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亞當·斯密名言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

亞當·斯密名言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亞當·斯密,英國經濟學家、哲學家、作家,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外文名Adam Smith,生卒時間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

人物簡介

亞當·斯密1723年6月5日出生在蘇格蘭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英國經濟學家、哲學家、作家,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創立者,強調自由市場、自由貿易以及勞動分工,被譽爲“古典經濟學之父”。

1723年他出生於蘇格蘭一個海關官員的家庭,14歲考入格拉斯哥大學,學習數學和哲學,並對經濟學產生興趣。17歲時轉入牛津學院。畢業後,1748年到愛丁堡大學講授修辭學與文學。1751~1764年回格拉斯哥大學執教,期間他的倫理學講義經修訂在1759年以《道德情操論》爲名出版,爲他贏得了聲譽。1764年他辭了教授。擔任私人教師,併到歐洲旅行,結識了伏爾泰等名流,對他有很大影響。1767年他辭職,回家鄉寫作《國富論》,9年後《國富論》出版。1787年他出任格拉斯哥大學校長。1790年逝世於蘇格蘭愛丁堡。

亞當·斯密名言 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

  亞當·斯密

人物生平

斯密生於蘇格蘭伐夫郡的柯科迪,確切的出生日期並不清楚,他在1723年6月5日於柯科迪受洗,擔任關稅查賬員的父親在他出生前6個月便已去世。在大約4歲時,斯密曾被一羣吉普賽人誘拐,不過很快便被他的叔叔救回。

在大約14歲時,斯密進入了格拉斯哥大學,在“永恆的”(斯密如此稱呼他)哈奇森的教導下研讀道德哲學。斯密在這個時期發展出他對自由、理性、和 言論自由 的熱情。在1740年他進入了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但他後來說“在牛津的時期對他後來的畢生事業沒有多少影響”,他在1746年離開了牛津大學。1748年他在亨利·霍姆( Henry Home )的贊助下開始於愛丁堡大學演講授課。最初是針對修辭學和純文學,但後來他開始研究“財富的發展”,到了他年近30歲時,他第一次闡述了經濟哲學的“明確而簡易的自然自由制度”,他後來將這些理論寫入被簡稱爲“國富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裏。在大約1750年時他認識了大衛·休謨,兩人成爲親密的好友。他也認識了一些在後來成爲蘇格蘭啓蒙運動推手的人物。

斯密的父親對於基督教有強烈興趣 並且加入了溫和派的蘇格蘭長老教會( Scottish Presbyterianism ,自從1690年以來的蘇格蘭國教)。斯密可能曾經前往英格蘭尋求英格蘭教會的職業生涯:但這件事的真實性仍具爭議。爲何他放棄信仰並回到蘇格蘭的原因仍然未知,但能肯定的是這時斯密已經成爲自然神論者了 。

在1751年斯密被任命爲格拉斯哥大學的邏輯學教授,並在1752年改任道德哲學的教授。他的講課內容包括了倫理學、修辭學、法學、政治經濟學、以及“治安和稅收”的領域。在1759年他出版了《道德情操論》一書,具體化了一部分他在格拉斯哥的講課內容。在當時這些研究的發表使斯密獲得了廣泛名聲,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人類如何透過中介者和旁觀者之間的感情互動來進行溝通(亦即,個人與社會其他成員的互動)。他對於語言發展的研究則較爲粗淺。斯密流暢的、深具說服力的、甚至華麗的論述相當突出,他的論述基礎既不是像沙夫茨伯裏和哈奇森一般根基於特殊“良知”,也不是像休謨一般根基於功利主義,而是根基在同情上的。

斯密的授課逐漸遠離道德的理論,而改專注於法律學和經濟學上。他在這段時間的思想發展可以由他的一名學生在1763年所抄錄的授課筆記得知 。到了1763年底,政治家查理·湯孫德( Charles Townshend ,也就是引薦斯密認識了大衛·休謨的人)提供斯密一份收入更爲豐厚的工作機會,擔任他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布魯斯公爵的私人家教。斯密辭去了在大學的教授職位,並在1764年至1766年間和他的弟子一同遊覽歐洲,大多是在法國,在那裏斯密也認識了許多知識分子的精英,例如阿內-羅貝爾-雅克·杜爾哥和達朗貝爾,尤其重要的是弗朗索瓦·魁奈—重農主義學派的領導人,斯密極爲尊重他的理論。在回到可可卡地後,斯密在接下來10年時間裏專注於撰寫他的鉅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又稱爲《國富論》,在1776年出版。這本書備受推崇並且被普遍流傳,斯密也隨之聲名大噪。1778年他獲得了一份在蘇格蘭的關稅部長職位,得以和他的母親一同居住在愛丁堡。他在1790年7月17日於愛丁堡去世。在死後清點遺產時,人們發現他顯然祕密貢獻了相當大一部分的收入用作慈善用途。

