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拿破崙三世,即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或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外文名法語:Napoléon III,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他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唯一一位總統和法蘭西第二帝國唯一一位皇帝,是法國曆史上第一位民選產生的總統和最後一位君主。

生平經歷

早年

1808年4月20日,路易-拿破崙出生於法蘭西帝國首都巴黎,他的父親是拿破崙一世的幼弟路易·波拿巴,而他的母親則是拿破崙的繼女奧坦絲·德·博阿爾內。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路易·波拿巴

在拿破崙在位期間,路易-拿破崙的父母成爲法國傀儡國荷蘭王國的國王和王后。後來,路易·波拿巴與妻子奧坦絲不睦,又爲滿足荷蘭商人要求,破壞了拿破崙一世爲反對英國而制定的大陸封鎖政策。拿破崙一世對此極爲不滿,於1810年廢除了弟弟的王位。路易·波拿巴被罷黜後,去法屬意大利王國的佛羅倫薩住閒。妻子奧通斯不願隨行,留居巴黎皇宮。路易-拿破崙的幼年一直是在宮廷中度過的,皇宮的榮華富貴生活對他一生影響頗大。

1815年,拿破崙一世兵敗滑鐵盧,波旁王朝復辟,波拿巴王朝的成員對被迫流亡他國。

1817年,路易·拿破崙隨母親移居瑞士,在瑞士圖爾高州阿倫內伯格成長,他在奧格斯堡大學預科和阿倫伯格軍事工程學校和炮兵學校接受教育。軍校畢業後,他成爲一名炮兵軍官,並獲得了上尉軍銜。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時,路易-拿破崙正在意大利。在七月革命的影響下,1831年2月意大利中部爆發了起義,路易-拿破崙與長兄拿破崙·路易一起,參與自由主義運動。他支持意大利燒炭黨運動,並參與羅馬地區起義,後因統治意大利的教皇國和奧地利的部隊隨後鎮壓了革命,路易-拿破崙被迫潛逃巴黎,返回瑞士的阿倫內伯格,長兄拿破崙·路易在逃離意大利的中途因痳疹病逝。

1832年,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正式加入瑞士國籍。同年拿破崙一世之子拿破崙二世去世,路易-菲利普登基,但遭到了正統主義者、波拿巴主義者,甚至是一些獨立人士的反對。各地開始出現波拿巴主義運動,希望能將波拿巴王朝的成員捧上王位。

兩次政變未遂

第一次政變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2張

  路易-拿破崙在1836年發動的政變

1836年10月,路易-拿破崙回到法國,企圖效仿出逃厄爾巴島的拿破崙一世,發動政變。10月30日,路易-拿破崙在幾個贊成波拿巴主義的老兵和舊軍官的協助下,他竄到斯特拉斯堡駐防軍的兩個炮兵團發表演說,號召士兵推翻路易-菲利普,擁戴他做國王。駐軍不但沒有投靠路易-拿破崙,還逮捕了他。他的母親隨即向路易-菲利普寫信求情,路易-菲利普本人也不希望公審路易-拿破崙,法國政府按照國王的要求,將他流放到國外。

此後,路易-拿破崙先後前往英國、巴西、美國,最後因母親病危,於1837年8月回到瑞士。母親病逝後,他通過同謀在法國出版了10000本題爲《1836年10月30日所發生的的事件的記載》的小冊子。路易-菲利普因此要求瑞士把他引渡回法國受審。瑞士以路易-拿破崙是自己的公民和武裝部隊成員爲由,拒絕了路易-菲利普的要求,令兩國關係急速惡化。法國政府開始在汝拉省集結部隊,人數達到25000人。路易-拿破崙爲免兩國爆發戰爭離開瑞士。

1838年10月,路易-拿破崙回到倫敦重新流亡。他帶着從母親那裏繼承的一大筆財富,與他的一些老朋友和同謀一起在英格蘭沃裏克郡克拉倫登廣場居住。這段時間他受到倫敦社會的接待,並會見了當時政治和科學領導人,包括本傑明·迪斯雷利和邁克爾·法拉第。他還對英國經濟進行了大量研究。

