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春秋吳國三萬人就幾乎亡楚 戰國時期秦國滅楚爲何非要用六十萬軍隊

春秋吳國三萬人就幾乎亡楚 戰國時期秦國滅楚爲何非要用六十萬軍隊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5.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楚國實力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春秋時期的吳國三萬人幾乎就能將楚國滅國,到了戰國時期,秦國爲什麼動用六十萬大軍?

春秋與戰國這兩段時期是中國當時的古代戰亂年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相對來講還算是比較保守。保守二字可以理解爲戰爭的規模以及規模很小。到了戰國時期,戰爭的形式、頻率以及規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規模,較之春秋時期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

那麼爲什麼春秋末期吳國僅需要三萬大軍便幾乎要亡了楚國,而戰國末期秦國非要用六十萬大軍不可,其中究竟有什麼區別。

其實啊!最主要的是戰爭的方式不同,爭霸可以取巧,而滅楚需要步步爲營。

春秋吳國三萬人就幾乎亡楚 戰國時期秦國滅楚爲何非要用六十萬軍隊

兩者的戰爭目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戰爭方式的不同,吳國之所以在“柏舉之戰”取得勝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作是巧勝,滅楚就不一樣了,就需要步步爲營了。

“柏舉之戰”中,吳國雖然僅僅出動了三萬大軍,但是吳軍的作戰講求的是一個出其不意。吳軍先是沿着淮水西進這就極大程度的吸引了楚國大軍的主力的注意力,誤以爲吳軍是想要沿着水路進攻,只不過吳軍到了淮汭之後突然棄船登岸,轉而向南急速行軍,迅速穿過楚國北部的大隧、直轅、冥阨三道險隘,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僅用數日便到達漢水東岸,直逼楚國郢都。

吳軍這是來了一招擒賊先擒王,登船就是爲了吸引楚軍的注意力,再加之以往作戰的經驗,給楚軍主將以誤解,棄船直逼楚國國都郢都纔是他們的真正目的。

其實在當時而言楚軍的反應能力也是十分的敏捷的,左司馬見楚軍尚未完成集結,很容易就被逐個擊破,於是建議由子常率領楚軍在漢水西岸正面設防,而自己則繞道北上,截斷方城吳軍的糧草。

然而戰場的形勢千變萬化,楚國做出的安排是對的,然而執行人員卻貪圖眼前小利。子常在左司馬率兵離去之後,就自認爲自己具有兵力上的優勢,於是不顧左司馬的意見改原計劃爲主動出擊,結果慘敗於柏舉。左司馬得知消息之後想要救援結果也被擊敗在南下救援的路上。

春秋吳國三萬人就幾乎亡楚 戰國時期秦國滅楚爲何非要用六十萬軍隊 第2張

這個時候楚昭王得知自己兵敗之後所做出的舉動更是使楚軍全線崩潰,這個舉動便是自己在得知前線兵敗之後直接逃出郢都逃避戰亂。所造成的的影響便是士兵無心爲楚國作戰,百姓也沒有上前線的熱情,楚國到最後幾乎要土崩瓦解。

相反秦國在滅國之戰中滅亡楚國,與前者相比是由很大的去別的。在秦滅楚國只是老百姓的國家觀念很強,畢竟稱霸戰爭與滅國戰爭是不一樣的,楚國紮根周朝892年,老百姓內心的楚國自然不是別的諸侯國能夠比得了的,免不了與楚國共存亡,秦國面臨的是與整個楚國軍民的死戰。即便是秦國強大的鐵騎像吳國一樣攻破了楚國的郢都,但是楚國地廣,僅僅這樣就能夠滅得了楚國嗎?這個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否則在當初白起水淹郢都之時楚國就應該滅國了。

王翦滅楚之前,秦將李信曾率二十萬老秦人攻楚,結果呢?雖然李信在正面戰場上取得了勝利,且又乘勝追擊攻克了郢都,但是後來昌平君謀反,郢陳附近的楚國老百姓與原韓國老百姓紛紛在楚軍反擊的進程中獻出自己的力量,導致秦軍陷入腹背受敵的慘景之中,最終秦軍第一次伐楚失敗了。

也正因此,王翦老將軍早就想來到了對策,在最後王翦領導了秦軍滅楚的進程中,王翦所採用的就是步步爲營的戰略,攻取一處城堡便派兵駐守,維護戰後社會秩序避免發生反秦事件,從而保證了王翦大軍大後方的安全,如此一來秦軍自然需要出動龐大數量的大軍。

春秋吳國三萬人就幾乎亡楚 戰國時期秦國滅楚爲何非要用六十萬軍隊 第3張

綜上所述,吳國攻楚和秦國攻楚由於戰爭的目的不同、規模不同和方式不同,用兵多少自然有所差異,更何況吳國根本沒有滅楚的能力,而秦國卻是實實在在的滅楚,所需要準備的自然要比爭霸之時的十分充足,兵員方面自然也是多多益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