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倫佐·皮亞諾,意大利建築師,外文名Renzo Piano,出生1937年9月14日,主要成就是1998年獲第二十屆普利茲克獎,代表作品蓬皮杜藝術中心,關西國際機場,提巴歐文化中心,波茨坦廣場改造。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概述

個人簡介

倫佐·皮亞諾(Renzo Piano)於1937年9月14日出生於意大利熱那亞(Genoa)一個建築商世家。皮亞諾的祖父、父親、四位叔伯和一個兄弟都是建築商人,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就愛在工地上攀來爬去,對沙石神奇地變成房屋與橋樑驚詫不已。由於整日泡在建築工人中間,他對建築藝術與材料的崇敬與日俱增。1964年,皮亞諾從米蘭理工大學獲得建築學學位,開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築師職業生涯。他先是受僱於費城的路易·卡恩工作室、倫敦的馬考斯基工作室,其後在熱那亞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裏,他開始了一系列試驗性的設計:煉油廠、展覽館的陳列廳、多功能醫院等等。儘管皮亞諾深受多位建築大師作品的影響,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獨行,決不墨守成規、拾人牙慧,並且始終偏愛開放式設計與自然光的效果。1969年,皮亞諾得到了第一個重要的設計項目:位於日本大阪的工業亭。1971年,一個工程商建議皮亞諾與理查德·羅傑斯合作參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國際競賽,他們最終贏得了這個競賽並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在日本、德國、意大利和法國大膽的商業、公共建設項目及博物館設計爲他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1977年,皮亞諾開始與結構工程師彼得·雷斯合作,併成立了皮亞諾&雷斯設計事務所。1980年以後,他的事務所改稱爲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並在巴黎和熱那亞設立常駐辦公機構。1998年,他獲得第二十屆普利茲克獎。在他從業的三十餘年中,創作不斷。

建築思想

皮亞諾注重建築藝術、技術以及建築周圍環境的結合。他的建築思想嚴謹而抒情,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改造方面,大膽創新勇於突破。皮亞諾的作品範圍驚人,從博物館、教堂到酒店、寫字樓、住宅、影劇院、音樂廳以及空港和大橋。

在他的作品中,廣泛地體現着各種技術、各種材料和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這些活躍的散點式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真正的具有洞察力的大師和他所率領的團隊所要奉獻給全人類的禮物。這是20世紀乃至前幾個世紀的大師們的共同理想。他重視材料的運用,對材料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更重視技術對材料性能的進一步發掘,經他手使用的材料都被髮揮到了材料性能的極至。這種敏感,可以說來自於工匠世家深厚的家學和傳統,來自於天性和勤奮。他沒有繼承父輩們所從事的家族事業,而是義無反顧地投身於他所熱愛的建築設計工作。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的事業卻實現了他家族長久以來無法實現的夢想。皮亞諾十分重視各種技能的發揮,不僅僅是徒手製圖技能,還有計算機操作技能,並且更重要的是他重視實際動手的模型製作能力。而他工作室中的模型車間更是集中體現其重視動手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實際作法。從業三十餘載的皮亞諾,就是這樣孜孜不倦,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建築設計事業中,並在不斷繼承、不斷打破傳統的過程中逐步成熟。在他的建築實踐中,發明、創新、突破始終是他向空間“維度”探索的法寶,在梅尼爾博物館的設計中,他以單純的形式唯美的比例,將建築的美回覆到功能主義的設計理想中,併發明瞭可以讓陽光永駐的太陽能採光裝置,將非物質的成分例如陽光引進建築之中,併成爲建築的組成部分。在蓬皮杜中心的建造過程中,他設計了一種全新的鋼索結構部件,在這種部件被全法國的鋼鐵公司宣佈爲無法實現後,仍然堅定地相信自己的設計,最終找到了德國的KRUPP公司,這才成功地展示了他的設計思想。“敢於打破常規,並堅定地使之付諸實現,你就會發現,你的設計已不受任何限制,並達到自由自我的境界”這是皮亞諾的經驗之談,也是他走向輝煌的階梯。“人文城市”模式,是他多年醞釀的一個設計理想,這一點在他里昂國際城、柏林波茨坦廣場和熱那亞舊港改建等規劃項目中得到了全面的體現。新建築與老建築,新景觀與老的城市景觀,建築、環境與人,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關係和依存關係。