第二次政變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3張

  1840年8月,路易-拿破崙第二次政變未遂,被逮捕監禁

1840年8月,路易-拿破崙利用拿破崙主義盛行的時機,和50個僱傭兵一起,在濱海布洛涅祕密上岸,準備乘坐火車抵達里爾,意圖像上次政變一樣煽動當地駐軍。抵達當地後,國家憲兵認出了他,雙方開始交火。最後路易-拿破崙中彈受傷,再次被捕,被判終身監禁,囚禁在位於索姆省的堡壘之中。

監禁期間,他的視力開始下降。路易-拿破崙在獄中撰寫《論消滅貧困》,在書中他聲稱自己要成爲進步主義的皇帝,推行溫和的經濟政策,他將自己的思想體系定義爲波拿巴主義。

1844年,路易-拿破崙的伯父約瑟夫·波拿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逝世。1846年5月25日,在醫生和朋友的幫助下,他喬裝打扮成石匠,逃出監獄。因此,路易-拿破崙的政敵後來以石匠的名字戲稱他爲“Badinguet”。他最終回到了英格蘭紹斯波特。一個月後,路易-拿破崙的父親也逝世了,他因此成爲波拿巴家族的絕對繼承人。

回到英國後,路易-拿破崙很快恢復了在英國社會中的地位。他住在倫敦聖詹姆斯的國王街,常去看戲、打獵,結識了本傑明·迪斯雷利、查爾斯·狄更斯。並且前往了大英博物館繼續學習。

返回法國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4張

二月革命

1848年,法國爆發二月革命,路易-菲利普的七月王朝倒臺,被法蘭西第二共和國取代,路易-拿破崙因此得以回國。回到法國後,臨時政府卻以莫須有的理由將其遞解出境,路易-拿破崙只能再次回到英國。其間他自願參與了英國特別警察(Special Constabulary)部隊,鎮壓憲章運動。同時間,阿爾方斯·德·拉馬丁在法國提出了一個法案,旨在永久禁止昔日王室成員回到法國,但最終被議會否決。

1848年5月,制憲會議進行補缺選舉。同年6月,路易-拿破崙並獲選爲巴黎、榮納、科西嘉、下舍朗特議員,這一結果引起執行委員會的不安,制憲會議內部也出現了爭論,路易-拿破崙爲表明自己的清白純潔,於6月16日差人代交了辭呈。就在此時,巴黎爆發了工人起義,臨時政府軍血腥鎮壓,時任臨時政府元首、七月王朝軍官出身的路易-歐仁·卡芬雅克的形象因此嚴重受損。同年9月,制憲會議再次舉行補缺選舉,路易-拿破崙再次以高票當選,制憲會議無權拒絕接納這位新議員,否則就將是對普選權的否定,9月24日,路易-拿破崙以議員身份進入巴黎,在議會裏,路易-拿破崙很少開口發言,爲避免捲入是非還儘量不參加各種投票表決。他沒有在政務上面投入多少精力,也沒有給同僚留下深刻印象。

出任總統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5張

  支持不同候選人的男童在街上打鬥

由包括亞歷克西斯·德·托克維爾在內的委員會起草的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新憲法,要求總統通過普選制由民衆投票選舉,而不是由國民議會選舉。

憲法出爐後,總統選舉隨即在1848年12月10日展開。路易-拿破崙以重建秩序,創建強力政府,建立社會保障,整理整個社會,重建國家榮譽爲宣傳焦點。波旁王朝遺老、奧爾良王朝成員和舊貴族等君主主義者都支持路易-拿破崙,認爲他會重建秩序,穩定動盪不安的國家。部分資本家受到他的進步主義經濟主張所吸引,也和前者一樣支持他。他的支持者主要來着法國人數最多的階層——農民階層,農民認爲他可以和他的伯父拿破崙一世一樣,重振法國的聲威,穩定動盪不安的局勢。最終,路易-拿破崙取得了壓倒性優勢,以5600000票擊敗了1500000票的卡芬雅克,成功當選爲總統,成爲法國曆史上第一位民選總統。

1848年12月20日,路易-拿破崙宣誓就職,並將住所搬到了愛麗捨宮。路易-拿破崙在擔任總統期間,自稱爲“王子總統”。

在上任第一年,路易-拿破崙施政小心謹慎,任命中間偏右的秩序黨成員爲官員,避免和保守派佔據的議會發生衝突。路易-拿破崙通過支持教皇重建世俗管治,來拉攏天主教派成員。同時間,他又通過推動教皇進行自由主義改革,來拉攏世俗派。1851年,路易-拿破崙又通過了法盧法,重建天主教會在教育制度當中的影響力。

