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英國內戰歷史 英國內戰歷史百科

英國內戰歷史 英國內戰歷史百科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英國內戰,指的是是1642年8月22日至1651年9月3日在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外文名English Civil War,最終結果克倫威爾建立英格蘭聯邦。

事件概況

英國內戰(英語:English Civil War),是1642年8月22日至1651年9月3日在英國議會派與保皇派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武裝衝突及政治鬥爭;英國輝格黨稱之爲清教徒革命(英語:Puritan Revolution)。

此事件對英國和整個歐洲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由此將革命開始的1640年作爲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背景

圈地運動

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主要的商業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進行殖民掠奪。此期間進一步刺激了英國羊毛出口業和毛織業的發展。羊毛價格不斷上漲。養羊業成爲獲利豐厚的產業。往往10英畝牧場的收益超過20英畝的耕地。英國圈地運動最早從工商業較發達的東南部農村開始。地主貴族作爲土地主人最初圈佔“公有地”,即終止農民的使用權,後來圈佔小佃農的租地和公簿持有農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國王把沒收的教會領地賜給親信寵臣,或賣給鄉紳、土地投機家、市民、商人和工場主。他們變成新貴族,也大規模地圈佔被賜給他們但被農民使用土地。根據1630年和1631年的調查報告,萊斯特郡在兩年內圈了10萬英畝土地,約佔該郡土地的百分之二。圈佔地在作爲“公有地”時既是牧場,被圈之後大部分還作爲牧場使用。主要的圈佔者是鄉紳。1485年至1550年他們在萊斯特郡圈地的面積佔圈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使用權,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1516年出版)中認爲這是牧業對農業的侵佔,指責這是“羊吃人”。但是也有歷史學家認爲強遷的行爲並不是那樣常見,地主圈的通常是無主地,只有在極端情況(如果大饑荒)下才過度使用暴力。

斯圖亞特王朝時代

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斯圖亞特繼承了王位,開始了斯圖亞特王朝的統治,他一上任就竭力推行封建專制,鼓吹“君權神授”,認爲國王的權力是神授予的,不可違抗。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們利用議會同國王展開鬥爭。

1628年議會通過了限制王權的 權利請願書(英語:Petition of Right )。次年將議會解散,以後11年未再召集議會。

1629年1月,查理一世重新召開了1628年解散的國會,會議剛一開始,他就發表了關於噸稅和磅稅(英語: Tonnage and Poundage )(Tonnage and Poundage)問題的演講,下院的議員們開始提出反對的呼聲,並且以羅爾地區的事情爲例。在那裏,有些議員由於付不起噸稅和磅稅而被沒收了貨物。很多議員認爲這種行爲違反了 權利請願書(英語:Petition of Right)(Petition of Right),議員們認爲請願書中“不得隨意逮捕公民”的規定同樣適用於公民的貨物。當查理一世在3月10日宣佈休會的時候,議員們把院長(英國下議院院長)—— 約翰·芬奇爵士(英語:John Finch, 1st Baron Finch) ——按到椅子上,他們擔心國會會被無限期拖延,而那些關於天主教,阿民念主義以及噸稅和磅稅等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於是議員們大聲讀出了這些議案 。最後的決議認爲如果任何人在未經國會同意的情況下交噸稅和磅稅就“會被認爲是對英格蘭自由的背叛,也是英格蘭的敵人”。儘管最後這一決議沒有通過,但是還是有很多議員投了贊成票。不管怎樣,查理一世被徹底激怒了,他在當天就解散了國會 ,並且逮捕了8個國會領袖,其中包括 約翰·埃利奧特(英語 :John Eliot (statesman))。

在解散國會後不久,由於查理一世覺得在沒有國會的幫助下無法有效的獲得用於歐洲戰事的經費 ,或者是由於白金漢公爵的死,他與法國和西班牙媾和了。之後的11年間,查理一世再未召開過國會,歷史上這一時期被稱爲“ 個人統治期 ( 英語:Personal rule of Charles I, 1629–1640 ) ”(Personal Rule)或“十一年暴政期”(Eleven Years' Tyranny)。

蘇格蘭起義

1630年代末,蘇格蘭人民不滿查理一世的統治,爆發了蘇格蘭人民起義,這是後來導致英國內戰爆發的導火索。查理一世爲了籌措軍費,於1640年4月13日召開新的國會。遭到了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議員的抵制,他們要求進一步限制王權,給予發展工商業的自由。但遭查理一世拒絕,於是於5月5日又解散了議會。史稱短期議會。

英國革命開始

隨着蘇格蘭起義軍又大舉進攻,查理一世被迫於11月3日重開議會,議會一直存在到1653年4月20日,史稱長期議會。一般把這個議會的召開視爲革命開始的標誌。

第一次內戰

長期議會召開後,議會處死了國王的寵臣斯特拉福伯爵溫特沃思;通過《三年法令》,規定議會應定期召集,不經議會同意不得將其解散;廢除了星室法院。經過多次的鬥爭,查理一世無計可施,於1642年1月離開倫敦到英國北部約克郡。8月間在諾丁漢升起王家軍旗,宣佈討伐國會,挑起了內戰。