因爲休斯頓梅尼爾收藏博物館和瑞士巴塞爾附近的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人們對皮亞諾的讚譽之聲不絕於耳。他用關西機場美妙絕倫的候機樓裝點日本大阪灣的一座人工島。他還在新喀里多尼亞的努美阿建造了一所高聳入雲的木棚狀文化中心。在那裏,通過煞費苦心地瞭解當地的習俗、信仰與審美情趣,他贏得了對西方殖民控制戒心重重的土著長老們的支持。皮亞諾注重建築藝術、技術以及建築周圍環境的結合。他的建築思想嚴謹而抒情,在對傳統的繼承和改造方面,大膽創新勇於突破。皮亞諾用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實現了先輩大師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同樣深遠的理想—人、建築和環境完美的和諧,並以熱誠的態度關注着建築的可居住性與可持續發展性。皮亞諾的作品範圍驚人,從博物館、教堂到酒店、寫字樓、住宅、影劇院、音樂廳及空港和大橋。在他的作品中,廣泛地體現着各種技術、材料和各種思維方式的碰撞,這些活躍的散點式的思維方式是一個真正具有洞察力的大師和他所率領的團隊奉獻給全人類的禮物。

正如爲皮亞諾撰寫了卷帙浩繁的生平傳記的作家皮特·布坎南所言,皮亞諾的偉大之處在於,他的建築作品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與其他建築師一望即知的建築模式不同,皮亞諾作品的識別標誌是它們沒有識別標誌。皮亞諾本人對於那些排斥教條和主義的年輕建築師們來講是一個榜樣和激勵,他的作品沒有浮誇的表情,透露出稀有而溫暖的人文精神,執着地關心着天空、大地和人的內心,在現在這種一味張揚個性、標榜自我的大潮流下顯得冷靜而清醒。

在白宮舉行的普利策獎頒獎晚會上,皮亞諾說道:“你可以不去讀糟糕的書,也可以不去聽糟糕的音樂,但你不能不天天去面對你家門前醜陋不堪的高樓大廈。1945年戰後重建的奇蹟開始時,我正好7歲。當時的社會打着發展和現代化的旗號,說了並做了許多極其愚蠢的事。但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發展’一詞確實意味着某些東西。我們在一年年的時光流逝中漸漸遠離了戰爭的恐懼,我屬於終其一生不斷嘗試新方法的那一代人,什麼清規戒律、條條框框都不放在眼裏,我們喜歡推倒一切重來,不斷地冒險,也不斷地犯錯誤。但同時,我們也熱愛我們的過去。所以,一方面我們對過去充滿了感激,另一方面又對未來的嘗試與探險充滿了熱情。因此我們乘風破浪,永無止息地超越過去。”

從業三十餘年的皮亞諾,巴黎馬萊區的工作室讓他體會到活躍的社會生活,感受社會前進的脈搏。而在他熱愛他的家鄉熱那亞,那裏有他的童年和夢想,那裏是他理想的起點和源泉。他的工作室在旁蒂·內烏的臺地上,乘坐熱那亞特有的升降機上來,那個坐落在大海與山岩之間有着蝴蝶翅膀般屋頂的半巖半船形工作室,是他心靈寧靜的港灣。他的設計生活,在熱鬧與安靜之間、嚴謹與寫意之間、理性與情感之間交替遊弋。

建築作品

1969年,皮亞諾得到了第一個重要的設計項目:位於日本大阪的工業亭。這個設計吸引了許多讚賞的目光,包括一位出生於法國、說着英語的年輕建築師理查德·羅傑斯。他們發現彼此有許多的共同點。

 蓬皮杜中心(1971–1977)

1971年,一個工程商建議皮亞諾與羅傑斯合作參加巴黎的蓬皮杜中心國際競賽,當時38歲的皮亞諾和理查德·羅傑斯,與意大利建築師Gianfranco Franchini合作,與美國和歐洲的主要建築公司競爭,他們最終贏得了這個競賽。活潑靚麗、五彩繽紛的通道,加上晶瑩透明、蜿蜒曲折的電梯,使得蓬皮杜中心成了巴黎公認的標誌性建築之一。這個結果給建築界帶來了驚喜,震驚了整個建築界,因爲這兩個人鮮爲人知,並且沒有博物館或其他主要建築的經驗。 “紐約時報”宣稱他們的設計“顛覆了建築世界”。更確切地說,它從內到外改變了建築,因爲在新博物館中,建築物的明顯結構框架以及暖氣和空調管道都在外部,塗上了鮮豔的色彩。自動扶梯在透明管中以對角線穿過建築物的立面。該建築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完全改變了巴黎Marais附近破敗的商業區,這使皮亞諾成爲世界上最着名的建築師之一。媒體將該建築的風格稱爲“高科技”,但後來皮亞諾對此提出異議。