路易-拿破崙雖然當選了總統,但上任後要面對一個由君主主義者所操控的議會,議會視他的管治時期爲過渡到復辟時期的橋樑。他遊說議會修改憲法,允許他連任總統,聲稱四年時間不足以讓他完成政治和經濟改革。由君主主義所操控的議會拒絕了這一要求。1850年,議會通過了一個新的選舉法,限制了普選權,也縮短了總統任期,由四年改爲三年。很多低下階層因此被人禠奪了投票資格。路易-拿破崙抓住機會,決定利用低下階層來消滅政敵。他拉攏親信,爭取軍隊支持,巡遊全國發表演說譴責議會,並聲稱自己是普選權的保護者。

在1851年12月2日,經過一個月的準備工作後,路易-拿破崙運用情婦哈麗雅特·霍華德資金髮動了政變。他之前的支持者維克多·雨果對他大感失望,決定流亡海外,不斷髮表批評他的言論。

登基稱帝

獨裁帝國時期

路易-拿破崙爲了穩固自己的地位,在1851年12月20日—21日就是否延長總統任期、是否賦予總統制定新憲法的權力問題進行表決公投,結果路易-拿破崙以750萬票對64萬票獲得絕對多數的支持。

在1852年1月14日,新憲法通過,在表面上保留了民選議會,重建了普選權,擴大了總統的權力,將全部行政權與立法權授予總統,並將總統任期延長至10年,還授予總統指定下任繼承人的權力。新憲法通過後不久,路易-拿破崙就準備稱帝。爲了取得合法性,參議院在1852年的11月20日至21日,在全國舉行了另一次公投。97%的人都支持路易-拿破崙稱帝。

1851年12月2日,路易-拿破崙稱帝,建尊號爲拿破崙三世,他所建立的帝國稱爲“法蘭西帝國”,日後也被稱爲“法蘭西第二帝國”。

1852年開始,拿破崙三世建立龐大的軍事官僚的國家機器,供養50萬官僚,50萬軍隊。1852年12月30日,拿破崙三世公佈《法蘭西帝國憲法》,根據這一憲法,皇帝成爲權力的唯一中心,行政、立法和司法方面的最高和最終決策權均由皇帝壟斷,爲了防止革命運動,帝國政府解散工會,封閉進步報刊、禁止一切民主派和共和主義者的活動。天主教會控制了國民教育,農村教士充當密探。普選權雖被保留下來,但選舉活動均由政府操縱。他開始將政治犯和罪犯運往各種流放地,如魔鬼島或新喀里多尼亞。他的反對者在1855年4月和1858年1月兩次刺殺他,都未獲成功。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6張

  歐仁妮皇后,由弗朗茲·克薩韋爾·溫德爾哈爾特繪於1853年

拿破崙三世登基後,就開始物色妻子。歐洲大部分王室都不願意和波拿巴家族聯婚。他曾經試探瑞典的卡羅拉郡主和霍恩洛厄朗根堡的阿德爾海德公主,但是都遭到了拒絕。拿破崙唯有降低要求,最後選了有蘇格蘭血統的西班牙女貴族歐仁妮·德·蒙提荷爲妻。幾年後,歐仁妮就爲他誕下了皇太子拿破崙·歐仁(小路易·拿破崙或拿破崙四世)。

在1860年之前,拿破崙三世都在實行獨裁統治,他利用審查制度來阻止反對自己聲音蔓延,操縱各地選舉,剝奪議會實權。

自由帝國時期

1860年之後,拿破崙三世開始對反對派讓步。他允許議會自由舉行辯論,出版會議記錄,放寬審查制度,更在1869年任命自由派成員埃米爾·奧利維耶爲首相。歷史學家稱這段時期爲“自由帝國”時期。

