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唐朝經濟發展過程中,爲何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

唐朝經濟發展過程中,爲何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爲“唐人”。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的歷史,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走向是從北走向南,或者說是從黃河中下游地區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發展。

唐朝,作爲中國古代最爲輝煌的幾個封建王朝之一,留給世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是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唐玄宗李隆基、是萬邦來朝的空前盛況。

唐朝,即使在21世紀的世界依然具有影響力,如今國外的華人聚集地都是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唐人街!

過去的唐朝所擁有盛世是多方面因素造就的,其中經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方面,在唐朝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究竟是何原因?又是怎樣的表現形式?

唐朝經濟發展過程中,爲何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

唐朝的經濟繁榮盛況

1,賦稅制度的不斷變遷

唐朝在初期實行的是租庸調製,這個賦稅制度是以均田制的推行爲基礎的賦役制度。這個制度規定只要是均田人戶,不論得到多少田地,都按人戶的人口(指男丁)繳納定額的賦稅並付一定的徭役。

後來因爲均田制遭到實際狀況的破壞,租庸調製度無法再實施下去。到唐德宗時期,賦稅改制,實行兩稅法,所謂兩稅法是指唐朝政府以財政支出定出總稅額,然後各地方官府依照中央分配的稅額進行徵收。

兩稅法在當時來說,更加的完善和公平,因爲再租庸調製度時期,各地方的外來戶不再製度範圍內,而在兩稅法下,外來戶必須在現居地登記造冊,按照家庭財產多少及戶等高下,向國家繳納稅額;

而且兩稅法好包括沒有固定住處的商人,商人按照經商所在的地方官府,商人的徵收稅額是佔商人收入的三十分之一。

唐朝經濟發展過程中,爲何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 第2張

2,唐朝貨幣政策

唐朝實行貨幣統一,爲商人創造了高度活躍的有利條件,保障全國各地市場的秩序,推動着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

從而影響着唐朝相鄰的其他少數民族商人、通過絲綢之路來到唐朝的外國商人都熙熙攘攘地來到到唐朝進行商品交易活動,讓長安、洛陽等成爲亞洲乃至世界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甚至因爲唐朝城市經濟的日趨繁榮,連“中介”這個商人領域都誕生了。

3,農牧業發達

古代中國的農業一直是經濟發展的核心,唐朝當時爲了促進農業的發展,專門在農業生產的工具方面進行研究和突破,例如曲轅犁等;

又針對農業灌溉的水利工程上唐朝的官府進行建設,據史料記載唐朝在全國各地的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多達160多項,恐怕還有很多小型的水利工程沒有特意記錄在冊,而且還發明瞭新的高效灌溉工具水車和筒車。

在唐朝官府的大力支持下,唐朝發展到開元二十八年(即公元740年),據史書記載當時唐朝的耕地面積達到了14,003,862頃(相對於現在的12.197億市畝耕地);

因此在天寶八年,唐朝的官府糧倉的貯備糧食高達九千六百萬石,唐朝的兩都(長安和洛陽)的米價最低時每鬥才十三文錢,至於京都以外的城市甚至每鬥僅五文錢。

唐朝經濟發展過程中,爲何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 第3張

與此同時,唐朝官府對於畜牧業也是大力支持發展,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畜牧業,唐朝是發展得最好的一個朝代,而且建設有很多官府專營的牧場。

白糖,是唐貞觀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所以促使甘蔗種植大量出現,推動唐朝的農業領域發展多面開花;

以及主要在南方種植和生產的茶葉傳到了北方,茶葉開始成爲唐朝全國性的重要飲品,甚至沿着絲綢之路發展到國外,促使茶樹種植和茶葉生產的高速發展,讓茶葉成爲唐朝當時南方的重要經濟發展支柱,而且唐朝官方還特意設立茶稅制度,讓茶葉生意也成爲唐朝的財政收入之一。

因此在如此的政策背景下,農業工具得以不斷進步以及水利工程得到更好建設,促使唐朝糧食產量逐年提高,而且唐朝農業領域的發展方向呈多樣化,百姓生活趨於穩定,唐朝小農經濟快速蓬勃發展。

4,手工業發達

唐朝的手工業主要是官營和民營,唐朝中央朝廷六部之一的工部主管全國官營的手工業,設立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作爲直接專項管理官營手工製作的機構。

從紡織業用絲、麻製作布帛產品種類繁多,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冶鑄業的發展在當時就已經開始使用切削、拋光、焊接等先進的冶鑄技術;

再到陶瓷業和造紙業的唐三彩、宣紙等商品名傳天下,更是在印刷術上面出現了新的突破,開始了雕版印刷;

而造船業的技術突破也是值得大書特書,因爲唐朝的造船技術領先於世界,已經開始使用推進器,是整個造船業歷史中使用機械動力輪船的開端。

唐朝經濟發展過程中,爲何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 第4張

唐朝經濟南移的表現形式

1,南方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在以小農經濟爲主體的古代中國,把農業發展好就等於做一個極其重要的經濟推動器,那唐朝時期的南方是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發展農業的?