這座上下五層、佔地近百萬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包括專門收藏現代藝術的博物館、臨時展廳、電影院、音樂廳、多媒體圖書館和檔案館,以及壯觀的觀景屋頂。每天2.5萬遊人使蓬皮杜中心立即成了這座城市裏最受歡迎的建築物。爲了迎接新的千年,它作了全面整修和徹底翻新。

在皮亞諾的監理下,洞穴般的入口大廳代之以新的咖啡廳和新聞中心,圖書館入口的候書長廊被縮短,頂樓簡陋的飯館被裝修成別具一格的全方位服務餐廳。中心於千年盛典之際重新開放。

法國前總統喬治·蓬皮杜之所以挑選了當時均30剛出頭的皮亞諾與羅傑斯,是因爲他想作一大膽的建築表達。皮亞諾和羅格斯的設計滿足了他的心願,甚至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蓬皮杜中心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法國鋼鐵製造商以原設計的雙重鋼樑可能倒塌爲由拒絕合作,而皮亞諾和羅格斯的做法也頗令法國人吃驚:他們採用了德國製造商的鋼樑,並且是趁着夜幕偷偷將鋼樑運進去的。

自蓬皮杜項目之後,皮亞諾以他層層疊疊的建築圖紙營造了世界性的聲譽,日本、德國、意大利和法國都有他大膽的商業性和公共建設項目,他設計的博物館更是讓人望塵莫及。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2張

  蓬皮杜中心

梅尼爾收藏博物館(1981–87)

1977年,皮亞諾結束了與羅傑斯的合作,並開始與工程師彼得·雷斯進行新的合作,併成立了皮亞諾&雷斯設計事務所。彼得·雷斯也曾協助設計蓬皮杜中心。1980年以後,他的事務所改稱爲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並在巴黎和熱那亞設立常駐辦公機構。他們的第一個項目之一是將奧特朗托舊港從工業場地改造成商業和旅遊景點的計劃(1977年)。他們的第一個主要建築是Menil Collection(梅尼爾收藏博物館),位於藝術收藏家Dominique de Menil的藝術博物館。該建築物的主人的主要要求是在室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皮亞諾寫道,“矛盾的是,Menil系列以其寧靜,平靜,自由裁量,在科學上比Beaubourg更現代化。”梅尼爾收藏博物館,簡單的灰色和白色立方體形式,與蓬皮杜中心的風格相反。技術創新並沒有在立面上體現出來,而是在高科技但又謹慎的百葉窗和屏幕系統以及空調系統中實現了最大限度的照明,同時保護了德克薩斯州的強烈熱量和陽光。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3張

  Menil Collection(梅尼爾收藏博物館)

熱那亞舊港(1985–2001) 和意大利菲亞特工廠(1985–2001)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皮亞諾和他的公司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進行了各種各樣的項目。他的IBM便攜式展館(1983-86)就是一個例子。與彼得·雷斯一起設計,它是一個輕便的便攜式隧道,用於展覽。它由一系列由木框架支撐的聚碳酸酯金字塔組成,可以用卡車運輸。它旨在將外面的景色融入室內的展示中。他在意大利北部設計了兩個重建項目,恢復他的故鄉熱那亞舊港,以及意大利都靈巨大而歷史悠久的菲亞特工廠的改造和現代化。對於菲亞特工廠,他保留了巨大的主要結構,包括着名的屋頂上的汽車橢圓形測試軌道,但增加了新的結構,包括建築物下方的音樂廳,直升機場和屋頂上的玻璃圓頂會議中心。二十多年來,他繼續進行修改和補充,並且沒有破壞建築的歷史核心。最近的一個博物館是菲亞特頭Giovanni Agnelli的藝術收藏品,在一個優雅的玻璃和鋼箱中棲息在屋頂上,彷彿它即將起飛;它被暱稱爲“飛行銀行金庫”。

1985-2001年,皮亞諾還開展了一項大型計劃,旨在振興熱那亞舊港,將其從一個破敗的工業區轉變爲文化中心和旅遊景點。他漫步街道,進入港口,將舊港口建築改造成文化和商業建築,增設了圖書館,水族館和禮堂,玻璃穹頂的植物園和巨型多臂起重機,模仿老式的起重機。這個港口將遊客高高舉起,以便能看到港口。此外,他還設計了他的公司倫佐·皮亞諾建築工作室(1989-91)的新總部,在一個懸掛在城市西部地中海上的一系列階梯式露臺上。該建築由一輛八人乘坐索道纜車進入,該車在山坡上上下穿梭。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4張