在這段時間裏,拿破崙三世進行了許多重要舉措,擴大立法機構權力,制定殖民政策,進行大規模工程,推行野心勃勃的外交政策。

普法戰爭

1870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的堂兄霍亨索倫親王利奧波德,有意登上西班牙王位。拿破崙三世不想腹背受敵,要求利奧波德打消念頭。威廉一世見局勢緊張,便公開表示不再支持堂兄爲王。隨後,拿破崙三世要求霍亨索倫王朝首長威廉一世保證,不會有其他霍亨索倫王朝成員登上西班牙王位,其無禮態度令威廉一世驚訝。威廉一世在會見法國大使後,寫了一篇內容宛轉的電報,拒絕了拿破崙三世的要求。但是,俾斯麥爲了激怒拿破崙三世,修改了電報的措辭,令法國輿論譁然,普法戰爭因此爆發。

在開戰之時,拿破崙三世和法國將軍都有大獲全勝的信心。但拿破崙三世犯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錯誤,那就是將組織混亂的軍隊的指揮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並沒有指揮大規模軍事行動的經驗,又他不聽從建議,結果法軍在多場重要戰役中戰敗,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普軍長驅直入。拿破崙三世不肯回到巴黎,也不肯交出兵權

1870年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會戰中被普軍俘虜。兩日後,拿破崙三世戰敗的消息傳到巴黎,共和派人士立即行動起來。9月4日,共和派在巴黎市政廳成立臨時國防政府,宣佈共和國迴歸,其名義首腦是特羅胥,掌握實權的是甘必大。攝政皇后歐仁妮在一位美國牙醫的幫助下逃出巴黎,不久之後便到了英國。第二帝國就此滅亡,君主政體在法國也就從此絕跡。

戰爭爲法國帶來了災難,卻爲德意志地區帶來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德意志帝國成立後,迅速取代了法國陸上強權的地位。

晚年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7張

  拿破崙被俘後會見俾斯麥

1870年9月之後的6個月時間裏,拿破崙三世被軟禁在德意志西部的卡塞爾,期間還會見了德國宰相俾斯麥。

1871年3月,拿破崙三世被德意志帝國釋放,獲准和妻兒一起前往英國,在奇斯爾赫斯特的卡姆登宮渡過餘生。在英國期間,拿破崙三世曾前往一些學校、工廠、軍營以及貧民區參觀考察,而且他還對高科技再次產生興趣,他設計出一種節能火爐,使燃料可以節省一半。並與皇后歐仁妮恢復關係。

1873年1月9日,拿破崙三世在治療膀胱結石時逝世。起初葬於當地的天主教教堂。當他的獨子戰死後,歐仁妮決定要修建一座隱修院,隱修士全部來自剛剛通過反神職人員法的法國。最後拿破崙三世的妻兒都葬於隱修院。

爲政舉措

政治政策

擴大立法機構權力

1860年之後,拿破崙三世開始對反對派讓步。他允許議會自由舉行辯論,出版會議記錄,放寬審查制度。

因爲拿破崙三世對意大利發動了戰爭,而且和英國簽署了商業條約。這使得他的人氣下降,不得不通過重振議會的方法,扶植一個政黨,並通過這個政黨間接地進行管治。兩大政治陣型都視之爲擴大權力的良機。

拿破崙進行大規模工程,推行野心勃勃的外交政策,令法國政府迅速負上鉅額債務,政府赤字居高不下。拿破崙雖然掌有財政實權,但卻沒有能力處理財政事務。他要重振商界信心,將部分責任交給議會。拿破崙三世因此放棄了議會休會期間自由舉債的權力,同意預算案應該逐項逐項投票表決。不過,他保留了逐項逐項修改預算案的權力,以免財政大權完全落入議員掌中。此舉激怒了不少議員。各種各樣的反對派組成了一個政治聯盟,成員包括不滿教皇政策的天主教徒、正統主義者、奧爾良主義者、保護主義者和部分共和主義者。外交政策遭到失敗進一步破壞了拿破崙三世的地位。

社會經濟政策

產業迅速現代化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8張

  拿破崙三世將合併巴黎多個社區的法令交給奧斯曼,由阿道夫·伊馮繪於1865年

法國在這一時期所進行的工業化發展,對商人和勞工來說都是相當有吸引力的。工程人員依照奧斯曼男爵的計劃,改造巴黎,拆除貧民窟,拓寬道路。勞動工人遷居市郊,在當地工廠出售勞動力。信仰聖西門主義的人是拿破崙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他們稱拿破崙爲“社會主義皇帝”。聖西門主義者當時設立了一種新式儲蓄機構——信貸動產,向公衆出售股份,並將得來的資金用於產業投資之上,引發了經濟快速發展。