斯密的遺囑執行人是他在蘇格蘭學界的兩名好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約瑟夫·布雷克以及地質學家詹姆斯·赫頓(James Hutton)。斯密留下了許多未發表的著作,遺囑聲明要銷燬其中一部分斯密認爲不適合發表的著作,其餘的著作則在後來陸續發佈,包括在1795年出版的《天文學歷史》( History of Astronomy ),以及《哲學論文集》( Essays on Philosophical Subjects )。

斯密的頭像被印在2007年3月13日發行的二十元英鎊的背面上。

個人生活

家庭成員

亞當·斯密的父親也叫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律師、也是蘇格蘭的軍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關監督。斯密的母親叫瑪格麗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約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兒,一直活到90歲,由於在斯密出生前父親就已去世,所以斯密特別親近他的母親,母親也經常教導和鼓勵斯密,斯密受到母親的影響極大,所以母親一直是亞當·斯密生活的中心。因爲斯密童年體質孱弱多病,又無兄弟姐妹,孤兒寡母的緣故,在他長大成人後仍時常陪伴在母親身邊,而真正瞭解亞當·斯密的人就是他的母親。亞當·斯密的一生就是與母親相依爲命的一生,在長達60年的歲月中,斯密對母親孝順侍奉,斯密終身未娶。1784年5月23日亞當·斯密之母去世,這年斯密已經61歲,在母親去世6年後斯密也離開了人世。

社會交往

斯密一生最好的朋友就是戴維·休謨。在大約1750年時他認識了戴維·休謨,兩人成爲親密的好友。即使兩人距離相隔多遠,也會持續的通信保持聯絡。由於亞當·斯密在1773年初步完成《國富論》時的身體狀況已衰退許多,他深怕自己歷時九年的著作會沒有出版的一天,所以那時斯密便指定戴維·休謨爲遺稿管理人。但是在《國富論》出版兩個月後,戴維·休謨便因病去世;在1776年1月戴維·休謨訂定的遺囑中,指定亞當·斯密爲遺稿管理人。

著作

在斯密死後不久,他遺留的手稿幾乎全都銷燬了。在他生前最後一年裏他似乎計劃撰寫兩篇主要的論文,一篇是有關法律的理論和歷史,一篇則是和藝術與科學有關。在死後纔出版的《哲學論文集》所收錄的可能是後一篇論文的部分。

《國富論》一書是斯密最具影響力的著作,這本書對於經濟學領域的創立有極大貢獻,使經濟學成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在西方世界,這本書甚至可以說是經濟學所發行過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國富論一書成爲針對重商主義(認爲大量儲備貴金屬是經濟成功所不可或缺的理論)最經典的反駁,在這本書於1776年出版後,英國和美國都出現了許多要求自由貿易的聲浪。這些聲浪還認爲當時經濟的艱難和貧窮是因爲美國獨立戰爭所造成的。不過,並非所有人都被說服相信了自由貿易的優點:英國政府和議會依然繼續維持重商主義多年。

國富論一書也否定了重農主義學派對於土地的重視,相反的,斯密認爲勞動纔是最重要的,而勞動分工將能大量的提升生產效率。國富論一書非常成功,事實上還導致許多早期學派的理論被拋棄,而後來的經濟學家如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和大衛·李嘉圖則專注於將斯密的理論整合爲現在所稱的古典經濟學(現代經濟學由此衍生)。馬爾薩斯將斯密的理論進一步延伸至人口過剩上,而李嘉圖則提出了工資鐵律—認爲人口過剩將導致工資連勉強餬口的層次都無法達成。斯密假設工資的增長會伴隨着生產的增長,這個觀點在今天看來則較爲準確。

國富論一書的重點之一便是自由市場,自由市場表面看似混亂而毫無拘束,實際上卻是由一隻被稱爲“看不見的手”所指引,將會引導市場生產出正確的產品數量和種類。舉例而言,如果產品發生短缺,產品的價格便會高漲,生產這種產品所能得到的利潤便會刺激其他人也加入生產,最後便消除了短缺。如果許多產品進入了市場,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將會增加,供給的增加會將產品的價格降低至接近產品的生產成本。即使產品的利潤接近於零,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利潤刺激也不會消失,因爲產品的所有成本也包括了生產者的薪水在內。如果價格降低至零利潤後仍繼續下跌,生產者將會脫離市場;如果價格高於零利潤,生產者將會進入市場。斯密認爲人的動機都是自私而貪婪的,自由市場的競爭將能利用這樣的人性來降低價格,進而造福整個社會,而提供更多產品和服務仍具有利潤的刺激。不過,斯密也對商人保持戒心,並且反對壟斷的形成。

斯密也大力批評過時的政府管制,他認爲那些管制將會阻撓產業的擴展。事實上,斯密反對絕大多數政府管制經濟的行爲,包括關稅在內,他認爲關稅最終將導致長期的效率低落以及價格的居高不下。這個理論在今天被稱爲“自由放任”,代表“讓他做、讓他去、讓他走”,這個理論後來影響了政府的立法,尤其是在19世紀裏。在國富論一書裏最知名也最常被後人引用的兩句話是: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被後世的經濟學家認定是古典經濟學的開端。

