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歷史上吳國是三國時期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是爲何?

歷史上吳國是三國時期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是爲何?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7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吳國,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三路大軍伐蜀,劉禪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發動高平陵政變,曹魏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公元265年司馬炎篡魏,西晉建立,魏國滅亡;而吳國一直撐到公元280年,吳國憑什麼最後滅亡呢?

歷史上吳國是三國時期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是爲何?

地利——長江天險

東漢末年之所以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地利”這個因素。蜀有山川之固,吳有長江之險,這正是蜀、吳能夠抗衡強大的曹魏的重要原因之一。自從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蜀地基本上就安穩了,諸葛亮北伐的次數遠遠多於曹魏伐蜀的次數。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伐蜀很難,但毛主席的那句話說得好,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鄧艾,就是那個肯攀登的人,當姜維率十幾萬大軍被鍾會擋在劍閣之外,鄧艾卻翻山越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劉禪在譙周等人的勸說下投降,蜀國就此滅亡。

長江天塹,這是曹操、曹丕父子難以逾越的鴻溝。赤壁之戰,曹操挾平定荊州之勢,本想一舉平定江東,可惜功敗垂成。此後曹操、曹丕多次討伐孫權,都難以逾越長江和東吳水軍的阻隔。即使晉武帝司馬炎,也是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大造戰船,周密籌備,才一舉滅吳。

人和——內部和諧

其實,鄧艾兵臨成都城下,劉禪可以選擇憑藉堅城抵抗,鄧艾孤軍深入,沒有補給,勝敗尚未可知。可是蜀地的人心散了,或者說益州士人本來就心向曹魏,巴不得早早投降,好去中央朝廷做官,不再受劉備集團這個“外來戶”的壓制。

歷史上吳國是三國時期最後一個滅亡的國家,是爲何? 第2張

劉備家族在益州始終面臨着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益州的士人心向中原朝廷,把蜀漢當成暫時性的割據政權。終其蜀漢一朝,其統治者始終不敢大規模地啓用益州人士挑大樑。蜀漢末年,姜維、夏侯霸等降將支撐蜀漢,就是其人才匱乏,用人格局偏小的表現。所以,鄧艾兵一到,譙周等人就迫不及待地投降了。

孫氏家族在統治江東早期也面臨着這一問題。孫策時期, 會稽太守王朗不願輔佐孫策,一定要回到北方;吳郡太守許貢幫助朝廷出主意,對付孫策。孫策後來因被許貢門客擊傷而死。但是,孫權改變了這種局面。在孫權時期,江東的世家大族歸附了孫氏。

江東本地大族顧、陸、朱、張,孫策掌權是基本上是敵對的狀態,孫策依靠的是北渡士族來壓制當地士族。但孫權成功緩和了這種關係,雙方達成了一種和諧的狀態,陸遜、顧雍分別擔任大將軍、丞相就是最好的明證,江東士族的利益和孫氏的利益綁在了一起。

雖然孫權晚年,刻意的打壓江東士族,甚至逼死了陸遜。但在危急存亡時刻,江東士族還是站在孫家一邊。東吳末帝孫皓統治何其殘暴,但陸遜之子陸抗,依然奮戰在長江一線,擎天一柱護衛東吳平安。只有在事不可爲的情況下,他們纔會放棄抵抗。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學生時代背誦這句話的時候,沒有多深的感悟,經歷多了、讀書多了才知道這真是顛古不破的真理!強大如曹魏,有山川之固的蜀漢,都先於吳國滅亡,完美地印證了“人和”的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