英國內戰歷史 英國內戰歷史百科

  克倫威爾像

1642年的夏天,對戰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武裝自己的部隊,而真正的戰鬥還沒有開始。隨後雙方進行了一些毫無意義的談判,查理一世遂於1642年8月22日在諾丁漢豎起王旗 ,然後他在牛津建立了新的政府,當時他的勢力範圍大體上涵蓋中部地區,威爾士,西部鄉村和英格蘭北部地區。國會方面則仍然佔領倫敦,東南部地區和東英吉利 。查理用一種非常古老的方式組織他的軍隊(Commission of Array)。

1642年10月26日,第一次英國內戰開始於刀鋒山之戰(英語:Battle of Edgehill ),隨後不緊不慢的從1643年持續到1644年,在 納斯比之戰(英語:Battle of Naseby )中,國會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隨後查理一世的軍隊又遭遇了一連串的失敗,國會軍最終攻克(英語:Siege of Oxford)了牛津。查理一世於1646年4月從牛津逃脫後,在紐瓦克被蘇格蘭長老會的軍隊俘獲,他被送到位於諾丁漢郡的索斯韋爾,現在查理一世的命運完全掌握在蘇格蘭長老會手中了,他們最終在1647年與國會達成了協議,將查理一世交給了國會。

他被囚禁在諾丁漢郡的霍爾姆比城堡 (英語:Holdenby House),直到 喬治·喬伊斯(英語:George Joyce ) 以新模範軍的名義將其押送到薩福克郡的紐馬克特。此時,國會軍與新模範軍之間已經相互產生了猜忌,而查理一世審時度勢,積極的利用了這一弱點。他先被押送到奧特蘭茲 (英語:Oatlands ),然後又被押送到漢普頓法院,在那裏國會軍與新模範軍又進行了多次毫無結果的磋商。此時,查理一世窺透時局,認爲逃跑的最佳時機來到了——也許可以到國外去,到法國,或者讓 羅伯特·哈蒙德(英語:Robert Hammond (Governor) )上校羈押也可以,他現在是國會任命的懷特島郡總督。他決定採取最後一個方案,認爲哈蒙德上校一定會同情他,11月11日他逃往懷特島郡。然而哈蒙德實際上是反對查理一世的,他剛到懷特島郡就被哈蒙德軟禁在了卡里斯布魯克城堡。

在卡斯布魯克,查理一世繼續與不同的黨派進行着討價還價。雖然上一次他與蘇格蘭教會(Kirk)有很大沖突,但是1647年12月26日,他還是與蘇格蘭簽署了祕密協定。在協定(英語:Engagers)中,蘇格蘭承諾幫助查理一世入侵英格蘭,並且恢復他的王位,作爲回報,查理一世將會同意長老會建立爲期3年的政府。

第二次內戰

英國內戰歷史 英國內戰歷史百科 第2張

  英國內戰形勢圖

第一次內戰結束後,保王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革命陣營內各階級、各政治集團的矛盾上升爲主要矛盾。長老會控制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議會,並把它作爲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在經濟上,他們通過拍賣王黨和教會的土地而撈取了很大的好處,大批土地落入大資產階級和上層新貴族之手。但是,整個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狀況卻沒有改變。戰爭的負擔主要轉嫁到廣大羣衆和中小資產階級的頭上。廣大羣衆所迫切關心的土地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所以,他們要求把革命進行到底,徹底廢除封建枷鎖。由於長老派控制着議會,獨立派掌握着軍隊,兩派之爭主要表現爲議會和軍隊的鬥爭。

甚至在第一次內戰結束之前,議會就於1647年2月通過了解散軍隊的議案。它規定除保留一支6000人的軍隊外,其餘部隊全部解散。消息傳來,引起廣大士兵和一部分下級軍官的不滿。政府拒絕補發所欠薪餉更激起了士兵的普遍憤怒。

革命陣營內部的分裂,給國王和保王黨人以可乘之機。1647年11月11日,查理一世從紐馬克特逃往南方的懷特島。他一面同長老派談判,一面又祕密同蘇格蘭人談判,並締結了祕約。同時,加緊煽動各地王黨叛亂,以挑起新的戰爭。

1648年春,南威爾士、肯特、埃賽克斯等地王黨暴動,並與蘇格蘭軍隊同盟,發動了第二次內戰。在英格蘭,小規模的武裝起義已經被忠於克倫威爾的勢力鎮壓了,但是肯特郡,艾塞克斯郡和坎伯蘭郡的起義,威爾士的暴亂以及蘇格蘭的入侵使英國徹底陷入了長期的混戰狀態。8月克倫威爾在普雷斯頓戰役(英語:Battle of Preston (1648) )中擊潰蘇格蘭軍隊,並將蘇格蘭併入英國,第二次內戰結束。

