軍。

另外三次北伐分別發生在建興六年(228年)春、建興七年(229年)、建興十二年(234年)。建興六年春撤兵,是因爲丟失了戰略要地街亭;建興七年撤兵,是諸葛亮主動撤兵;建興十二年撤退,是因爲諸葛亮病逝。

建興七年諸葛亮主動撤兵,恐怕也與糧草問題有關,擔心蜀軍糧草後繼不力。而建興六年春撤兵,直接原因是街亭失守,根本原因恐怕還是糧草問題,如果有足夠的糧草,諸葛亮未必不敢打持久戰,奪回街亭。

因此,諸葛亮五次北伐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糧食問題應該是主要原因。那麼,諸葛亮爲何會存在糧食問題呢?

其一,蜀國人口少,產糧有限。

據《晉書》記載,蜀國人口約90萬,個人認爲,這是扯淡。漢末,蜀地人口約720萬,到蜀漢滅亡時,蜀地也沒有發生多少動亂或天災,而蜀地向來富饒,怎麼可能人口急劇減少八分之七?

有一種可能性很大,那就是大量的人口被世家大族吞沒,導致蜀漢政府控制的人口大量減少,所以登記在冊的只有90萬。若是如此,蜀漢政權只能向這90萬人徵稅,所獲得的糧草,自然難以供應當時的十萬大軍。

戰國七雄連年征戰糧食都吃不完 諸葛亮北伐爲何總缺糧 第3張

其二,蜀道艱難,運糧不易,路途消耗巨大。

衆所周知,蜀漢艱難,易守難攻,然而,別人難以攻進來,自己也難以殺出去,使得軍糧運輸的難度和時間大大增加。糧食運輸的時間越長,運糧的消耗就越大,因爲運糧隊伍也要吃飯。而運糧的消耗越大,送給軍隊的糧食就越少。

那麼,運糧隊伍的糧食消耗到底有多大呢?這與運輸路途的遠近,以及道路的好壞有關。據《史記·平準書》記載,“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一鍾等於六石四鬥,也就是說,往西南夷地帶的軍隊運糧,每送給軍隊一石糧食,至少要消耗64石以上。

當然,諸葛亮的五次北伐,路途遠沒有漢通西南夷道那麼遙遠,但道路的艱難,絕不遜於西南夷道,因此,蜀漢運糧隊伍對糧食的消耗可想而知,恐怕也是遠遠在軍隊消耗之上。蜀漢本來產量就不多,運量隊伍還要消耗如此多的糧食,怎麼可能不缺糧?

其實,蜀漢原本不需要面對如此沉重的糧食壓力,如果關羽沒有丟失荊州,諸葛亮便可從荊州北伐。

從荊州北伐難道就不需要運糧嗎?當然需要,但是,諸葛亮可以走水路,水路運糧的成本遠遠小於陸路運糧。原因很簡單,陸路運糧只能用小推車,平均每人運送的糧草不過一兩百斤,而水路是用船運送糧草,平均每人運送可達數千上萬斤,而且可以晝夜兼程運送,大大提高運糧效率、減少糧食損耗。如果諸葛亮能從荊州出兵,北伐很可能是另外一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