首先,大力開發新的水田,在南方水資源豐富,唐朝的官府和百姓直接借水利之便圍水造田,促使南方的主要農作物水稻快速增長,推動着南方農業和經濟發展。

其次,高效利用自然環境帶給土地的作用。即一年兩熟和三熟的輪作耕種制,這樣既提高糧食產量,又能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其三,爲土地提供可持續發展能力。

其四,就是通過當時有限的條件去優化土質,例如引水灌田減少土壤中鹼滷成分、利用人和動物的糞便等方式給土壤施肥;

畢竟土壤是農產品生長至關重要的一環,而在此之前的北方就是因爲擁有肥沃的土地資源纔在小農經濟的古代長期佔據上風的原因。

其五,對於一些土地的作物種植不單一化,而是進行多樣化種植。

例如爲了灌溉修建的陂塘除了養魚之外,還會種植蒲、葦、菱、芡等經濟作物。這樣的做法讓土地資源得到綜合開發,還能提高土地的生產力。

其六,提高了水田耕作、栽培技術,在《四時纂要》這本書籍中記載了唐朝南方水田中水稻的直播及移植栽培技術。

例如南方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開始大量使用耕具有犁、耙、礪、碌碡等,百姓在犁田完後,用“耙”碎土塊去雜草再用犁碾平田面。

加上從嶺南引進的耖,形成了耕一耙一耖-整套的技術措施水田整地的全部工序均可利用蓄力完成,這些專門適用於水田工具的使用對於南方的農業發展有了進一步的推動作用。

唐朝經濟發展過程中,爲何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 第5張

2,人口增長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人口增長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利器。根據歷史記載,唐朝自李世民的貞觀時期到李隆基的天寶年間,人口戶數從3120151戶達到8914709戶,人口數量是從13252894 人增長至52919309人。

這個數據只是全國來說,並不是說南方人口的增長比北方快,總量也沒有比北方多,但是在安史之亂後,因爲戰亂的重大影響,唐朝整體實力開始進入下降階段,而戰亂地區主要在北方地區。

因此唐朝後期南方的人口數量的下降幅度要遠少於北方,同時因爲戰亂很多北方人口涌進南方,所以南方人口開始比北方要多,人口密度也要高。

從此,南方逐漸成爲古代中國人口的密集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逐漸往上發展。

唐朝經濟南移的主要誘因

1,戰爭動亂爲誘因之一

首先,任何時候發生戰爭對於人類生活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不管是政治局勢還是經濟發展狀況都遭到強烈的破壞,導致百姓輕則流離失所、重則家破人亡,所以當時唐朝大量的百姓們選擇離開經濟較發達的北方去往經濟相對落後南方。

其次,戰火的硝煙不僅毀滅百姓的生命,還在損害百姓賴以生存的土地,而平息戰亂和戰後重建非一朝一夕之事。

所以百姓們選擇南遷,而且當時唐朝的統治階層也在鼓勵百姓南遷,這樣還能把南方未開發之地進一步深度開發,爲唐朝的國力恢復提供新的動力。

其三,戰爭引發人的心理暗示,因爲從當時的唐朝往以前來看,大型戰爭多數位於北方,所以往南方遷移,定居南方將會減少戰爭帶來的危害。

他們在南方重建自己的家園,因此這段時間南方人口的規模達到了史上的巔峯,人口也是唐朝經濟南移最重要的基礎。

唐朝經濟發展過程中,爲何出現經濟重心南移的局面? 第6張

2,經濟發展趨勢南方更具優勢

從唐朝的經濟重心南移來看,貌似是在安史之亂之後,因爲這個危害國家統治的問題導致唐朝官方的不得已而爲之。

但實際上當時南方一些城市的經濟實力已經強於北方諸多城市,例如揚州、廣州等地,因爲這些地區都是水運發達的重要港口,而在南方做生意水運是當時重要的運輸手段,這是其一。

其二,是因爲北方受封建時代經濟政策的思想極爲嚴重,所以在北方很多地方依然在重農抑商,而唐朝官府限於古代小農經濟的重要地位也不可能去反對,所以對於南方大力發展商業經濟也沒有過多阻攔,畢竟唐朝當時一大半財政收入來源於工商業和手工業。

其三,因爲唐朝時期,頻繁出現外邦人來唐朝學習的現象,所以外交關係發展促使南方一些重要的對外港口城市經濟更加繁榮發展。

總的來講,戰爭動亂是唐朝經濟重心南移的重要誘因,相對於一根導火線。

但是真正讓唐朝經濟重心南移的還是南方待開發的資源和南方本身具有的更適合經濟發展的環境,其實就是北方經過過去上千年的開發和利用,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

這時南方成爲新的動力來源和唐朝經濟新的增長空間,因此唐朝纔會做出經濟重心南移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