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秦始皇爲何能統一中國的代價:22次戰役斬首181萬

秦始皇爲何能統一中國的代價:22次戰役斬首181萬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自孝公時,在法家思想指導下,從農戰兩個方面革新內政,爭霸中國,經過幾代君主的努力,終於以武力統一中國。在兼併過程中,普遍存在斬首現象,秦漢之際一致認爲秦國是崇尚詐力的虎狼之國,魯仲連更明確提出秦是棄禮義尚首功之國。對於秦國的斬首現象,清代史家樑玉繩作過一定研究,統計出秦國有記載的斬首數量是166.8萬人,認爲“史所缺略不書者尚不知凡幾,從古殺人之多,未有如無道秦者也”。王玉哲先生認爲秦國斬首數量在170萬左右。學者們的統計的數據略有不同。本文力圖針對秦國斬首現象作一考察。

在前工業時代,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口數量決定一個國家的張大程度,掠奪人口是戰爭的目的之一。軍隊是一個國家人口的精華部分,擊敗敵軍,將戰俘轉化爲本國的軍隊和奴隸是古代戰爭的常規做法。秦國違背常規,實行軍功爵制度,將斬首數量作爲調動士氣、衡量軍功和獲得富貴的標準,使秦國成爲一架效率極高的斬首機器,加快了兼併六國的進程。戰國七國中何以只有秦國崇尚斬首,大致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強烈的帝王意識,軍功爵制度和尚利尚勇的民風。

秦始皇爲何能統一中國的代價:22次戰役斬首181萬

秦國僻處中國西部的落後地區,西周末年畜牧業仍是其主要經濟活動。遊牧文明崇尚武力,故秦國多勇士,馬匹又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商周王室積極利用秦的強項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早在舜時,秦之先祖大費負責爲舜調馴鳥獸。三代時期至少七人以才力善御和養馬服務於商周王室。身爲家臣的秦人很難參與到商周貴族社會生活的核心層面,對禮樂儀式和文物充滿神祕和嚮往。他們嚮往文明,但認識到的僅是禮樂文明的外在形式。由於秦人主要爲王室提供娛樂和軍事的服務,秦人理解不了權力地位需要品行和功德的累積。平王東遷,秦襄公因護駕送有功才獲得了諸侯的地位,由家臣上升爲貴族,“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終於可以體驗嚮往已久的禮樂儀式,可以和貴族們平等交往了。春秋時期,王室衰微,稱霸爲主成爲很多諸侯的政治追求,秦穆公更是躍躍欲試。他以挺進中原爲目標。但其計劃因崤之戰而被晉阻擋,只稱霸西戎。東方六國以夷狄之國待之,對其持敵對防範的態勢。穆公後秦國內政的混亂到獻公告一段落。秦國兼併天下的大業於獻公時期啓動。其子孝公對“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深以爲恥,效祖(穆公)法父(獻公)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國力大增,奠定了秦國兼併六國的政策和制度基礎。以後的歷代秦君,均以稱王爲目標,秦惠文君在爲君14年改稱爲王,秦武王曾言:“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秦昭襄王在公元前288年自封爲帝,秦始皇自稱始皇帝,封禪泰山,巡行全國,刻石立碑。

秦國曆代的統治者對成爲帝王充滿渴望,迫不及待,毫無顧慮,只求效率。秦孝公對商鞅提出的帝王霸強的四種不同方案只對強國之術感興趣。任用商鞅實行以法家思想爲指導的改革,奠定秦國吞併天下的政治經濟文化基礎,農戰成爲秦國政治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