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唐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細數唐朝六大都護府

唐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細數唐朝六大都護府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時期東至北朝鮮,西達中亞鹹海,南面包括了現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則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王朝建業後,爲了加強對地方的統治,不僅改郡爲州,對地方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還逐步確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爲三種類型:府、都督府、都護府。

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爲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都護府是唐朝在邊疆民族地裏設置的特別行政機構。分爲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大都護從二品,上都護正三品。都護的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征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

都護府的出現,是唐初邊疆地區民族關係發展的客觀需要。許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動內附。自太宗同年間起,唐朝先後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邊疆部族紛紛降附。唐王朝面臨着如何處置衆多歸附民族的課題。由於數百年民族聯繫的不斷加強,友好往來的不斷增長以及唐初統治者民族偏見較少,唐太宗將治理內地的經驗推廣到周邊,於少數民族地區列置州縣,使各部首領管理本部。爲管理這些州縣,唐王朝又仿漢代西域都護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區設置都護府。從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到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

唐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細數唐朝六大都護府

 安東都護府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在平壤設置安東都護府以統轄其地,所轄包括遼東半島全部、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有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直至大海。

其後由於吐蕃和新羅擾邊,上元三年(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治所遷往遼東故城(今遼陽)。儀鳳二年(677年),遷治新城(今撫順高爾山)。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遼西契丹族反唐,唐與安東都護府的陸路交通一度中斷。唐玄宗開元二年(714年),安東都護府治所內遷平州(今河北盧龍)。天寶二年(742年)年遷治遼西故郡城(今遼寧義縣)。受安史之亂影響,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安東都護府廢止。

唐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細數唐朝六大都護府 第2張

 安西都護府

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起,到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約170年。管轄包括今新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烏茲別克斯坦大部等地。

安史之亂前,安西都護府和大都護府三異其名,其中640-658年、667-685年、689-691年爲都護府,共約38年;658-667年、686-689年、693-752年爲大都護府,共約71年。安史之亂後,765-778年爲都護府,781年後又名爲大都護府。

唐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細數唐朝六大都護府 第3張

安北都護府

貞觀二十年(646)唐破薛延陀後,鐵勒諸部內附。次年(647)正月置瀚海都督府(回紇部)、燕然都督府(多濫葛部)、金微都督府(僕骨部)、幽陵都督府(拔野古部)、龜林都督府(同羅部)、盧山都督府(思結部)等六都督府,皋蘭州(渾部)、高闕州(斛薛部)、雞鹿州(奚結部)、雞田州(阿跌部)、榆溪州(契芯部)、林州(思結別部)、顏(白部)七州,各以部帥爲都督、刺史,旋設燕然都護府以統之。八月,鐵勒諸部中最遠的骨利部來附,置爲玄闕州。後又以結骨、葛邏祿諸部置堅昆都督府、陰山都督府、大漠都督府、玄池都督府和渾河州、狼山州等都督府和州,均歸燕然都護府統領。

都護府治故單于臺(今內蒙古杭錦後旗東北烏加河北)。轄境相當於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蒙古人民共和國全部、俄羅斯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上游和安加拉河、貝加爾湖周圍地區。龍朔三年(663),都護府移於漠北迴紇本部,治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西北。改名瀚海都護府,與雲中都護府以磧爲界,領磧北諸羈縻府州。總章二年(669)改爲安北都護府。高宗末年後突厥興起,不久鐵勒故地皆爲所並,安北都護府遂廢。武后時回紇、契骨、思結、渾等部度磧徙甘、涼間,垂拱元年(685)僑置安北都護府於居延海西之同城(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不久又內移至西安城(今甘肅民樂西北),聖曆元年(698)遷至單于都護府舊治雲中古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景龍二年(708),張仁願於河套北築東、中、西三受降城,遂移安北都護府治西受降城(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烏加河北)。