審批國王

最初長期議會(英語:Long Parliament ) 並不想與國王本人公開決裂。在亨利·範恩(英語: Henry Vane the Younger ;Henry Vane)爵士,“一個針對國王的所有罪行的參與者”,的回憶錄中描寫道:“在一次與國王的談判中,他明顯的表現出了想把事情做好的決心,能夠讓國家有最好的發展機會,並且希望國家能夠永遠自由”。1648年12月1日,下院最終以129票贊成,83票反對,通過了國會提出的關於改造國王查理一世政府的議案。這一決議使得國王可以復位,而且可以解決國會與國王之間長期的僵局。奧利弗·克倫威爾和 亨利·範恩 (英語:Henry Vane the Younger )(Henry Vane)爵士實際上投了反對票。看似一切已經結束,國王可以復位,只是被限制了王權。 結果軍隊第二次開進倫敦,佔領了議會, 托馬斯·普萊德 ( 英語 : Thomas Pride )上校逮捕了41名贊成國王復位的國會議員,並將其他的贊成者、長老會派議員趕出了議會,還有很多其他議員都自動離開了。餘下議員約200餘人。剩下的這個 長期議會 (英語:Long Parliament ) 歷史上被稱爲殘缺議會(Rump Parliament)。亨利·範恩 (英語:Henry Vane the Younger)爵士暫時辭去了國會議員和海軍大臣的公職,他直言自己無論是對國王還是對聯邦政府都持批評態度。範恩爵士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他爲後世擁護共和的人和制憲運動都樹立了榜樣,在後來的美國革命中有很多人都已範恩爵士的行動作爲自己的座右銘 。這個議會設立審判查理一世的最高法庭。 1649年1月30日,最高法庭判決“查理·斯圖亞特作爲暴君、叛徒、殺人犯及國家的敵人,應該被斬首”,查理一世被當衆處決。隨後,議會又先後通過取消上院和廢除君主制的決議。 5月19日正式宣佈英國爲“沒有國王和上院”的共和國和自由邦(英格蘭聯邦)。 1653年4月20日,克倫威爾解散了殘餘的長期議會,另組小議會(貝爾邦議會)。因其中部分激進的議員不斷提出改革要求,小議會又被迫解散。接着克倫威爾於1653年12月16日被宣佈爲護國公,共和制被推翻,建立了護國公制/護國政體(英格蘭聯邦-護國公時期)。

王朝復辟

1658年9月克倫威爾去世。此後,在高級軍官和議會之間展開爭奪權力的鬥爭,國內政局動盪。駐紮在蘇格蘭的 蒙克將軍(英語:George Monck, 1st Duke of Albemarle )率軍回到倫敦,並與亡命法國的查理·斯圖亞特達成復辟協議。1660年4月4日查理髮表《 佈雷達宣言( 英語:Declaration of Breda )》 ,表示宣言發佈後40天之內向國王表示效忠的一切革命參加者可予寬大赦免,許諾大赦政治犯,實行宗教自由,保護議會的權利。1660年5月查理二世回到倫敦登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即位後,不僅恢復封建專制統治,還進行血腥報復。許多人遭到迫害,連克倫威爾的屍體也被挖掘出來施以絞刑。

1685年查理二世死後,其弟詹姆斯二世繼位,反攻倒算措施更加嚴厲,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人心惶惶。

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又稱作1688年革命,亦稱作宮廷政變,是由英國議會議員及荷蘭執政者威廉(荷蘭語: Willem III van Oranje )發動的一場政變。

1685年宗教寬容後,國王詹姆斯二世的政策遭到越來越多人反對。危機在1688年國王的兒子詹姆斯·弗朗西斯·愛德華·斯圖爾特的誕生時達到了頂點 ,當時國王詹姆斯二世置國內大多數人爲新教徒的國情於不顧,企圖重新將天主教定爲國教,而且強行鎮壓反對派,解散議會,已經處於衆叛親離的邊緣。當時以 丹比伯爵 ( 英語 : Thomas Osborne, 1st Duke of Leeds ) 爲首的託利黨、輝格黨等七位權貴(包含威廉·卡文迪許在內,後來被稱爲“不朽的七人”),祕密邀請威廉夫婦成爲英王。於是威廉三世看準時機,親率2.1萬大軍渡過英吉利海峽,登陸英國。雖然詹姆士任命親信約翰·丘吉爾率領三萬英軍,在陸上迎擊威廉;但英國人紛紛倒戈(包括主帥約翰·丘吉爾),使威廉輕而易舉地攻下了倫敦,將岳父詹姆斯二世驅逐到了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