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春秋時期趙國和燕國偏離中原 他們爲何能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時期趙國和燕國偏離中原 他們爲何能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8.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趙、燕原本是邊遠小國,爲何在戰國能發展昌盛位列七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趙、燕兩國位於北部,很難直接參與中原的爭霸,而且北有戎狄侵擾,所以在前期發展緩慢。趙國實力雖然不弱,但是先後受到魏、齊、秦的限制,燕國則一直比較弱小。兩國都是在戰國後期,秦昭王已經繼位後才發展到頂峯。

一、趙國改革圖強。與韓、魏相比,趙國在正式建國前已經發展得很好。趙簡子成爲趙氏宗主後,重點開拓晉國北部大片領地,進行經濟與稅制改革,聯合其他三氏剷除了範氏、中行氏;趙襄子興兵滅代,掠地中山,聯合韓、魏瓜分智氏,極大地擴張了趙國領土。於是趙國“北有代,南並智氏,強於韓、魏”。兩人創建了趙國的基業,使得分晉初期趙國實力一度強於韓、魏。

春秋時期趙國和燕國偏離中原 他們爲何能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趙獻侯(前423-前409)在位時,將政治中心從晉陽東遷到中牟,但是不見有內政軍事作爲。趙烈侯(前408-前387)在位時,“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使趙國進一步發展。趙與韓、魏在這一時期正式列爲諸侯。在軍事上,趙和韓、魏聯合,兩次伐楚,都取得了勝利。

趙敬侯(前386-前375)時期遷都邯鄲,開始向中原地區和中山進攻擴張,趙、魏之間裂隙漸深。趙敬侯四年,趙入侵衛國,衛求救於魏,魏同齊助衛攻趙,趙國大亂,剛平被衛攻陷,舊都中牟外城被毀;六年,趙求救於楚,楚助趙攻魏,一直攻到黃河,趙趁機反攻,攻克了魏的棘蒲、黃城。這是趙、魏在擴張過程中第一次爆發大的衝突。但是在對齊時,三國能夠保持合作。

晚年,趙敬侯主要攻打中山(中山被魏滅後,中山桓公趁趙、魏失和而復國)這個後方隱患。趙成侯(前374-前350)在位時繼續向中原擴張,大規模開展爭奪領土的戰爭。趙國積極進攻衛國和齊國,在外交上與韓聯合,但是和魏以戰爭居多。趙成侯六年,趙與韓幹涉魏國君位之爭,因意見衝突而退兵時,遭到了魏國的截擊,兩國仇恨加深。

春秋時期趙國和燕國偏離中原 他們爲何能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第2張

這時的秦國在秦獻公經營下實力大增,對三晉構成了威脅:趙成侯四年,秦攻高安,爲趙所敗;成侯九年,秦敗韓、魏於洛陰。秦國的威脅促成了趙、魏的合作。趙成侯十一年,秦大敗魏於石門,斬首六萬,趙出兵救魏;第二年,秦攻魏少樑,趙國再次出兵相救。但是趙、魏很快又爭端再起。十三年,魏戰勝趙、韓聯軍於澮北,攻取數城。二十一年,趙、魏再次因爲衛國爆發矛盾。趙伐衛取漆、富丘,魏救衛敗趙,圍趙邯鄲,齊、宋、衛都捲入戰爭,兩國國力都受到極大的損耗,直到二十四年,兩國議和才結束。

趙肅侯(前349-前326)繼位後繼續在中原擴張。趙肅侯六年,魏惠王稱王,召集逢澤之會,標誌着魏國勢力達到頂峯,但也招致各國攻伐。趙國是最積極的國家之一。趙肅侯七年,趙攻魏的首垣;十年,與齊、秦攻魏,使魏國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十五年,趙圍魏之黃邑,沒有攻克,同年在趙國南疆的漳水、滏水一帶建築長城。這座長城的修建,“標誌着趙國在南部邊疆開始由進攻轉爲防禦,趙國南進以向中原發展的戰略至此結束”。直到趙武靈王繼位時,前期仍然以進攻北邊戎狄爲主要戰略。同時趙國南部依舊遭到齊、魏的進攻。趙肅侯在位期間,趙與秦總體相安。