第二帝國時期,是法國第一個將經濟目標清楚地擺在第一位的時期。拿破崙三世促進自由貿易,降低貸款利息,進行基礎建設,以確保國內經濟繁榮發展。他和奧斯曼男爵、佩爾西尼公爵一樣,認爲赤字所造成的的負面影響將會被後來所產生的效益抵消。拿破崙三世致力於打破貿易壁壘,這在法國曆史上是少有的。

上述政策爲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的淘金熱增加了歐洲的貨幣供應。復辟時期大量出生的人開始促進了第二帝國的早期經濟,貨幣供應增加,物價穩定上升,吸引了公司進行資本投資。全國鐵路長度在19世紀50年代,由3000公里延長到16000公里,提高了礦井和工廠的生產效率。55條小型鐵路合併爲六條大型鐵路。在海上運輸方面,新式鐵製蒸汽船取代了傳統的木製帆船。蘇伊士運河也在斐迪南·德·雷賽布的主持之下,由國際蘇伊士運河公司建成,開始了全球航運貿易的新篇章。

改造巴黎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9張

巴黎歌劇院是拿破崙三世時期巴黎的中心。建築師查爾斯·加尼爾將這種風格簡單地描述爲“第三拿破崙”

拿破崙提出這一計劃,是爲了實現現代化巴黎。拿破崙希望能通過措施,提升巴黎的衛生狀況和生活質量;建造一個現代化的污水處理系統,改善衛生;設計出一種新的住宅,以容納更多居民;他在全市興建了三個大型公園,以免基層市民在星期日,只能去酒館渡日。拿破崙三世拆除了大量建築,並且以寬敞的大道,代替蜿蜒的小巷。這個由奧斯曼男爵主持的計劃,最終使巴黎成爲了一個由林蔭大道和綠地公園組成的城市。

普羅斯佩·梅里美、維歐勒·勒·杜克在拿破崙的支持之下,修復了衆多在大革命期間遭到破壞的著名中古建築。當中包括:巴黎聖母院、聖彌額爾山、卡爾卡鬆、韋茲萊隱修院。

殖民政策

19世紀30年代,阿爾及利亞開始接受法國統治。拿破崙三世和之前的政府首腦相比,對阿爾及利亞土著更加有同情心。他遏制了歐洲人遷往內陸的浪潮,將他們的居住區域限定在海岸地帶之內。又釋放了當地叛軍的首領阿卜杜·卡迪爾,並且向他每年發放一筆150000法郎的養老金。他准許穆斯林教徒以理論上平等的地位參軍,加入政府機構,移民法國。穆斯林教徒甚至可以擁有公民權,不過這樣做要遵守法國民法,不承認伊斯蘭教法法庭。一些憤怒的穆斯林教徒將他的做法解讀爲,取得公民權,需要放棄信仰。

拿破崙三世最有影響力的阿爾及利亞政策是改變土地產權制度。這一做法表面是出於好意,但實際上破壞了當地傳統的土地管理制度,奪走了很多土著的土地。他放棄了國家對部落土地的產權,支持政府在三代人之內,將部落產權拆解爲個人產權。大部分被劃爲公共產權的土地,都被移民佔用,而當地的法國官員又傾向於這些移民,這破壞了拿破崙三世的政策。法國官員任命部落首領,最重視的是親法程度,而不是影響力。不少部落首領上任後立即出售了部落的土地。

外交政策

1852年,拿破崙三世在波爾多發表的演說中聲稱“帝國,意味着和平”(L'Empire,c'est la paix),表明法國不會爲了擴張領土而進攻他國,釋除了他國的疑慮。不過他也表示,他決心推行強硬的外交政策,爲法國帶來力量和榮譽。同時他還對其他列強發出警告,聲稱他不會容忍他們威脅法國的鄰國。