開元三年(715)移治中受降城(今內蒙古包頭西南黃河北岸)。天寶八載(749),都護府復移治橫塞軍(今內蒙古烏拉特中後旗西南陰山南麓),由軍使兼理府事。十四載(755)又移治大安軍(乾元後改名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烏加河東)。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北都護府。興元后遂不復見。會昌年間復改單于都護府爲安北都護府。五代地入契丹,遂廢。都護府在同城、西安時,當領有內遷甘、涼間的回紇等部,仍有瀚海等府州名號。其後回紇等部北還投突厥,都護府東遷磧南,所領部落府州無考。天寶初置附郭陰山縣。

唐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細數唐朝六大都護府 第4張

單于都護府

單于都護府,唐朝安置東突厥降部的都護府。630年三月,唐朝軍隊俘頡利可汗,東突厥亡。唐朝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 以及定襄都督府、雲州都督府。唐高宗設瀚海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領狼山、雲中、桑乾三都督、蘇農等二十四州。663年,改稱雲中都護府;664年,改稱單于大都護府。後突厥建立後,698年廢除,併入安北都護府。720年,重新設立。845年,改稱安北都護府(原安北都護府於780年廢除)。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佔領雲中故城,都護府廢除。

北庭都護府

武則天時期所設置的唐朝六大都護府之一。治所在庭州[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公元679---681年間,東突厥復辟,重建汗國,史稱“後突厥汗國 ”。後突厥兩代可汗志在重新統一東西突厥,多次入侵西域,並蠶食西突厥十姓部落,一度奪取了蒙池都護府治所碎葉城。

後突厥的西征卻意外的遭到西突厥部落頑強抵抗。爲遏制後突厥西侵的勢頭,唐廷冊封非阿史那氏的異姓突厥---突騎施首領烏質勒爲瑤池都督,利用其實力抵禦後突厥的西侵。突騎施汗國建立後,奪回碎葉城,並將其歸還給唐朝。武則天長安二年,唐朝將安西都護府分出另立北庭都護府,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

景雲二年(711年),北庭都護府升爲大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分治天山南北。天山以北包括阿爾泰山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廣大地區歸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直至蔥嶺以西、阿姆河流域的遼闊地區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北路突厥諸羈縻府州,轄境東起今阿爾泰山,西達今鹹海(一說裏海)範圍內的突厥諸部族。

唐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細數唐朝六大都護府 第5張

北庭都護設立後,提攜萬里,社會安定、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都得到空前發展,成爲西北地區中心。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護郭虔瑾進駐北庭後,將所率軍隊編爲田卒、開荒種地、屯墾戌邊。唐玄宗爲了確保這條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又在北庭設立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餘人,其中瀚海軍一萬二幹人就屯成在北庭。北庭附近的輪臺,亦爲唐軍重點駐紮所在,城中設有輪臺都督府等重要軍事機構。唐朝先後把三個公主嫁給了回鶻可汗。國家空前統一,中西文化頻繁交流,以及社會長期安定,使北庭地區的農牧業生產迅速發展,絲織業繁榮興旺起來。北庭遂成爲與西州、于闐齊名的西域大“絲都”之一。

安史之亂後,回鶻、葛邏祿進入該地,至貞元六年[790] 府治被吐蕃攻佔。北庭都護府在遏制後突厥西侵,以及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安南都護府

調露元年(679)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護府,爲嶺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內)。轄境北抵今雲南南盤江,南抵越南河靜、廣平省界,東有廣西那坡、靖西和龍州、寧明、防城部分地區,西界在越南紅河黑水之間。都護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年(757)改名鎮南都護府,永泰二年(760)複名安南都護府。自天寶以後,南詔強大,雲南南盤江以南地區漸爲所有,開成、大中間即大致以今雲南省界與安南都護府分界。

鹹通元年(860)十二月都護府治爲南詔攻陷,未幾收復。四年二月再失,六月廢都護府,置行交州於海門鎮(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復置都護府於行交州。七年復克安南舊治,都護府移故地,並於都護府置靜海軍節度,重築安南城,由節度使兼領都護。終唐一代不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