  熱那亞舊港的玻璃穹頂

設計關西國際機場(1991-1994)

1988年,皮亞諾和雷斯贏得了在日本大阪港的人工島上建造新機場的國際競賽——從而設計出了關西國際機場。他設計的主要終端非常長(1.7公里),非常低調,因此控制塔中的控制器總能看到飛機在跑道上。日本島嶼頻繁的地震需要特殊的建築技術,該結構安裝在液壓接頭上,可調節地球的運動。長而彎曲的屋頂覆蓋着82,000塊不鏽鋼板,反射陽光,並由83米長的拱門支撐,給人一種開放的感覺。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5張

  關西國際機場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1991-1997)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是位於瑞士巴塞爾附近Riehen的私人藝術博物館。爲恩斯特·貝耶勒(Ernst Beyeler)的藝術收藏而建。雖然它與弗蘭克·蓋裏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美術館同年開放,但在精神上恰恰相反。它是在創始人的要求下設計的,旨在激發寧靜,白色的牆壁,淺色的木地板和自然光線。隔離牆將博物館與鄰近的道路隔開,該道路由巴塔哥尼亞的斑岩石構成。也用於了博物館的不同部分。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6張

  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

阿吉恩·瑪麗·吉巴澳文化中心(1991-1998)

新喀里多尼亞努美阿的阿吉恩·瑪麗·吉巴澳文化中心是皮亞諾最不尋常的作品之一。這是新喀里多尼亞與法國政府之間的一個聯合項目,旨在展示卡納克人的文化。該項目結合了傳統和現代材料,當地的木材,以及玻璃和鋁。該建築羣位於一個狹窄的半島上,坐落在瀉湖中。因爲這裏的風很大,皮亞諾設計了一系列弧形木製屏風,高9至28米,以保護展覽結構,然後是三個“村莊”的結構,一個歡迎和展覽空間,一個禮堂和媒體中心,一個用於服務功能。彎曲的木製涼亭,靈感來自當地建築的形式,有雙層木質皮膚,以防止惡劣的天氣,但也能充分接收到陽光。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村落,有自己的道路、草木和公共活動場所等,雖坐落在岸上卻與海洋緊密相連。設計上着重於考慮利用空氣的自然流動,以及使用現代設計手法表達太平洋傳統文化,並充分體現人類學家的重大貢獻。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7張

  阿吉恩·瑪麗·吉巴澳文化中心

改造波茨坦廣場(1992–2000)

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是德國柏林市中心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廣場,在二戰期間大部分被摧毀,然後被東柏林和西柏林之間的柏林牆隔開。當重大改造於1990年開始時,皮亞諾被選中在該項目的十五個地點中的五個設計新建築物,要求建築物有銅屋頂,透明玻璃外牆和烤土顏色材料。參與這個龐大項目的其他建築師包括拉斐爾·莫內歐,磯崎新和皮亞諾的前合夥人理查德·羅傑斯。 皮亞諾項目的核心部分是Debis建築,由四座不同大小但風格相同的不同建築組成。獨特的元素包括一個28米高的中庭和一個21層的塔樓,其東,南,西立面覆蓋着雙層玻璃隔開70釐米,減少了對空調和暖氣的需求。該綜合體還包括IMAX電影院,餐廳和商店。 IMAX影院的36米圓頂從遠處和街道,透過立面的透明玻璃可見。皮亞諾在“建築師的不服從”(2004)中寫道,他試圖將他的建築與城市的個性相匹配。 “柏林人習慣於在戶外生活,並且習慣於某種形式的歡樂。”新的波茨坦廣場的設計旨在捕捉柏林人的“歡樂感,他們的幽默感......爲什麼一個城市會讓人沮喪?一個城市的美好之處在於它是一個會有驚喜的地方。”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8張

  波茨坦廣場(皮亞諾的設計的建築在右方)

奧羅拉廣場(1996–2000)

澳大利亞悉尼的奧羅拉廣場由兩座塔樓組成,一幢18層的住宅樓,旁邊是一幢41層的辦公大樓,外立面不同,但屋頂上有類似的金屬和玻璃防曬霜。較低的塔樓是中心大城市的明星建築師的豪華高層住宅建築的早期例子,在21世紀初變得非常流行。辦公樓有一種謹慎的特殊形式,東立面從其底部略微凸出,達到頂層的最大寬度。外立面東側的弧形和扭曲形狀與港口悉尼歌劇院的形狀相呼應。外部玻璃幕牆延伸到主框架之外,產生一種錯覺,即牆壁獨立於建築物。其外部的玻璃百葉窗可以打開通風,皮亞諾設計了一個結合玻璃和陶瓷的外部皮膚,以調節陽光的強度。辦公樓的每個樓層都有室內冬季花園,土色瓷磚爲立面增添了幾許色彩。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9張