拿破崙三世也是“民族主義政策”的推動者,希望自己協助其他地區的民族主義者,合併小國,建立一個個統一的民族國家。

英法關係

拿破崙三世在位期間,英法關係並不緊密。在1846年至1865年間,先後擔任過外務大臣和首相的巴麥尊勳爵力圖維持歐洲均勢。因此英國甚少與法國合作。1859年,英國曾擔心法國入侵英國。巴麥尊勳爵沒有在美國內戰當中支持採取攻擊姿態的拿破崙三世。

克里米亞戰爭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10張

法國佔領了塞瓦斯托波爾附近的俄羅斯陣地,結束了克里米亞戰爭

拿破崙三世挑戰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影響力,最終令兩國之間爆發戰爭。他在戰爭當中和英國聯手作戰。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在戰後得到提高。克里米亞戰爭是繼拿破崙戰爭之後,列強之間爆發的首場戰爭,標誌着維持和平的聯盟制度在半個世紀後開始瓦解。這一場戰爭也結束了歐洲協調和四國同盟。

1856年巴黎和會召開的時候,法國在外交方面達到了高峯。戰爭的結果令拿破崙三世等人更加支持歐洲各地的民族主義者,以重新劃分歐洲的版圖。

亞洲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11張

  查理·裏戈爾·德·讓烏伊利率軍攻佔西貢,由安託萬·毛萊爾-法蒂奧所繪

1857年,拿破崙三世在英國和波斯之間進行調停工作,促使雙方在3月簽署巴黎和約。

在東亞方面,拿破崙三世向建立印度支那殖民地邁出了第一步。1858年,他批准查理·裏戈爾·德·讓烏伊利率領艦隊遠征大南(越南),目的是爲受到迫害的法國傳教士作出報復,以及迫使當地政府接受法國影響。拿破崙三世認爲,法國如果不在東亞建立影響力,最終就會淪爲二流國家,而且法國人肩負着傳播文明的使命。1861年,法軍全面進攻安南。1862年,戰爭結束,大南被迫將三個南部省份割讓給法國,法國人稱這一地區爲交趾支那。大南同時開放三個通商口岸,允許法國戰艦自由出入柬埔寨水域,給予法國傳教士行動自由,並且賠償法國軍費。但是法國並沒有介入東京爆發的越南裔基督教徒起義,任由當地政府鎮壓起義者,導致上千名基督徒被人殺害,引起了傳教士的不滿。

在中國方面,法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當中,與英國聯手進軍北京。中國被迫在貿易權利方面,作出更多讓步,同時准許西方船隻駛入長江、給予基督徒平等地位、向英法交出鉅額賠款。

1866年,朝鮮處決多名法國傳教士。爲了懲罰朝鮮,駐華法國外交官,在未經巴黎批准的情況下,派出海軍武裝介入當地事務,卻遭到了失敗,使法國的影響力在當地下降。1867年,法國向幕府派出軍事代表團,以協助幕府推行軍事改革。

意大利

拿破崙三世擔任總統時,曾派出軍隊遠征羅馬,推翻羅馬共和國,恢復教皇管治。此舉爲他贏得了天主教徒的支持。然而,國會卻認爲他的行動違反了憲法第五章,準備彈劾拿破崙三世。天主教徒雖然支持他介入意大利事務,但是卻不支持他本人,他們一直希望有朝一日正統的波旁王朝能夠重登王位,所以他們也藉機削弱他的政治地位。但彈劾案最終未能通過。

拿破崙三世支持意大利民族主義者,是想借此迫使奧地利交出倫巴第和威尼斯。他反感奧地利,奧地利在他眼中代表着反動主義、正統主義,是歐洲民族自決的障礙。拿破崙三世支持意大利民族主義者,既滿足了自己,也滿足了國內的自由派和左派。但是,他又在同一時間內支持教皇,以維持保守派和天主教徒對自己的支持。由此可見,他的意大利政策是矛盾重重的。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12張

  索爾弗利諾戰役

1859年4月,拿破崙三世和薩丁尼亞王國首相加富爾伯爵達成祕密協定:法國以得到薩伏伊和尼斯爲條件,幫助撒丁尼亞將奧地利勢力逐出亞平寧半島,統一意大利。同年,拿破崙三世向奧地利發動戰爭,在馬真塔戰役和索爾弗利諾戰役中擊敗了奧軍,奧地利向薩丁尼亞割讓倫巴第地區。就在此時,拿破崙三世決定不再介入意大利事務。此舉爲時已晚,不能阻擋意大利統一的步伐。