趙武靈王(前325-前299)時,推行“胡服騎射”,趙國迎來發展的高峯,對秦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是趙武靈王改革開始於十九年,正是秦武王四年,秦昭王即位之年。在此之前,趙國經常戰敗。比如趙武靈王元年,齊戰勝趙於平邑,俘虜趙將韓舉。三年,趙參與魏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但後來趙武靈王認爲自己名不符實,去掉了王號。八年,趙參與六國合縱攻秦,不勝而回,第二年,和韓、魏被秦敗於修魚。十年和十三年,秦攻趙先後取得了西都、中陽等地。

春秋時期趙國和燕國偏離中原 他們爲何能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第3張

總之,趙國實力一直比較強,但是先後受到魏、齊等國的牽制,加上北部戎狄的侵擾,在中原擴張有限。秦、趙兩國前期雖然直接衝突不多,但是受魏國的影響深。在秦國攻魏時,趙國救魏,在魏國稱霸時,趙與秦一起限制魏國,後來又與各國合縱攻秦。

總體來看,趙在中原的戰略是維持均勢。秦則在魏國威脅減小後,增加對趙的進攻。在趙武靈王改革前,趙國對秦基本處於劣勢。隨着趙武靈王改革的進行,趙國實力越來越強大,但是趙國北受戎狄之困,這是改革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這就爲秦昭王在位前期減少了一個勁敵。另一方面,從三晉的發展歷程來看,三晉前期的緊密合作使得三國所向披靡,但是隨着擴張的加劇,三國的矛盾增加。因此,在秦昭王時期,秦國繼續可以利用這一點分化合縱,分而擊之。

二、燕國韜晦待時。戰國前期關於燕國的資料較少,主要有燕簡公(前414年-前373)時期和齊的鬥爭。燕簡公三十五年,齊伐燕,取桑丘,三晉救燕敗齊。四十二年,燕國趁齊國因田齊桓公弒君而立、國內不穩時,在林狐打敗齊國。總體來看燕國處於弱勢。經過燕桓公(前372年-前362),到燕文公(前361年-前333)時期,趙成侯和燕文公相會,兩國交好。燕王噲(前320-前312)時期,燕國參與魏國策劃的合縱攻秦,但是這次攻秦只有三晉比較積極,燕國沒有出多少力。

春秋時期趙國和燕國偏離中原 他們爲何能成爲戰國七雄之一 第4張

燕王噲時期燕國發生了幾近亡國的內亂。燕王噲受相國子之等人蠱惑,把君位禪讓給子之,“噲老不聽政,顧爲臣,國事皆決於子之”。燕王噲七年,齊趁亂伐燕,數十日便攻下燕國,盡奪土地和寶物。在諸侯的干涉和燕國軍民的抵抗下,齊國撤軍,但是仍佔據了部分燕地。趙武靈王派樂池護送燕公子職入燕,立爲燕王,即燕昭王(前311年-前279)。

從燕昭王之前燕國的軍事外交來看,因爲實力弱小,位置偏遠,燕國不常參與中原爭戰,反而爲齊所制,積怨日久,燕和趙則保持着良好的關係,甚至一定程度上依賴趙國。燕昭王繼位後,欲報齊國之仇,“卑身厚幣,以招賢者”,吸引了樂毅、鄒衍、蘇秦等賢才爲燕效命。在燕昭王治理下,“燕國殷富,士卒樂軼輕戰”,後來依靠蘇秦、樂毅大破齊國,一雪前恥,創造了燕國的強盛時期。

燕和秦的交際很少,主要就是參與六國攻秦,但燕國的主要目的是乘合縱之機稱王,並沒有興趣攻打秦國。燕國的主要敵人是此時實力最強大的齊國,但是燕昭王懂得隱忍待時,直到齊國勢力膨脹到各國忌憚,國內君臣不和時,才策劃聯合攻齊。秦昭王前期,秦國頻繁受制於齊,燕國對齊國的仇恨,使得秦國多了一個盟友,從而可以趁機削弱齊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