  奧羅拉廣場

納希爾雕塑中心(1999–2003)

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建立了一波新的藝術博物館或博物館,以容納富有的藝術贊助人的收藏。自1977年以來一直在建造藝術博物館的皮亞諾是這些新建築中最活躍和最有創意的設計師之一。雖然要求和收藏品往往相似,但他通常成功地賦予每個博物館獨特的外觀和個性。位於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納希爾雕塑中心由Raymond Nasher資助6000萬美元,後者在開發購物中心時發了大財,來展示他的現代雕塑系列,其中包括Auguste Rodin,Joan Miro,Henri Matisse和Alberto Giacometti。這座建築的形式非常簡單,就像他在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早期Menil Collection一樣,並沒有分散其中的雕塑,六面石灰華大理石與玻璃天花板過濾光線定義了五個長廊,而沉沒的雕塑花園外面位於街道下方四五米處,遠離噪音,給人一種雜草叢生的考古挖掘的外觀。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0張

  納希爾雕塑中心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的改造與擴建(2000–2006)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位於紐約麥迪遜大道上,是著名銀行家約翰·皮爾龐特·摩根的兒子小摩根成立的圖書館。現時圖書館總館的建築落成於1906年,由查爾斯·雷尼·麥金託什設計,本是大摩根的私人圖書館,大摩根死後,小摩根於1924年將圖書館開放,成爲了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的雛型,1966年,圖書館被評爲美國國家歷史名勝,小摩根後來又分別於1928年及1988年擴建兩座建築物,1991年,一條通道興建了兩三座建築物物貫通。2006年,皮亞諾對現有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翻新,並建造了一座與歷史建築高度相同的新建築,其簡潔的矩形立面與其相得益彰。他還增加了一個6米長的立方體作爲一個小型展覽空間,一個擁有199個座位的地下禮堂,以及一個玻璃牆中庭,它將所有部分結合在一起,成就了今日的外觀。 “紐約時報”的建築評論家Nicolai Ouroussoff寫道,“結果是一個具有歷史重量和雲彩輕盈的空間......這是建築師對光的關注的崇高表現。”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1張

  摩根圖書館與博物館

紐約時報大廈(2000-2007)

紐約時報大廈位於紐約市第八大道和時代廣場的拐角處,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事件中正在建設中。它的完成被視爲對紐約摩天大樓未來持續信心的象徵。皮亞諾的設計是在比賽後選出的,其參賽者包括諾曼·福斯特,弗蘭克·蓋裏和西薩·佩裏的項目。競賽規則要求建築儘可能公開透明,以象徵報紙與城市之間的聯繫。前六層樓設有中庭,餐廳,商店和會議中心。塔樓獨特的鋼琴特色是立面外的透明玻璃幕牆,高出立面本身。窗簾由透明玻璃和懸掛在立面61釐米處的陶瓷管框架組成;它可以起到防曬作用,不需要着色或燒結玻璃。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2張

  紐約時報大廈

舊金山加州科學院改造和擴建(2000-2008)

1989年,在舊的博物館建築被地震破壞後,加州科學院的受託人決定重建他們的整個建築羣,包括水族館,天文館和位於金門公園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舊金山。皮亞諾的計劃要求“在一個屋檐下的一組體積,有點像一個村莊。”屋頂面積爲1.5公頃,覆蓋着植被,並與周圍的公園融爲一體。建築的外立面也與附近的世紀之交的溫室平穩協調,溫室是公園的標誌性建築。三個圓頂被放置在高屋頂,天花板下,通過屋頂上的圓形舷窗自然採光;它們包含入口大廳,植物園和天文館。“紐約時報”將皮亞諾的新建築設計描述爲“在野蠻時代對偉大藝術的文明功能的安慰性提醒”。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3張

  舊金山加州科學院

倫敦碎片大廈(2000-2010)