他幫助薩丁尼亞的舉動,令國內的天主教徒開始反對他。拿破崙三世企圖通過駐兵羅馬來糾正這一錯誤。但這一錯誤已經無法挽回,他此後也不再推行傾向於天主教徒的政策,他甚至在1863年,任命維克多·杜爾偉爲教育部長,世俗化教育制度。在普法戰爭時期,法國駐軍撤離羅馬。

美洲計劃

拿破崙三世制定了一個美洲計劃,計劃的重點有三個,第一個是承認美利堅聯盟國,並且與之結盟。第二個是介入拉丁美洲事務,在當地建立君主制國家,並且增加與拉丁美洲的貿易來往。第三個是控制墨西哥,建立以馬西米連諾一世爲首的墨西哥帝國,當作拉丁美洲和聯盟國之間的緩衝國。

入侵墨西哥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13張

  墨西哥騎兵在普埃布拉戰役當中衝鋒

法國軍事介入墨西哥,是拿破崙三世推行冒險主義外交政策的例子之一。他以墨西哥欠下外交債務爲由,介入墨西哥事務,企圖在北美建立一個君主制國家。這一計劃得到了反對世俗化的墨西哥保守派支持。以門羅主義爲宗旨的美國因爲身陷內戰,無力理會外務。拿破崙三世希望聯盟國最終能夠勝出內戰,並且認爲得勝的聯盟國會接受墨西哥新政府。

但實現這一計劃,障礙重重。1862年5月5日,法國軍隊在普埃布拉戰役被武器落後的墨西哥軍隊擊敗。這是法國軍隊在滑鐵盧戰役以後第一次戰敗。這鼓舞了墨西哥人繼續作戰,在往後五年裏,墨西哥人一直在進行遊擊戰。

1863年,拿破崙三世在墨西哥保守派的支持下,將一個哈布斯堡王朝成員扶上皇位,即馬西米連諾一世。共和派在法國軍隊的進攻之下,被迫撤出城市,在鄉間繼續進行抵抗活動。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聯邦取勝。美國政府作出實際行動,支持反抗軍,除了向他們提供武器之外,美國政府還派遣戰艦到墨西哥海域設立封鎖線,以防法國駐軍得到支援。持續不斷的游擊戰對法軍造成的損失不斷擴大。美國威脅法國要求撤兵,否則軍事介入墨西哥。拿破崙因此在1866年撤兵。共和派在次年就推翻了馬西米連諾一世,並且在同年6月19日處決了皇帝。軍事介入失敗,馬西米連諾遇害,令拿破崙三世蒙羞,遭到全歐洲批評。不過,書信顯示,利奧波德和拿破崙早就警告過馬西米連諾,請求他離開墨西哥,不要依賴歐洲的勢力。

拿破崙和歐仁妮皇后在杜伊勒裏宮會見了墨西哥皇后比利時的夏洛特(Charlotte de Belgique)。夏洛特請求拿破崙提供支援,遭到拒絕。她隨後患上了精神疾病。

法美關係

19世紀60年代初,拿破崙三世的計劃已經基本實現,兵敗滑鐵盧的恥辱已經消除,法國再度成爲歐洲大陸的軍事強權。

拿破崙三世在美國內戰初期,支持美利堅聯盟國。聯邦警告他,他如果承認聯盟國,聯邦就向他宣戰。拿破崙三世沒有因此而讓步,反而他繼續慢慢傾向聯盟,因爲聯邦對聯盟的封鎖已經重創了法國的紡織業。1862年,拿破崙私底下會見了聯盟的外交官員,但他不敢在沒有英國支持的情況下獨自承認聯盟。聯盟官員最終意識到外國不可能介入內戰。1863年,聯盟以英法使節勸籲其國民不要入伍爲由,驅逐了英法使節。

