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晚清曾經想兩次遷都 最後爲什麼都沒有搬出北京

晚清曾經想兩次遷都 最後爲什麼都沒有搬出北京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晚清遷都,接下來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1644年以來,滿清政府從東北瀋陽遷入北京,開始對全中國進行統治,並逐步建立了一套極爲完備的統治機構。

200多年後的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於八月初八日帶着后妃,匆忙逃到承德,成爲滿清歷史上第一位被迫出逃的皇帝。

晚清曾經想兩次遷都 最後爲什麼都沒有搬出北京

咸豐皇帝

形式發展出乎咸豐的意料之外,他本來想讓其弟弟奕和英法的私交達成議和的目的,不料事與願違。英法聯軍還縱火焚燒圓明園。咸豐帝驚恐不安,生怕自己的性命不保,在這種背景下,遷都的想法被提了出來。

第一支持遷都的是,雲南學政張錫嶸。他主張遷都關中,反對遷往瀋陽(盛京)。他認爲立國之本在於自強,自強了就不怕有外患。他認爲盛京靠近海濱,不利於抵禦“夷船”,而且搬到東北,萬一英法切斷燕雲要塞,滿清就無法統治中原了。所以搬到關中是最好的。但是咸豐對此並不感興趣。

不久,恭親王奕密奏咸豐,建議遷都關中。接着,湖廣總督也建議遷都,咸豐開始動心,並下了兩道諭旨做了部署。此時咸豐心中理想的新都是西安。

晚清曾經想兩次遷都 最後爲什麼都沒有搬出北京 第2張

但是也有很多地方大臣反對遷都。欽差大臣漕運總督袁甲三知道遷都的事之後,立即上了一份措辭強硬的奏摺,堅決反對遷都。他認爲燕雲地理位置重要,直接關係到天下的統一。如果隨意遷都,國家恐怕分裂;而且遷都花費巨資,因爲除了盛京,其他城市都已經沒有宮殿,必須重新建造宮殿及官邸。

咸豐不得不做出迴應,他也不想節外生枝,所以停止了遷都的想法。

35年過去,彈指一揮間。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慘敗,李鴻章苦心打造的北洋艦隊一朝覆滅,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

在京參加會試的各省舉人聽到消息之後,羣情激憤,上書光緒皇帝,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在康有爲起草18000多字上皇帝書中,明確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四項主張。這樣,遷都的想法再度被正式提了出來;同樣地,這次遷都的爭議也非常激烈。

晚清曾經想兩次遷都 最後爲什麼都沒有搬出北京 第3張

康有爲

在甲午戰爭之前,也有人主張遷都。例如維新派鄭觀應認就認爲,北京太靠近海洋,不大好防禦,只有遷到內地,然後內修政事,外固國土,纔是長久之策。甲午戰爭期間,北京告急,朝廷中也有一些遷都的議論。

《馬關條約》簽訂後,很多人反對和約,主張再戰,與日本死磕,做長久抗戰準備,所以遷都的呼聲再度高漲。湖北巡撫譚繼洵、清封疆大吏張之洞以及稍後,康有爲,戴鴻慈,洪良品等人先後提出遷都的建議。

也有人強烈反對遷都。例如翰林院編修黃曾源就上奏摺,痛陳遷都的危害。認爲皇帝遷走了,帝陵能遷走嗎?大臣可以遷走,數百萬百姓能遷走嗎?皇帝在北京,前方將士守不住威海和旅順,難道皇帝遷到內地,前方就可以守住天津和大沽?恐怕內地關隘的險阻難以依靠,而北京失守的危害更難以估計,畢竟像蒙古等地,只看誰強大,一旦外敵佔據京津,恐怕失去很多邊疆地區啊。所以堅決不能遷都。

關於遷都何處,爭議也不少,有人主張西安、有人主張太原,唯有康有爲主張遷都上海。康有爲認爲北京有6個方面因素不適合當首都,偏北、近寒爲首要原因,最理想的建都之地莫過於江南,或許是康有爲是南方人的緣故吧?

最終,滿清沒有同意遷都。因爲他們抱定“割地保京畿"的態度,寧肯割地賠款,也不願遷都。擔心一旦遷都,統治根基動搖,可能使清朝直接崩潰。權衡利弊,最終選擇留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