“亞當·斯密問題”

對於亞當斯密在強調“同情”的《道德情操論》與強調“私利”的《國富論》兩書間是否存在矛盾一直有很大爭論。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稱這爲“亞當斯密問題”( das 'Adam Smith-Problem )。在道德情操論一書裏,斯密似乎強調人類在慈善動機下的意圖與行爲的同步性,而在國富論裏這則被分裂爲“看不見的手”,亞當斯密宣稱,在資本主義體制裏,個人依照他們自己的利益行動時也會提升共同體的利益。於是這便解除了私利的矛盾,他也多次指出對於利己和人類動機的狹窄定義所可能引發的矛盾。不過這並不表示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一書否定了私利的重要性,他寫道:

亞當斯密本人並不認爲這兩者存在矛盾,在國富論一書出版後,他又發行了經過稍微修正的道德情操論版本。他或許認爲道德情操和私利最終都將達成相同的目標。

主要理論

經濟學

行爲動機

在斯密看來,人類的行爲是由六種自然的動機所推動的:自愛、同情、追求自由的慾望、正義感、勞動習慣和交換傾向。這些動機經過各種社會機制的細緻平衡,會使一個人的利益不至於與其他人的出現強烈地對立,由此而產生的自利行動必然在個人的利益追求中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由於深信人類動機的自然平衡和對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提出了他的論斷: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都會“被一隻看不見的手引導着去達到並非出於其本意的目的”。他的經濟學理論正是以這種基本觀點爲基礎而對經濟過程作出分析的。

微觀經濟

在微觀經濟學方面,斯密的價值論把勞動看成是價值的惟一源泉,並且把每一種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量視爲是衡量交換價值的尺度,並以此爲基礎.通過考察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的關係.分析了競爭約束個人自利行爲的作用形式和價格機制配置社會資源的運動過程。他的分配理論分析了工資、利潤和地租的決定.並考察了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他指出,利潤是僱傭勞動創造的、超出工資以上的那部分剩餘,但由於競爭的加劇和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減少.利潤率將趨於下降:至於地租.則是土地所有者憑藉其壟斷權而獲得的一種收入。但是.當他力圖把價值論與分配論結合在一起時.斯密的論述有不少混亂甚至相互矛盾的觀點.成爲後來的學者各取所需的源泉。

宏觀經濟

在宏觀方面,斯密所關心的是經濟增長的性質和動態變化過程,他分析得出了“市場機制本身驅使近代社會的經濟不斷髮展”的結論。按照他的分析,這部分地方歸因於市場機制本身。因爲,市場在鼓勵人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會自然地觸發出他們的勤勞、節儉品質和創造精神,並通過競爭的力量,引導人們把其資源投向生產率最高的經濟領域,從而促成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除此之外,還存在着其他基本的力量,那就是以勞動分工爲主要基礎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積累所推動的生產性就業人數的增加。因此,他一方面詳細分析了分工如何導致勞動者技能的提高、時間的節約和技術進步,並進而考察分工發展的條件,提出“分工受市場規模限制”的論點;另一方面考察了人口的增長和資本的積累對生產性就業量的決定性作用,以及資本積累的源泉——節儉和儲蓄。

經濟政策

在經濟政策方面,斯密是經濟自由主義的倡導者。他期望在自律的個人自由基礎上建立起一種自發調節的社會經濟秩序,因而倡導一種“自然的、簡單明瞭的自由體系”。在其中,政府只需維持和平,建立和維持一個嚴密的執法體制,以及提供教育和其他最低限度的公共事業;政府無需干預一般的經濟事務,可以放心地讓每一個人有按他自己的方式來行動的自由,他自然地會對公共利益做出最大的貢獻。也就是說,自由的社會經濟體制是市場經濟得以順利運行和經濟增長的基本條件。

人物影響

亞當·斯密因《國富論》而被認爲是古典經濟學的“開山鼻祖”。

斯密的理論體系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經濟學體系,雖然其間缺乏嚴密的邏輯以及存在各種矛盾,但兩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對經濟實踐和經濟學的發展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幾乎從他還在世時開始,經濟學家、政治學家以及其他學者都力圖使斯密的思想適應其某種體系或時尚。

人物評價

德國思想家卡爾·馬克思:“在亞當·斯密手中,政治經濟學已經發展到某種完整的地步,它包括的範圍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完備的輪廓。亞當·斯密第一次對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問題作出了系統的研究,創立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剩餘價值學說史》)

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亞當·斯密在勞動經濟學領域中的貢獻是很有代表性的,而且,事實上,總的來看他的著作就是很好的榜樣,加之他對這門科學完善的、系統的論述,更增加了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