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龐統提出上中下三計,爲什麼劉備卻只採用了中計?

龐統提出上中下三計,爲什麼劉備卻只採用了中計?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7.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有“更好”的上計,劉備不選,爲何偏要選擇“中計”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劉備認爲上計風險太大,萬一失敗,損失太大。

龐統和謹小慎微的諸葛亮不同,他是一個冒險型謀士,如同曹操謀士郭嘉一樣。郭嘉力排衆議,冒着被荊州劉表偷襲許昌的風險,力勸曹操千里奔襲烏桓,解決袁紹之子袁熙和袁尚等北方後患。

現在龐統的上計,和郭嘉遺計定江東之策一樣冒險,是直搗黃龍之策。可惜的是,劉備不是曹操一樣的梟雄,沒有那個魄力,他沒敢冒險,也就沒有很快平定益州。劉備考慮的比較多,他自認自己和劉璋是同宗,不能把事情做絕,如龐統曾勸過劉備,在宴席上挾持劉璋,可以很快拿下益州,卻被劉備拒絕了。

龐統提出上中下三計,爲什麼劉備卻只採用了中計?

還有一點,劉璋和劉焉,在益州經營了二十多年,得到了老百姓的擁護,勢力根深蒂固。現在,劉備在公元211年,才應劉璋之邀,進入益州,幫助其打漢中張魯。一年後,即公元212年,張鬆被殺,劉備和劉璋鬧翻,反目成仇。僅僅一年的時間,劉備在益州還沒有羣衆基礎,是一個外來戶。因此,劉備不敢冒險直接進攻成都,他怕成都打不下來,被益州四周“勤王”軍隊包圍,最後連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其次,劉備認爲下計太“窩囊”了,不予考慮。

龐統提出的下計,說白了就是各回各家,這次算是白忙活了。這是劉備不能忍受的。劉備帶領數萬軍隊,信心滿滿地進入益州,本想着開疆拓土,按着諸葛亮隆中對的既定策略,拿下益州。而現在卻有人告知,益州難打,不需要打了,咱回家吧,這換做誰也受不了。

龐統提出上中下三計,爲什麼劉備卻只採用了中計? 第2張

這個下計,就和軍隊演習是一個道理,只是幹吼叫,不動手,出來耀武揚威一番,就回去了。劉備數萬軍隊入川,消耗了大批軍用物資。因此,劉備連考慮也沒考慮,直接否決了這個“徒勞無功”的下計。

最後,劉備綜合考慮之下,只能選擇中計。

劉備否定了上計,排除了下計,他只能選擇排在中間的中計了。這個中計,就像是爲劉備量身打造的,劉備沒經過太多思考,就採納了。這或許就是龐統和郭嘉的不同之處,郭嘉只給曹操提了一個意見,這個意見還和其他大部分人的意見不一樣,那就是奇襲烏桓,徹底解決北方隱患。而龐統卻提了三計,給了主公一個選擇題,讓劉備眼花繚亂。

這個中計,是比較穩妥的,大有諸葛亮的風格。諸葛亮一直奉行穩紮穩打,步步爲營的戰略,如他多次伐魏,都是中規中矩,先出祁山,試圖佔領隴右。爲此,諸葛亮拒絕了魏延冒險的“子午谷奇謀”,致使多次伐魏徒勞無功。可是劉備和諸葛亮是一類人,就是喜歡這樣穩妥的計策,於是採納了龐統的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