碎片大廈(The Shard)是倫佐·皮亞諾設計的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大廈,共有六十六層高,高達1017英尺(309.6米),是全歐洲第二高的大廈,僅次於莫斯科水星城。(但2012年修建完成後是西歐最高的摩天大樓)。在內部,它包含豪華住宅和酒店,以及辦公室,商店,餐館和文化中心。它有一個寬闊的底座和一個分裂的尖峯點似乎消失在雲層中,就像皮亞諾描述的那樣,“16世紀的鐘樓,或者是大船的桅杆......通常建築物的高度是很高權力和利己主義的傲慢象徵,“但碎片的設計”是爲了表達其在倫敦城市全景中的銳利和輕盈的存在。“與其他高層建築一樣,外部的玻璃防曬霜略微高於建築物本身,似乎在頂部分開。對塔的關鍵反應可以預測是混合的。倫敦衛報的西蒙·詹金斯認爲這是對倫敦傳統天際線和紀念碑的外國攻擊:“這座塔是無政府狀態。它符合沒有規劃政策。它沒有標誌着建築焦點或重點。它沒有提供公民論壇或功能,只是豪華公寓和酒店。它與城市羣不同,並不注意其周圍的規模,材料或地面存在的背景。它似乎已經從迪拜到金絲雀碼頭迷失了... “2012年7月5日,碎片大廈正式揭幕。在慶祝歐洲最高樓——倫敦“碎片大廈”(the Shard)正式開放的典禮上,皮亞諾表示,“碎片大廈”只是一個經受風吹雨打的閃亮的尖塔,並不象徵着傲慢和權勢。開放典禮標誌着這座大廈的外部施工也已經完成,開發商Irvine Sellar及其卡塔爾財團的支持者也參加了典禮。皮亞諾介紹說,大廈申請規劃許可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僅僅是公衆問詢就長達兩年,涉及到幾乎所有的方面。自設計稿出臺之後,皮亞諾遭遇了很多的質疑。他不想證明自己的設計有多麼出衆,只表示建築師負有很大的責任。他說:“你必須做得足夠好。建築師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職業——犯了錯誤可是會延續很長時間的。”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4張

  倫敦碎片大廈

聖吉爾斯中心(2002-2010)

位於倫敦牛津街兩端的聖吉爾斯中心是一個綜合體,由56間豪華公寓,53間較便宜的公寓和37,000平方米的辦公室組成,這些辦公室圍繞着一個商店和餐館的公共小組, 7000平方米。該網站最初由國防部大樓佔用。一座十五層高的塔樓擁有109棟住宅,而辦公室則位於一棟東面十一層的大樓內。獨特的元素是它的顏色,建築物上覆蓋着瓷磚,上面塗有綠色,橙色,檸檬綠和黃色。 “城市不應該沉悶和重複”,皮亞諾宣稱。 “我們發現它們如此美麗和有趣的原因之一是它們充滿驚喜,即使是色彩的想法也代表着一種快樂的驚喜。”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5張

  聖吉爾斯中心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BCAM和Resnick Pavilion)(2003-2010)

皮亞諾於2003年受委託設計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的“轉型”。在這個項目中,他建造了一座新建築 - 布羅德當代藝術博物館(BCAM)(2008),佔地5574平方米, BP Grand Entrance是一個擁有750平方米空間的入口展館,以及Lynda和Stewart Resnick展覽館(2010年)。 BCAM的外立面是混凝土,上面覆蓋着奶油色的意大利石灰華斑塊,與博物館建築羣的舊建築相協調,但增添了獨特的鋼琴風格,屋頂上鰭狀的白色遮陽棚,陽光照射,主立面外面的紅色自動扶梯,另一個立面上的紅色電纜懸掛的樓梯,讓人想起蓬皮杜中心。位於BCAM以北的Resnik展館擁有4180平方米的空間,東面和西面有石灰華覆蓋的牆壁,北面和南面有玻璃牆,頂部有垂直玻璃百葉窗向天空開放。 皮亞諾在描述這個項目時寫道:“光線是完美的還不夠。你還需要平靜,寧靜,甚至與藝術品的沉思有關的品質。”Nicolai Ouroussoff, “紐約時報”的建築評論家欽佩BCAM的內部,但對外部的印象較少:“這個城市的建築遺產的核心幾乎沒有正式的自由,也沒有太多的結構證據我們在皮亞諾先生的最佳作品中所期待的精緻。博物館的巨大石灰華形式和脣膏紅外部樓梯是浮誇和流行文化參考的奇特組合。這是一個沒有信念的建築。“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6張

  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BCAM和Resnick Pavilion)

阿斯楚普費恩利現代藝術博物館(2006–2012)

