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滿清八旗兵:大清朝打江山坐江山的唯一支柱武力

滿清八旗兵:大清朝打江山坐江山的唯一支柱武力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努爾哈赤自立爲汗、建立大金國的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算起,到1644年入關佔領北京,一共只有28年,在這樣短的時間裏,這個水濱山野、主要以狩獵採集爲生的女真部族,就完成了統一諸部、開國奠基、攻佔遼瀋、建立清朝並定都北京這一系列的功業,所用時間之短、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人震驚。對此,深想的人其實不多,泛泛說起,便提到女真(後來的滿洲)人的驍勇善戰。殊不知驍勇善戰的北方諸民族,呼嘯馳騁于山林草原並不自滿洲人始,何以只有少數幾個,能夠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心,演出一場叱吒風雲的、有聲有色的活劇?這除了需要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之外,還需要的,就是組織。正如同金代女真不僅有完顏阿骨打,還有“猛安謀克”制,後起的努爾哈赤能夠克敵制勝,靠的不僅是騎射技藝,更重要的,是八旗這個後來成爲清代制度的組織。

八旗之始,起於牛錄額真。牛錄是滿語(niru),本義爲“大箭”,派生義爲由大箭持有者自願結合的十人圍獵羣體。明朝萬曆二十九年(辛丑年,公元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對牛錄組織首次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剋制,將所聚之衆每三百人立一牛錄額真統管,改編後的牛錄被分別隸屬於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爲辨。明萬曆四十三年(乙卯年,1615年),努爾哈赤再次對牛錄組織進行改造,完善了牛錄—甲喇—固山的體制。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合爲八旗。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爲滿洲八旗的源起。

八固山(八旗)是牛錄組織的擴大,也繼承了牛錄的組織特點,首先是兵民合一:“出則爲兵,入則爲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其二是軍政一體,有事抽調,無事歸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作戰時絕無糧餉軍器之運轉,軍卒皆能自備而行,這是八旗勁旅行軍作戰驍勇神速的原因之一。皇太極即位後,在八旗滿洲之外又增設八旗漢軍和八旗蒙古,從此八旗有滿洲、蒙古和漢軍之分。從此擅長突騎野戰的八旗蒙古成爲滿洲人的左膀右臂,而擅長操作火炮等重兵器的漢軍八旗的加入,對於原來只輕騎兵、輕火器的滿洲人來說,亦有莫大助益。但八旗仍是八旗,權力始終集中在滿洲貝勒手中,是絕不可旁落的。

滿清八旗兵:大清朝打江山坐江山的唯一支柱武力

1644年入關時的八旗勁旅,在對農民軍與明朝殘存勢力的戰爭中以一當十,摧枯拉朽,那是八旗武力最精銳、最強盛的時期。當清王朝定都北京後,面對着一個嶄新而又極其複雜、極其險峻的局面。在民族矛盾如此尖銳的情況下,他們所能依靠的,除了自己從關外帶來的八旗勁旅之外,還能有誰?由明軍的降兵降將編成的綠營,人數雖然數倍於八旗,他們又豈敢依恃?他們殫精竭慮,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使爲數如此之少的精兵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如何依靠它來維持清朝在這樣一個如此遼闊、如此複雜的國土上的統治。並因此而對八旗制度進行了重大的變革,其宗旨,當然是要加強八旗的軍事職能。

變革的第一步,是制定旗餉政策,使八旗官兵向職業軍人的方向轉變。這是入關後八旗制度最深刻的一項變革。

入關後的八旗官兵傾其全力投入戰爭,清廷雖然也沿襲入關前舊制爲他們分配了“份地”,但他們卻不可能仍然沿襲入關前“兵農不分”的傳統,利用土地來進行生產。隨着八旗“份地”大量喪失與轉手,越來越多的八旗兵丁喪失了從土地獲取收入的經濟來源。爲解決這一問題,使八旗兵丁得以全力以赴投入征服戰爭,清廷甫一入關,即制定旗餉政策。八旗兵丁的收入,以月餉和歲米爲主,又視兵種之別而有等級之分,此外還有歲米,爲每名每年24斛。這便是清代所稱“鐵桿莊稼老米樹”的由來,所謂“鐵桿莊稼”,說的就是這種收入的穩定性。清廷對八旗兵丁的一切採取“包下來”的辦法,用官費爲他們建造房屋,凡遇紅白喜事均由官給賞銀,遷徙時由官給一切用度。重大變革的另一項,是建立駐防八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