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專家:石渠石刻爲吐蕃早期遺存 爲唐蕃古道驛站

專家:石渠石刻爲吐蕃早期遺存 爲唐蕃古道驛站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7月15日至18日,故宮博物院考古所所長李季、西藏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桑旺堆、清華大學教授沈衛榮、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國家博物館考古部主任楊林等10多位考古界、藏學界專家學者齊聚四川省石渠縣,聚焦金沙江邊、雅礱江源頭吐蕃時期的摩崖石刻,解密與之相伴的古道密碼。通過調查,他們得出結論,石渠是唐蕃古道支線的重要驛站和核心地區,石渠吐蕃時期石刻是這一通道存在與繁盛的直接物證。

驚豔世界的石渠吐蕃時期石刻

石渠縣地處金沙江、雅礱江上游,川青藏三省區交界處。2010年至2012年,在石渠縣雅礱江流域的長沙幹馬鄉和該縣金沙江流域的洛須鎮,發現了題材豐富的吐蕃時期石刻羣,包括大日如來像、菩薩像、度母像、古藏文題記等吐蕃時期流行的典型石刻題材和內容,共計15幅。

專家:石渠石刻爲吐蕃早期遺存 爲唐蕃古道驛站

根據題記,專家們判斷這些石刻的雕刻時代是8世紀末至9世紀初。這是四川省境內首次發現成片的吐蕃時期石刻,同時也是首次在雅礱江沿岸發現吐蕃石刻。考古調查成果公佈後,立即引起轟動,此發現後來被評爲“2013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故宮博物院、陝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藏學中心等對新發現的石刻進行了複查。專家們認定,此次石渠縣新發現的吐蕃石刻羣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爲唐蕃古道走向,路線的考證提供了新的資料,填補了青藏高原東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環節的資料空白。

石渠吐蕃時期石刻背後的時代信息

如何準確斷代石渠長沙幹馬鄉和洛須鎮發現的石刻造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婷等學者不僅依據現場可信的古藏文題記,還依據石刻造像的分佈規律、雕刻工藝、藏文書寫特點等作出了判斷。他們認爲,長沙幹馬鄉須巴神山石刻羣其施造時間應是赤松德贊在位時期(755—794年)或延伸到其後王位空白期(804年)。這意味着,這些石刻是目前發現的吐蕃時期時代較早的石刻遺存。

石刻造像集中出現須具備兩個條件:交通線經過和有相對固定的定居點。在石渠發現如此衆多的吐蕃時期石刻,意味着這裏曾經是吐蕃對外交往的一條通道。聯想到石刻所在地之一的洛須鎮自古就是金沙江上游的渡口,從吐蕃中心往東跨越金沙江,穿越石渠草原或者經過雅礱江通往玉樹、果洛甚至巴蜀是條理想的對外通道。

王子今認爲,草原可爲交通提供便利,是交通的天然媒介,遊牧民族在商業方面有很好的傳統,唐蕃古道除了主線的東西向通道外,還有南北向的通道,石渠與之密切相關。

“問題是雅礱江沿岸首次發現了吐蕃石刻,把唐蕃古道的走向擴展到了雅礱江流域,爲學術界提供了新的線索。”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羅文華說。

專家:石渠石刻爲吐蕃早期遺存 爲唐蕃古道驛站 第2張

石渠不可磨滅的交通核心地位

石渠究竟在唐蕃古道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巴桑旺堆認爲,石渠在唐蕃古道支線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巴桑旺堆介紹,唐蕃古道是官方使臣頻繁往來的官道,從634年至821年,使臣來往唐蕃古道達191次,幾乎平均一年一次。唐蕃古道還是吐蕃與唐朝,乃至天竺、泥婆羅與唐朝之間的商貿通道,被認爲是唐朝茶葉輸出吐蕃最早的通道。

巴桑旺堆認爲,近年來發現的昌都市察雅縣仁達摩崖石刻造像及題記、芒康縣邦達吐蕃石刻造像、玉樹貝納溝吐蕃時期石刻、甘肅省民樂縣扁都口吐蕃時期造像及題記等充足的考古發現證明,除傳統的唐蕃古道主線外,還存在其他重要通道,而石渠是唐蕃古道重要支線的重要節點,這條支線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主線。從元代開始,西藏的高僧等重要人物大多從這條線路去往北京、南京等地。

這條支線的主要走向爲經西藏察雅、江達,跨越金沙江,經過石渠、玉樹,抵達民樂;或者是經察雅、芒康,經過巴塘,到達石渠,再經玉樹,抵達民樂;第三種走向,是經昌都、江達,經過石渠,抵達果洛。這幾種走向中,石渠都是必經之地,是唐蕃古道南線的核心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