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沃爾夫岡·克特勒歷史 沃爾夫岡·克特勒歷史百科

沃爾夫岡·克特勒歷史 沃爾夫岡·克特勒歷史百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沃爾夫岡·克特勒,德國物理學家,外文名叫做Wolfgang Ketterle,出生時間1957年10月21日,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

沃爾夫岡·克特勒歷史 沃爾夫岡·克特勒歷史百科

生平

沃爾夫岡·克特勒1957年出生在德國海德堡,並在附近的埃佩爾海姆(Eppelheim)長大,從海德堡的中學畢業後,1976年開始在海德堡大學學習物理學,兩年後轉去慕尼黑工業大學,專業方向是理論物理學,1982年以不對稱材料的自旋鬆弛爲論文碩士畢業。此後前往加興的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學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學,在赫伯特·瓦爾特(Herbert Walther)和哈特穆特·菲格(Hartmut Figger)手下攻讀博士,研究實驗分子光譜學,1986年以“氫化氦和三原子氫分子的光譜學”爲課題獲得博士學位。

離開加興後,克特勒回到海德堡大學研究內燃機,1990年移居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電子研究實驗室(RLE)工作,並將工作領域轉換到激光冷卻,1993年加入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1998年成爲教授。2006年被任命爲麻省理工學院電子研究實驗室副主任,並任麻省理工學院超冷原子中心主任。

 研究

克特勒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證明了氫化氦(HeH)的存在,並首次獲得這種分子的光譜。在加興的博士後階段,他又完成了對光譜的完整解釋。赫伯特·瓦爾特後來在總結這一成就時說:“他開創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隨即又很快結束了它”(德語:Er hat ein Gebiet kreiert und es gleichzeitig getötet)。

由於20世紀80年代初激光冷卻技術的發展,能夠將原子氣體的溫度降低到接近絕對零度,物理學家開始了在氣體中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嘗試。克特勒的研究組是最先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研究組之一,1995年克特勒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在鈉( Na)原子蒸氣中實現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此後,他們又在1997年展示了兩個碰撞凝聚物之間的波的干涉,並實現了第一臺原子激光儀。2001年,因在鹼性原子稀薄氣體中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對凝聚態物質的性質的早期基礎性研究,克特勒與另兩位實現銣( Rb)原子蒸氣中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埃裏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除了研究超冷原子中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外,克特勒的研究成果還包括2003年創造了分子玻色凝聚物,2005年完成了證明費米凝聚物中高溫超流體的實驗。

榮譽

1996年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ellowship

1997年美國物理學會Rabi獎

1997年德國物理學會古斯塔夫·赫茲獎

1998年《發現》雜誌工程創新獎

1999年低溫物理學Fritz-London獎

1999年哥廷根科學學會Dannie-Heineman獎

2000年物理學本傑明·富蘭克林獎章

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2002年德國聯邦十字勳章

2004年麻省理工學院Killian獎

參考文獻

Les Prix Nobel . The Nobel Prizes 2001, Editor Tore Frängsmyr, Nobel Foundation, Stockholm, 2002

諾貝爾獎官方網站傳記

沃爾夫岡·克特勒在麻省理工學院超冷原子中心

沃爾夫岡·克特勒在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

孫昌璞:極端條件下原子系統的宏觀量子效應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