挪威奧斯陸的阿斯楚普費恩利現代藝術博物館旨在重振奧斯陸市中心西南部的舊港口和工業區,設有藝術博物館和辦公室,並提供目的地和景點。風景如畫的峽灣。該項目有三棟建築,兩座博物館建築和一座辦公樓,在一個玻璃屋頂下,佔地6000平方米。建築材料包括鋼樑和木樑。運河和人行道將博物館與附近正在開發的另一個區域連接起來,而博物館和人行道則可以欣賞到峽灣和奧斯陸市中心的景色。在博物館和水之間放置了一個雕塑公園,裏面有Anish Kapoor,Louise Bourgeois和其他着名雕塑家的作品。運河一側的博物館建築物擁有永久性展品,而另一側的建築物則用於臨時展品。運河上的一座橋兩座博物館建築,建築材料包括鋼,玻璃和木樑,而外立面不是由玻璃製成的外牆覆蓋着精心製作的風化板,採用斯堪的納維亞建築的傳統。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7張

  阿斯楚普費恩利現代藝術博物館

金貝爾藝術博物館擴建(2007–2013)

德克薩斯州沃思堡的金貝爾藝術博物館的擴建是由路易·卡恩設計的博物館的一個新成員,現代主義建築師皮亞諾在他的職業生涯開始時工作,於1972年完工。該建築面向由安藤忠雄(Tadao Ando)設計的現代沃思堡藝術博物館(2002年)。新畫廊佔地7595平方米,而卡恩建築佔11,148平方米,耗資1.35億美元。皮亞諾爲博物館創造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新入口,巨大的窗戶顯示出明亮的紅色傢俱,對着內部的雪花石膏白牆。新博物館使用的材料包括淺色混凝土,結合道格拉斯冷杉的橫樑和天花板,白橡木地板和豐富的雙層玻璃和多孔玻璃。博物館還包括現代生態特徵,包括植物屋頂,屋頂上的光伏電池,地熱井和LED照明。皮亞諾寫道:“我們的建築通過其高度,規模和總體規劃呼應卡恩建築,但我們的建築有一個更透明,更開放的特點。輕巧,謹慎(一半的表面在地下),但它仍然有它自己的特點,並創造了新舊之間的對話。“然而,博物館也吸引了批評者,他們說這不夠雄心勃勃。 “達拉斯晨報”的建築評論家馬克·拉姆斯特寫道:“憑藉其幾乎不可能光滑的牆壁和經過鈦處理的混凝土方柱,皮亞諾的前立面展示了一種臨牀的,堅忍的完美主義......總而言之,這次集會是一個小小的奇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橫樑:100英尺長的層疊道格拉斯冷杉條,來自加拿大。雖然它的所有技術掌握,它沒有提供卡恩的建築在草坪上的元素雄偉。”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8張

  金貝爾藝術博物館新館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2007–2015)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決定從1966年由馬塞爾·布魯爾建造的麥迪遜大道上的原始建築搬到位於曼哈頓的甘斯沃特和華盛頓角落的新地點,該地區曾經被肉類包裝廠佔據,旁邊是高線,河邊公路和公園。該博物館共有九層,具有不對稱的工業外觀,與該社區的建築相匹配。除了內部畫廊外,它還在建築物的一個部分的大露臺上擁有1207平方米的露天展覽空間。它由鋼,混凝土和石頭建造,也有松木和其他從拆除工廠回收的材料。“華爾街日報”的建築評論家Jule Iovine稱其爲“熱情,創造性的機器”,這要歸功於其“開放,多變的空間”,“紐約時報”評論家邁克爾·金梅爾曼稱其爲“戶外棲息地”。被看到......建築的慷慨,與城市相連的藝術感,反之亦然“。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19張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翻新哈佛藝術博物館(2008-2014)

從2008年開始,皮亞諾翻新重建了現有的結構,以容納哈佛藝術博物館,整合了與哈佛大學相關的三個藝術博物館。新博物館保留了1925年薩克勒博物館(1925年)風景如畫的常春藤聯盟門面,但在庭院中增加了一個新的空間,由金字塔形玻璃屋頂覆蓋,使畫廊空間增加了40%。翻新工程增加了六層畫廊,教室,演講廳和新的學習區域,可以訪問25萬件博物館館藏的部分內容。新大樓於2014年11月開業。

瓦萊塔城門和國會大廈(2011-2015)

馬耳他瓦萊塔的“城門”項目是對馬耳他首都瓦萊塔的主要入口的完全重組。它包括穿過16世紀城牆的巨大城門,前皇家歌劇院遺址內的露天劇院“機器”,以及新議會大樓的建造。門項目是有爭議的,雖然它取代的舊門只建於20世紀60年代,意大利理性主義風格。 最初的想法是,在夏季,一個帶有舞臺和翅膀的鋼製便攜式劇院和一千個座位可以安裝在19世紀歌劇院的廢墟內,這個廢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摧毀。它擁有自己的舞臺設備和技術,可以再現傳統歌劇院的音響效果。當表演沒有進行時,“機器”意味着轉回公共廣場和聚會場所。國會大廈(2011-2015)融合了現代技術和技術,以及城市古老城牆的巨大石頭外觀。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20張

