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典文史 > 唐朝如此強大,爲什麼花費七年之久才平定安史之亂?

唐朝如此強大,爲什麼花費七年之久才平定安史之亂?

來源:安安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了一次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史稱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玄宗時期,唐朝達到了鼎盛,史稱“開元盛世”。到了玄宗晚期,七年的“安史之亂”使得強盛的唐朝由盛轉衰。那如此強大的唐朝爲什麼花費七年之久才平定“安史之亂”?

對邊鎮管理不當

唐玄宗時期在邊境設立兵鎮,此兵鎮並非真兵鎮,不但可以節制軍隊,還有權處理財政,民政,和藩鎮沒什麼區別,十分強大。到了天寶年間,邊鎮勢力甚至可以與朝廷抗衡,達到50萬之多,唐朝已然形成了“內輕外重”的局面。

玄宗晚年怠政,對叛亂反應不及時

玄宗晚年怠於政事,貪慾享樂,重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加上玄宗非常重視邊鎮,邊鎮的節度使也有許多入朝爲相,李林甫怕自己丟“飯碗”,於是向玄宗推薦安祿山等人節制邊鎮節度使,安祿山是異族,不可能入朝爲相。這致使本來心懷異心的安祿山“名正言順”地在朝廷培養自己的勢力,安史之亂時僅安祿山就可以節制三個兵鎮,20萬軍隊,玄宗重用安祿山無異於養虎爲患。

晚年的玄宗非常昏庸,在安祿山反叛時,玄宗接到上報後,竟然以爲是有人故意抹黑安祿山,於是沒有理會,直至安祿山把唐朝軍隊打疼了,玄宗才意識到這傢伙果然背叛我了。

唐朝如此強大,爲什麼花費七年之久才平定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得非常突然,大部分軍隊仍舊還在邊鎮地區,無法及時返回,爲了抵抗叛軍,臨時招募兵勇,這些人大多沒有上陣沙場的經驗,也錯過最佳的反擊機會。

玄宗屢次聽信讒言,給安祿山創造了機會

在洛陽失守後,如此千鈞一髮時刻,玄宗竟然聽信宦官讒言,斬了大將封常清與高仙芝。關鍵時刻,平定反叛沒有策略,斬自己的部將手到擒來,可見玄宗晚年確實糊塗了。

在大將封常清與高仙芝被斬後,兵馬副元帥哥舒翰再次出山,在鎮守潼關時,安祿山主力被哥舒翰阻擋,導致不能向西進攻。哥舒翰和郭子儀等人認爲此時鎮守潼關堅守不出,消耗安祿山主力精力,時機成熟再度出擊。可玄宗再次聽信楊國忠的話,認爲哥舒翰膽小懦弱,不敢出擊,結果哥舒翰被迫出擊,導致潼關失守,安祿山繼續西進,攻下了長安。安祿山攻下長安後,使得唐朝失去了優勢,唐朝半壁江山也就此落入安祿山之手。

唐朝如此強大,爲什麼花費七年之久才平定安史之亂? 第2張

李亨繼位後沒有乘勝追擊叛軍

安史之亂除了大將安祿山外,還有史思明這樣能征慣戰的大將。在發生“馬嵬兵變”後,唐朝軍隊已是人心渙散,好在後來太子登基(唐肅宗)“替換”了玄宗,帶領將士連奪失地,才使得局勢有所穩定。

可唐肅宗在戰事有些起色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準備迎接玄宗回朝,這使得叛軍有了喘息的機會。本來叛軍已是“秋後螞蚱”,結果唐肅宗放慢了平叛腳步,這對於叛軍來講簡直是“雪中送炭”。

肅宗李亨派軍不設主將,導致軍隊沒有統一調度

唐軍“換帥”,叛軍不會嗎?叛軍也換了,安祿山被其子所弒,繼續統領叛軍對抗唐朝軍隊。唐肅宗此時才意識到反叛軍又滿血復活了,於是派節度使帶兵出征,沒錯帶兵的就是節度使。

唐朝如此強大,爲什麼花費七年之久才平定安史之亂? 第3張

唐肅宗疑心也很重,可能怕自己的軍隊反叛自己,於是出征軍隊不設置主帥,使得幾十萬大軍不能統一調度,兩軍僵持數月之久,最終導致唐朝軍隊大敗,這又給了叛軍喘息的機會,如果設置主帥,這個時候叛軍可能已被消滅。

唐朝的一再“承讓”又讓叛軍有了休整的機會,到後期又開始“換帥”,史思明除掉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成爲了叛軍主帥,繼續與唐軍對峙,到這裏看出來了吧,爲何遲遲無法平定叛亂,因爲叛軍有車輪戰的嫌疑。

又過了兩年,史思明又爲其子史朝義所弒,這次“換帥”可不如前幾次,這次有點兒不妙,史思明被除掉後,導致叛軍軍心不穩,叛軍裏又出現了“叛軍”才使得安史之亂得以平定。

唐朝如此強大,爲什麼花費七年之久才平定安史之亂? 第4張

總結一下,從唐朝角度來看,玄宗前期設立兵鎮爲安史之亂埋下禍患,晚年昏庸重用異族安祿山,養虎爲患,在與叛軍對戰時優柔寡斷,多次聽信讒言,使得將士寒心。而唐肅宗疑心太重,哪有出征幾十萬大軍不設主帥的,這簡直就是“送人頭”。

從叛軍角度來講,他們是被玄宗親手養起來的,實力夠強,且不斷換帥,優勝劣汰,兩者碰到一起,才使得磨磨唧唧的“安史之亂”從開始到結束長達七年。

玄宗時期設兵鎮,給其自由從不問。

借勢起家安祿山,親自帶兵打長安。

玄宗晚年多昏庸,聽信讒言斬常清。

安祿山方勢力大,即將奪取唐天下。

叛軍主將換得勤,唐朝主帥卻無人。

瘦死駱駝比馬大,依舊李氏坐天下。