法普關係

對拿破崙來說,更加危險的威脅迫在眉睫。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地位,在普魯士在普奧戰爭中大勝奧地利之後,開始動搖。他年輕時加入過燒炭黨,之前又幫助過薩丁尼亞王國,所以,他不能在戰爭中和奧地利結盟,結果,普魯士成爲了法國的最大威脅。他在戰爭爆發之前,向奧托·馮·俾斯麥承諾會保持中立的原因是,他以爲會有人調停戰爭,又或者是奧地利會勝出。拿破崙也沒有藉機要求普魯士接受法國擴張領土。他只要求普魯士在戰後接受法國吞併比利時和盧森堡。法國一無所獲,普魯士卻不斷壯大。部分歷史學家認爲,拿破崙此時的健康狀況較差,因此無法作出決策。1867年,拿破崙企圖通過購買盧森堡來改正錯誤,普魯士隨即以武力威脅法國放棄計劃。盧森堡危機(Crise luxembourgeoise)最終以法國簽署倫敦條約(Traité de Londres),放棄盧森堡主權結束。

著作

拿破崙三世一生愛好寫作,而且涉獵的內容五花八門。在成爲總統和皇帝之前的十幾年間是其寫作生涯的高產時期,其作品可以分爲三大類。一是軍事類1834年,20餘歲的路易·拿破崙就爲瑞士士兵編寫出一本《炮兵教程》;在被囚阿姆要塞期間,他又寫成了《關於炮兵過去和未來的研究》一書的前兩卷,後於1846年和1851年出版。二是政論類:1839年,他發表了追憶和頌揚其伯父拿破崙·波拿巴的小冊子《拿破崙思想》,短短几個月之內,該書便再版3次並被譯爲6種文字;1841年,路易·拿破崙寫成了《歷史片段:1688年和1830年》一書,書中對七月王朝進行了批判。三是社會問題類:這類著作有兩部,即《食糖問題剖析》(1842年)和《消滅貧困》(1844年),正是有了這類著作,路易·拿破崙成了社會主義的“運親”。

關於自己的寫作動機,拿破崙三世並不避諱,在1842年6月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拿破崙三世曾明確表示:寫那些軍事著作雖“感到力不從心”,但“這是爲了獲得軍內一些支持,也是爲了證明雖然我不指揮,至少我擁有指揮所需的知識”;寫那些政論性著作,“既表達了我們派別的政治思想,又證明我不只是一個驃騎兵冒險家”。除此之外,拿破崙三世還寫過一系列文章,包括有關電磁學的科學文章,有關蘇格蘭國王斯圖亞特的歷史文章和討論建造尼加拉瓜運河的可行性的學術文章,包括《政治沉思錄》、《拿破崙思想》、《論消滅貧困》等。

拿破崙三世皇后 拿破崙三世投降 第14張

  拿破崙三世晚年最後一張照片

主政之後的忙碌曾一度使得拿破崙三世無暇動筆,但從1860年起,他又恢復了對學術研究的興趣。青年時代他曾準備研究查理大帝但未果,而這一次他最終選定了另一位同樣具有強烈象徵意義的歷史巨人凱撒大帝。爲完成這一工作,他專門成立一個輔助班子爲他查找安料,潤色文筆以及校對清樣。1865年和1866年,兩卷本《愷撒生平》隆重出版並被譯爲多種外國文字,然後又分寄給學術界知名人士。拿破崙三世在書中用尤里烏斯·愷撒比喻自己和伯父,雖然說這部書明顯是在借愷撒之名爲拿破崙一世歌功頌德,但西方學術界一般認爲,此書從學術水平上來說“似乎不是一部低劣作品”。

影響

拿破崙三世在位期間法國經濟快速增長。他流亡英國時,對當地的工業革命印象深刻,所以當政後專注於發展國家經濟。他也是第一個將經濟放在頭位的管治者。

拿破崙三世熱衷於改變世界政治地圖,會爲達到目標鋌而走險。他奉行的軍事冒險主義不但給予了歐洲協調致命一擊,也促進了法國軍事武器改良。法國陸軍在1853年設計的一款革命性野戰火炮Canon obusier de 12,別名就是“皇帝之炮”(Canon de l'Empereur)。

歷史學家強調,拿破崙三世關注基層人民。拿破崙三世的著作《論消滅貧窮》在1848年的大選中,爲他贏得了工人的支持。他在位期間,致力於改善基層的工作環境,爲此他違反了正統的自由放任,運用國家資源和影響力來達到目的。除此之外,拿破崙還在1864年不顧大商企的反對,賦予工人罷工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