  馬耳他的國會大廈

斯塔夫羅斯.尼亞爾霍斯基金文化中心(2016年)

位於希臘雅典的斯塔夫羅斯.尼亞爾霍斯基金文化中心(SNFCC)是皮亞諾最具戲劇性的項目之一。它位於雅典市中心以南4公里處的古希臘港口Kalithea的Falirio Bay旁邊,該地點是2004年夏季奧運會的停車場,它結合了希臘國家圖書館和希臘國家的新歌劇院。歌劇院在一棟建築中設有兩個劇院。建造了一座人工山,以提升建築物並使其可以看到附近的大海。歌劇院擁有1400個座位的主劇院和一個400個座位的小型“黑匣子”劇院。圖書館是一個放置在歌劇院頂部的方形水平玻璃盒,類似於都靈Lingotto工廠頂部的藝術博物館。整個結構由單個平屋頂覆蓋,提供遮陽,並覆蓋10,000平方米的光伏電池,產生1.5兆瓦的能量,旨在使建築物在工作時間內自給自足。該項目的成本爲5.88億美元。

倫佐·皮亞諾設計理念 倫佐·皮亞諾建築作品 第21張

  斯塔夫羅斯.尼亞爾霍斯基金文化中心

人物點評

以倫佐·皮亞諾爲核心的建築師們,共同對這個時代的波茨坦廣場精神進行了重新的詮釋。我們的視線可以跨越戰爭和戰後的悲慘時期,到達充滿歡樂氣氛的21世紀初。柏林是世界上最活躍和吸引人的城市之一,而波茨坦廣場及其周邊地區也一直佔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這裏的建築主要是由幾棟複雜的帶有迴廊的建築組成,如:柏林愛樂音樂廳和國家圖書館,後來在東西柏林戰火的摧殘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後經修復至今仍然留存。倫佐·皮亞諾在此設計中充分地展示了他對於城市設計的獨特理解力和深遠的把握,在給該地區帶來新鮮氣息的同時,也延續了那些古老而有價值的部分。

獲獎情況

美國建築師協會(AIA)宣佈,其榮譽會員倫佐·皮亞諾贏得了2008年AIA金獎。這是建築業的最高榮譽之一。此外,Kieran Timberlake Assoicates贏得了本年的“企業獎”,Stanley Tigerman則獲得了Topaz Medallion(黃玉獎章)。

70歲意大利建築師倫佐·皮亞諾在1971年與當時一起開設事務所的理查德·羅傑斯合作設計了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爲其贏得了國際知名度。皮亞諾的博物館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例如1987年完成的休斯敦Menil Collection和2005年完成的亞特蘭大High Museum擴建工程。這兩個項目都展示了皮亞諾在內部空間控制自然光線的能力,令人回想起他的導師和老闆的才能。不過皮亞諾的作品還涉及到辦公樓、學校建築和機場。他設計的紐約時報公司的總部被英國《觀察者》(Observer)報譽爲紐約市“40年來最好的新建摩天樓”。

在宣佈金獎結果時,金獎委員會主席Thomas rth表示,皮亞諾的作品“表現了建築涉及的全部範圍,具有雕塑性、美感和技術上的傑出性。他把多樣化的學科結合在當代建築中,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人性化環境。”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建築大師倫佐·皮亞諾獲得了丹麥最高藝術獎項——2008年sonning priseen獎。這個獎項是由哥本哈根大學頒發的,表彰能夠表現歐洲文化的特別作品。71歲的皮亞諾是巴黎蓬皮杜中心的聯合設計者,也曾在1970年代以突破傳統、引發爭議的Beaubourg而聞名遐邇。

重要作品

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1971-1977)

關西國際機場,大阪(1988-1994)

聖尼古拉球場,巴里(1990)

提巴歐文化中心,Nouméa,新喀里多尼亞(1991-1998)

Beyeler基金會博物館,巴塞爾(1992-1997)

波茨坦廣場改造,柏林(1992-2000)

碎片大廈,倫敦(2000-12)

Maison Hermès,東京(2001)

Auditorium Parco della Musica,羅馬(1994 - 2002)

紐約時報大廈,紐約(2003-07)

保羅·克利中心,伯爾尼(2005)

哈佛藝術博物館改造,劍橋(2008-2014)

杭州江南布衣總部,杭州(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